冤枉与信念:萧克在农垦部的难忘岁月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ng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矛头直指担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萧克。他遭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共事多年的老战友贺龙、王震,十分同情他,经常看望、安慰他,他深感宽慰,表示:我是共产党员,决不会消极。王震还希望他能到农垦部工作。
  1959年10月初萧克调任农垦部副部长,同老战友王震搭档,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农垦生涯。
  学开拖拉机,献身农业机械化
  萧克深知自己是背着冤枉、带着处分来农垦部的,常常自嘲是待罪之人。虽然如此,但他也决不背着包袱工作。他对老战友王震表示:“我早已下决心从头干起,要重新做起!”
  萧克认为农垦事业非常适合自己,因为一是农垦部的老红军、老将军、老战友多;二是农垦系统转业部队多,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作风与自己相似;三是农垦事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垦区农业机械化多,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萧克到位后想把自己长期搞军队现代化的经验用于农业机械化,发挥应有的作用。王震很赞成他的想法和志气。
  当时,农垦部直接管辖新疆、黑龙江、广东、云南四大垦区,部里几位领导在王震领导下,多年形成一种好作风,经常深入垦区开展调查研究,同干部职工同生活、同劳动,或是到基层现场办公、帮助垦区解决实际问题,萧克也是如此照办。
  1、学开拖拉机,献身农业机械化
  部党组确定萧克分管橡胶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工作。他首先到广东湛江橡胶垦区了解情况,接着又去海南橡胶农场蹲点调查。他白天同职工一起开荒植胶,晚上就埋头看书。他在农场劳动干活,居然和过去部队打仗一样,精神振作,干劲十足。加之农场空气新鲜,干了一二十天,过去受批判时大口吐血的现象没有了,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大家为他高兴。


  在农场,萧克还拜机务科长为师,学习开拖拉机,从机械原理到实际操作,学得非常认真刻苦。一个开国上将、部长,居然很快学会开拖拉机,加油、起动、前进、后退、左拐、右拐等操作有条不紊。机务科长徐文十分佩服,逢人就说:萧部长再学一下,就可以挂犁、耕地、耙地了。
  可惜不久中央通知他回北京开会,他只好把学开拖拉机的事搁下了。事后,萧克回首往事感慨地说:“那段学习,对我后来主管农场机械化工作有很大帮助。”
  坚持调查研究,坚决反对瞎指挥和浮夸风
  黑龙江北大荒是农场群集中的地方,萧克把那里作为关注的重点,经常进行调查研究。
  1960年,他在北大荒农场基层调查,发现那里播种面积虽然达1000万亩,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高,总产量只有5亿多斤。他问垦区同志:“你们机械化程度那么高,为什么亩产量那么低?”垦区同志如实说:“地种得太多,管不过来。”一位转达业到农场的老部下也悄悄说:“地里的草长得比庄稼还多,打不下粮食。”萧克问:“怎么不锄呢?”老部下说:“哪里锄得过来呀!刚刚种上就命令到前面播种了,谁还顾得上去锄草?大家忙得一塌糊涂。”萧克想:这1000万亩的播种指标,是广种薄收,显然违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则。回京后,他及时向农垦部党组和国务院领导汇报这一情况,建议调减播种指标。因领导人认识不一,他的建议暂时搁置。
  后来,由于北大荒过度开垦,生态遭到破坏,不少地方出现沙化现象,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1962年夏,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谭震林,在中南海紧急召集农垦部副部长萧克、黑龙江省委书记冯纪新、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王观澜、农垦部副部长兼黑龙江合江地委书记张林池开会,专门研究北大荒垦区的播种指标问题,确定1000万亩调减为750万亩。会后,谭震林向周恩来、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人写了专题报告,获得批准实施。播种面积调整后,垦区腾出了人力锄草,加强了田间管理和施肥,收效明显。当年粮食产量增加,亏损大减,不仅收支平衡,而且略有结余,上下满意。
  萧克到农垦部通过查阅历史账目发现,农垦系统在“大跃进”前虽然也有亏损,但并不严重。1958~1959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大刮共产风、平调风、浮夸风,尤其是提倡(农)场带(公)社后,农垦系统管理体制大变,农场层层下放,许多地方政府将国营农场当作肥肉分享,任意让国营农场带人民公社,平调农场生产资料和财产,大批农民也成为农场职工,享受职工工资,农场开支加大,垦区深受其害。加之,受当时浮夸风影响,许多农场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留下许多后遗症。“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萧克发现整个农垦系统亏损严重,亏损总额高达5亿多元。
  1962年春天,萧克到海南橡胶农场调查,看到农场单一种植橡胶,不搞多种经营,不种粮食,农场口粮供应不足,农场严重亏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积重难返,形成恶性循环。农场发不出工资,职工吃不饱,干不了活,情绪不高,纷纷上访告状。当时,海南区党委书记和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都认为,海南橡胶农场不能只种橡胶,职工需要的口粮,不可能从海岛外调进。农场除种植橡胶,也应该种一些粮食作物。但执行有困难,因为1960年元旦节,国防部长林彪在王震陪同下视察海南农场,曾经明确指示:“中国只有海南岛这个地方可以种植橡胶,应该全部种植橡胶树!”海南垦区只好坚决贯彻执行,不敢改变。橡胶农场因单一种植橡胶,经营亏损,加之不准种植粮食,农场职工不仅拿不到工资,而且吃不饱饭,没有力气干活,于是开始罢工闹事。虽然罢工潮很快平息,但留下了后遗症,影响很不好。
  萧克深入垦区调查后,1962年7月回京如实向国务院谭震林、周恩来汇报,提出海南垦区不能只种植橡胶,也应该种植一些粮食。周恩来当即亲自主持召开全国橡胶工作会议,指出在建立橡胶生产基地时,应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积极利用海南岛的自然优势发展多种产品,凡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要做到口粮基本自给,以解决橡胶职工的吃饭问题。   林彪事件后,萧克结束审查重返军队工作
  1970年秋,经过一年的审查,干校军代表在群众大会上,宣布恢复萧克的公民权(没有恢复党组织生活)。他开始有了行动自由。
  时任江西省革委会副主任的刘俊秀(老红军)闻此信息,马上邀请萧克去井冈山参加老干部学习班,并让他在会上介绍当年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经过。萧克欣然接受,并认真准备了发言稿。
  会议有130名老干部出席,其中有30多人是老熟人。大家劫后重逢,相聚一堂,感到格外亲切。
  萧克如实讲述了井冈山时期一段党史经历,受到大家热烈欢迎。造反起家的省革委会主任程世清听说后大为恼火,他认为让萧克参加学习班讲有关党史、军史方面的问题不合适,立即打电话进行干预。但电话为时已晚,萧克讲话已完,为此程世清曾经把刘俊秀先后批了三次,看来程世清在江西霸气十足。
  萧克虽然在干校一直受审查,但同情者甚多。一天,有人悄悄告诉他:在庐山会议上,林彪配合陈伯达利用“天才论”和“设国家主席”的手法煽风点火,被毛主席识破,给以严厉批判,林彪一伙受到沉重打击。随后,全国政治气氛改变,萧克的政治待遇有所改善。不久,军代表通知他可以到校部看文件。他是作为一名“党外人士”,享受看党中央文件待遇的特殊人物,这也是“文革”中的一大发明创造。
  不久,林彪叛逃,干校开始肃清林彪反革命流毒。随后,北京农垦部党组指示干校,恢复萧克的党籍和组织生活。他终于重新回到党组织中来了,内心充满喜悦,兴奋不已。
  不久,领导又通知萧克回北京,他起初甚感诧异,谨慎地追问了一句:“带不带东西?”对方回答简单干脆:“带,全带上!”他心中明白:这是中央召他回北京,他开始收拾行李。
  左邻右舍的同事朋友,闻讯萧克要走了,纷纷赶来帮忙。他决定带回的东西,不仅有衣被铺盖行李和书籍,还有他辛辛苦苦亲自制作的板凳、桌子、书架,以及他用过的斧、锯、刨、凿子等木匠工具。工具虽然很陈旧,但5年来它在干校的风风雨雨中,始终陪伴他劳作和生活,既为他驱赶孤独,也给他带来了快乐和享受。
  家具虽然沉重,但质量优等,油漆得闪闪发光。特别是那张长方桌,不仅做工细致,而且桌腿可以折叠,在当时非常时尚,颇有技术含量。所以他十分珍惜,全都包装好运回北京作为纪念。他离开江西干校那天,农垦部的战友、家属、孩子以及附近小镇的售货员、理发员、广播员等等都纷纷赶来为他送行。他感到了人间的温暖,很少流泪的他洒下了激动的热泪。
  回北京不久,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由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剑英找萧克谈话,让他到军政大学担任领导工作。萧克就此结束了农垦生涯。

其他文献
急性脊髓炎又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退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综合征。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