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与利多卡因阻滞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分组,对照组50例给予利多卡因阻滞治疗,观察组50例给予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治疗,2组均治疗15 d。对比2组临床疗效、疼痛情况及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PRI、PPI、VAS、Oswestr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組(均P<0.05)。结论 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治疗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比起利多卡因阻滞效果更佳,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症状。
关键词: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提插补泻手法;经络穴位;利多卡因;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5-0058-03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引起腰背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多发于女性人群,多因患者早年发生了急性损伤或者劳累过度引起的慢性劳损,从而引起肌肉、肌腱和筋膜等组织损伤而发病,按压疼痛部位时,疼痛可向相邻组织放射[1]。以往临床上较为常使用的方式为利多卡因阻滞,其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皮肤使用部位可能会立刻产生刺激、瘙痒等症状[2]。中医上常将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归属于“筋痹”范畴,临床上主要治疗要来在于“转筋”;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是以调和人体的阴阳属性为基点而立法的,其具有温肾壮阳、强肺腑、清肠毒之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治疗便秘和阳痿,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与利多卡因阻滞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分组,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3~62岁,平均(47.56±6.32)岁;病程1~5 a,平均(2.89±0.56)a。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4~63岁,平均(47.62±6.56)岁;病程2~4 a,平均(2.92±0.62)a。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3]诊断标准。(2)资料齐全者。(3)语言沟通无障碍。(4)入组前未接受其他治疗者等。
1.3 排除标准 (1)精神障碍,不予配合者。(2)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者。(3)中间退出,无法确定疗效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等。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2%利多卡因注射液(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072,规格:5 mL:0.1 g)在触发点麻醉,触发点大约3个,2 mL/个。
观察组给予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治疗,操作如下:补法:取阿是穴,选用0.3 mm×40 mm不锈钢毫针直刺,取坐位,得气后提插针,先浅后深,重复几次即可,1 min/穴,留针30 min,间隔15 min后进行下一次;泻法:穴位、患者姿势及手法同上,先深后浅反复重提轻插,操作时间及间隔时间同上。1次/d。2组连续治疗15 d。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疼痛:采用视觉模拟定级(VAS)、疼痛分级指数(PRI)及现有痛强度(PPI)评估,其中VAS评分范围为0~10分,越高疼痛越明显;PRI评分0代表无,1代表轻度,2代表中度,3代表重度;0分无痛,1分轻度不适,2分不适,3分难受,4分难忍的痛,极5分极度的痛。(3)功能障碍: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总分45分,分数越高代表腰背功能越差;MBI总分为100分。
1.6 疗效标准 显效:疼痛完全消失,患者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疼痛基本消失,患者基本上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无效:上述指标为改善或者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满意度用%表示,行χ2检验,围术期状况、心理状态用(x2±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2组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2。
2.3 2组功能障碍比较 见表3。
3 讨论
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的主要变现为慢性疼痛,该病多由长期伏案工作、坐着的姿势不正确、过度劳累而导致,其主要是压迫患者某一部位产生难以忍受的疼痛感,这一部位被称为疼痛点[4-5]。目前,临床常应用的治疗方式为利多卡因阻滞,其可通过麻醉患者疼痛点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但长期使用部分患者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红疹的现象[6-7]。
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方式,其在患者的阿是穴进行针刺治疗,在《医学人门》中有详细记载:“补泻提插法,凡补针先浅人而后深人,泻针先深人而后浅;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与利多卡因阻滞比较,其可提高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针刺提插补泻手法可通过刺激患者的疼痛点,直达患者病灶处,提高治疗效果。VAS、PPI、PRI评分是常用来检测患者疼痛程度及强度的评分系统,可通过使用该量表衡量患者所处的疼痛范围,给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PRI、PPI、VA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与利多卡因阻滞比较,其可改善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不间断的针刺患者的疼痛点即触发点,可有效的改善局部的血管痉挛,缓解黏连出的牵拉等,进而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的效果[10]。Oswestry评分可作为评估患者功能恢复程度的重要评分系统,其可通过多方面进行评估。MBI评分可作为检测患者自理能力的灵敏指标,其可间接表示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与患者治疗的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Oswestr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与利多卡因阻滞比较,其可改善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与利多卡因阻滞比较,其可提高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疼痛感,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苗瑞恒,刘晓梦,卞向荣,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及诊疗思路[J].中医学报,2019,34(5):935-938.
[2]王海慧,王素匣,陈尧华.传统中医疗法联合低浓度臭氧注射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8):104-107.
[3]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专家组.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12):1134-1138.
[4]姜美驰,肖京,饶毅,等.腰背肌筋膜痛综合征核心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与肌纤维类型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骨伤,2019,32(6):544-548.
[5]夏鹏,林强,王晓菊,等.体外冲击波和超声波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对比[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2):127-129.
[6]杨骥云,黄卓梅,汪飞.触发痛点针刺治疗与利多卡因阻滞应用于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对比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35(2):54-56.
[7]杨学方.利多卡因“触发点”局部阻滞配合手法,针刺夹脊穴治疗胸腰椎后关节紊乱合并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10):79-82.
[8]张若亭,陆翔.《医学入门万病衡要》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9):711-714.
[9]杨可.齐刺加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6):86-89.
[10]兰小春,唐宏亮,庞军,等.枢经推拿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7,39(9):1411-1412.
关键词: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提插补泻手法;经络穴位;利多卡因;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5-0058-03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引起腰背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多发于女性人群,多因患者早年发生了急性损伤或者劳累过度引起的慢性劳损,从而引起肌肉、肌腱和筋膜等组织损伤而发病,按压疼痛部位时,疼痛可向相邻组织放射[1]。以往临床上较为常使用的方式为利多卡因阻滞,其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皮肤使用部位可能会立刻产生刺激、瘙痒等症状[2]。中医上常将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归属于“筋痹”范畴,临床上主要治疗要来在于“转筋”;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是以调和人体的阴阳属性为基点而立法的,其具有温肾壮阳、强肺腑、清肠毒之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治疗便秘和阳痿,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与利多卡因阻滞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分组,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3~62岁,平均(47.56±6.32)岁;病程1~5 a,平均(2.89±0.56)a。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4~63岁,平均(47.62±6.56)岁;病程2~4 a,平均(2.92±0.62)a。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3]诊断标准。(2)资料齐全者。(3)语言沟通无障碍。(4)入组前未接受其他治疗者等。
1.3 排除标准 (1)精神障碍,不予配合者。(2)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者。(3)中间退出,无法确定疗效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等。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2%利多卡因注射液(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072,规格:5 mL:0.1 g)在触发点麻醉,触发点大约3个,2 mL/个。
观察组给予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治疗,操作如下:补法:取阿是穴,选用0.3 mm×40 mm不锈钢毫针直刺,取坐位,得气后提插针,先浅后深,重复几次即可,1 min/穴,留针30 min,间隔15 min后进行下一次;泻法:穴位、患者姿势及手法同上,先深后浅反复重提轻插,操作时间及间隔时间同上。1次/d。2组连续治疗15 d。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疼痛:采用视觉模拟定级(VAS)、疼痛分级指数(PRI)及现有痛强度(PPI)评估,其中VAS评分范围为0~10分,越高疼痛越明显;PRI评分0代表无,1代表轻度,2代表中度,3代表重度;0分无痛,1分轻度不适,2分不适,3分难受,4分难忍的痛,极5分极度的痛。(3)功能障碍: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总分45分,分数越高代表腰背功能越差;MBI总分为100分。
1.6 疗效标准 显效:疼痛完全消失,患者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疼痛基本消失,患者基本上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无效:上述指标为改善或者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满意度用%表示,行χ2检验,围术期状况、心理状态用(x2±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2组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2。
2.3 2组功能障碍比较 见表3。
3 讨论
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的主要变现为慢性疼痛,该病多由长期伏案工作、坐着的姿势不正确、过度劳累而导致,其主要是压迫患者某一部位产生难以忍受的疼痛感,这一部位被称为疼痛点[4-5]。目前,临床常应用的治疗方式为利多卡因阻滞,其可通过麻醉患者疼痛点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但长期使用部分患者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红疹的现象[6-7]。
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方式,其在患者的阿是穴进行针刺治疗,在《医学人门》中有详细记载:“补泻提插法,凡补针先浅人而后深人,泻针先深人而后浅;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与利多卡因阻滞比较,其可提高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针刺提插补泻手法可通过刺激患者的疼痛点,直达患者病灶处,提高治疗效果。VAS、PPI、PRI评分是常用来检测患者疼痛程度及强度的评分系统,可通过使用该量表衡量患者所处的疼痛范围,给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PRI、PPI、VA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与利多卡因阻滞比较,其可改善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不间断的针刺患者的疼痛点即触发点,可有效的改善局部的血管痉挛,缓解黏连出的牵拉等,进而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的效果[10]。Oswestry评分可作为评估患者功能恢复程度的重要评分系统,其可通过多方面进行评估。MBI评分可作为检测患者自理能力的灵敏指标,其可间接表示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与患者治疗的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Oswestr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与利多卡因阻滞比较,其可改善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针刺提插补泻手法配合经络穴位与利多卡因阻滞比较,其可提高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疼痛感,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苗瑞恒,刘晓梦,卞向荣,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及诊疗思路[J].中医学报,2019,34(5):935-938.
[2]王海慧,王素匣,陈尧华.传统中医疗法联合低浓度臭氧注射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8):104-107.
[3]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专家组.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12):1134-1138.
[4]姜美驰,肖京,饶毅,等.腰背肌筋膜痛综合征核心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与肌纤维类型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骨伤,2019,32(6):544-548.
[5]夏鹏,林强,王晓菊,等.体外冲击波和超声波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对比[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2):127-129.
[6]杨骥云,黄卓梅,汪飞.触发痛点针刺治疗与利多卡因阻滞应用于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对比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35(2):54-56.
[7]杨学方.利多卡因“触发点”局部阻滞配合手法,针刺夹脊穴治疗胸腰椎后关节紊乱合并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10):79-82.
[8]张若亭,陆翔.《医学入门万病衡要》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9):711-714.
[9]杨可.齐刺加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6):86-89.
[10]兰小春,唐宏亮,庞军,等.枢经推拿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7,39(9):141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