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阳县地处鄂南,冬春季节气候温暧湿润,全年无霜期长,光照充足,适宜花椰菜栽培,其年栽培面积一直稳定在667公顷至730公顷,所用土种多属岗地红黄壤。为探索氮素营养对花椰菜产量的影响,优化氮肥用量,找出氮磷钾最优配比,指导大田生产,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我们实施了花椰菜氮肥总量控制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4m2,株行距40cm×40cm。三次重复。
各处理施肥量:1号处理为(对照)无氮区;2号处理为70%优化氮区;3号处理为优化氮区,其用量设置等同当地农户传统用肥量;4号处理为130%优化氮区。氮肥按总量的80%作底肥,20%作追肥;磷、钾肥全部用作底肥。
1.2 供试土种 试验地土种属岗地黄土,质地粘重,土层深厚,耕作年限长,熟化程度高。试验实施前、后均取耕层土样化验。
1.3 供试品种 试验用花椰菜品种为“一代龙牌120”,全生育期150天。
1.4 供试化肥 试验用化肥品种为尿素、普通过磷酸钙、氯化钾。
1.5 主要管理措施 苗床面积300m2,8月16日苗床翻耕;施人畜粪500kg,8月20日播种;9月10日间苗除杂。大田移栽9月26日,苗龄35天。11月6日大田中耕结合施药除虫。
1.6 收获测产 花球收获分别于2013年2月9日和16日两次进行。
1.7 试验实施前、后土壤化验取样 分别于9月10日、2月16日取耕层0cm~20cm土样。
1.8 植株养分化验取样 2月9日取植株茎叶样品。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球产量 各小区花球产量见表2。
1号处理(对照区,未施氮肥)小区平均实产46.97kg,折合每公顷33550kg;2号处理小区平均实产71.4kg,折合每公顷52929kg,比对照区每公顷增产19379kg;3号处理小区平均实产57.23kg,折每公顷40879kg,比对照区每公顷增产7329kg;4號处理小区平均实产56.25kg,折每公顷40179kg,比对照区每公顷增产6629kg。
从试验结束后土壤养分的残存量可看出:在每公顷施入纯N量为97.5kg的水平下,试验前、后田间碱解氮含量无变化,可见在这一水平下氮素利用状况最好;在每公顷施入纯N量为138.8kg、180.0kg的水平下,田间碱解氮含量从试前的280.6mg/kg分别提高到299.3mg/kg,、307.5mg/kg,氮的残存量随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其利用率则相反,随施入量的增加而降低。速效磷在本试验中土壤残存量试后比试前均有增加,其变化与花椰菜花球产量有一定相关性:随产量的增加,速效磷在土壤中的残存量相应减少。速效钾在试验后其残存量有较大提高,但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别。土壤有机质含量试后比试前均有提升,但随施氮量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递减:未施氮肥的对照区试后有机质含量34.6g/kg,2、3、4号处理依次为32.2g/kg、31.8g/kg、31.6g/kg。
2.3 植株氮、磷、钾及灰分含量 试验收获后,取地上部分茎、叶(不含花球)的风干样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总氮量在花椰菜植株中的含量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未施氮肥的1号对照处理,植株风干样总氮量为0.4416g/kg,在施氮量为每公顷97.5kg、138.8kg、180.0kg条件下,总氮量分别为0.4753g/kg、0.4778g/kg、0.4879g/kg。总磷、钾量的变化处理间不明显:总P2O5的变幅在0.1473mg/kg~0.1507mg/k间;总K2O的变幅在0.5337mg/kg~0.4724mg/kg间。植株灰分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1、2、3、4号处理灰分含量依次为16.0%、15.8%、15.6%、14.6%。
3 综述
在熟化程度好、土壤肥力较高的鄂南红黄壤上栽培花椰菜,施氮水平控制在每公顷用纯N量97.5kg左右,磷(P2O5)、钾(K2O)用量在低于每公顷97.5kg这一施肥水平下,其肥料利用率高,植株生长旺盛,抗病虫能力、防寒抗冻能力强,能获得较高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高于这一水平,花椰菜生长期易出现过旺现象,叶片浓绿,肥厚,茎叶组织内含水分较多,前期易生虫害,后期易受冻害,影响花球产量和品质,且肥料利用低,土壤残存量大,经济效益差。
本试验是以当地农户传统施肥水平为参照设定的各处理磷、钾肥施肥量,未考虑不同磷、钾肥水平对试验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地域生产时还应进行相关适应性试验。
说明:
(1)本试验土壤分析方法是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写的《土壤分析技术规范》为标准。碱解氮为〈碱解扩散法〉;有效磷为〈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为〈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2)植株样常规检验以GB/T17767.1—2010、GB/17767.2—2010、GB/17767.3—2010中的氮、磷、钾总量分析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4m2,株行距40cm×40cm。三次重复。
各处理施肥量:1号处理为(对照)无氮区;2号处理为70%优化氮区;3号处理为优化氮区,其用量设置等同当地农户传统用肥量;4号处理为130%优化氮区。氮肥按总量的80%作底肥,20%作追肥;磷、钾肥全部用作底肥。
1.2 供试土种 试验地土种属岗地黄土,质地粘重,土层深厚,耕作年限长,熟化程度高。试验实施前、后均取耕层土样化验。
1.3 供试品种 试验用花椰菜品种为“一代龙牌120”,全生育期150天。
1.4 供试化肥 试验用化肥品种为尿素、普通过磷酸钙、氯化钾。
1.5 主要管理措施 苗床面积300m2,8月16日苗床翻耕;施人畜粪500kg,8月20日播种;9月10日间苗除杂。大田移栽9月26日,苗龄35天。11月6日大田中耕结合施药除虫。
1.6 收获测产 花球收获分别于2013年2月9日和16日两次进行。
1.7 试验实施前、后土壤化验取样 分别于9月10日、2月16日取耕层0cm~20cm土样。
1.8 植株养分化验取样 2月9日取植株茎叶样品。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球产量 各小区花球产量见表2。
1号处理(对照区,未施氮肥)小区平均实产46.97kg,折合每公顷33550kg;2号处理小区平均实产71.4kg,折合每公顷52929kg,比对照区每公顷增产19379kg;3号处理小区平均实产57.23kg,折每公顷40879kg,比对照区每公顷增产7329kg;4號处理小区平均实产56.25kg,折每公顷40179kg,比对照区每公顷增产6629kg。
从试验结束后土壤养分的残存量可看出:在每公顷施入纯N量为97.5kg的水平下,试验前、后田间碱解氮含量无变化,可见在这一水平下氮素利用状况最好;在每公顷施入纯N量为138.8kg、180.0kg的水平下,田间碱解氮含量从试前的280.6mg/kg分别提高到299.3mg/kg,、307.5mg/kg,氮的残存量随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其利用率则相反,随施入量的增加而降低。速效磷在本试验中土壤残存量试后比试前均有增加,其变化与花椰菜花球产量有一定相关性:随产量的增加,速效磷在土壤中的残存量相应减少。速效钾在试验后其残存量有较大提高,但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别。土壤有机质含量试后比试前均有提升,但随施氮量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递减:未施氮肥的对照区试后有机质含量34.6g/kg,2、3、4号处理依次为32.2g/kg、31.8g/kg、31.6g/kg。
2.3 植株氮、磷、钾及灰分含量 试验收获后,取地上部分茎、叶(不含花球)的风干样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总氮量在花椰菜植株中的含量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未施氮肥的1号对照处理,植株风干样总氮量为0.4416g/kg,在施氮量为每公顷97.5kg、138.8kg、180.0kg条件下,总氮量分别为0.4753g/kg、0.4778g/kg、0.4879g/kg。总磷、钾量的变化处理间不明显:总P2O5的变幅在0.1473mg/kg~0.1507mg/k间;总K2O的变幅在0.5337mg/kg~0.4724mg/kg间。植株灰分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1、2、3、4号处理灰分含量依次为16.0%、15.8%、15.6%、14.6%。
3 综述
在熟化程度好、土壤肥力较高的鄂南红黄壤上栽培花椰菜,施氮水平控制在每公顷用纯N量97.5kg左右,磷(P2O5)、钾(K2O)用量在低于每公顷97.5kg这一施肥水平下,其肥料利用率高,植株生长旺盛,抗病虫能力、防寒抗冻能力强,能获得较高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高于这一水平,花椰菜生长期易出现过旺现象,叶片浓绿,肥厚,茎叶组织内含水分较多,前期易生虫害,后期易受冻害,影响花球产量和品质,且肥料利用低,土壤残存量大,经济效益差。
本试验是以当地农户传统施肥水平为参照设定的各处理磷、钾肥施肥量,未考虑不同磷、钾肥水平对试验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地域生产时还应进行相关适应性试验。
说明:
(1)本试验土壤分析方法是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写的《土壤分析技术规范》为标准。碱解氮为〈碱解扩散法〉;有效磷为〈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为〈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2)植株样常规检验以GB/T17767.1—2010、GB/17767.2—2010、GB/17767.3—2010中的氮、磷、钾总量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