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内涵,从而构建以“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使“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与传统的培养模式互为补充,为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音乐;研究生;实践;应用;体系
“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是指培养学生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在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其有别与传统的“科学研究型”与 “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科学研究型”着重于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专业技能型”课程则着眼于提高音乐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技术。“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是糅合了两种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以解决其面临的社会实际问题。
近年来,根据就业情况显示,我国高校音乐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已与本科教育逐步接近,主要是培养音乐研究人才、各类学校音乐教师以及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工作者。目前,我国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由“科学研究型”和“专业技能型”两大课程模块体系构建而成,这两类课程比重占到了研究生课程的90%以上,而“实践应用型”课程则处于被严重忽视的状态。最直接体现为音乐专业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竞争力差,“高职低能”,空有理论与技术,却不能很好地实施与应用,甚至不能胜任本科毕业生所能承担的工作。究其原因所在,这与我国研究生传统的培养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不仅在音乐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日趋加大,也逐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所关注。由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有效、适合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对于我国目前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迫在眉睫。
一、建构模块式“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构一般分为学科式和模块式两种,学科式是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建构模式,它以学科内容的内在组织形式为依据,强调学科的逻辑性。按照这种模式,音乐专业研究生课程建构在纵向结构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技能课程,三者之间按照一定比例关系组合成有层次、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学科式课程体系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科学研究型”和“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都属于学科式课程体系。
模块式课程体系则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某一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称为一个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横向并列系统。由于模块具有按需更换或组合的特点,由它建构的“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具有以下不可比拟的优点:
第一,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实践应用型”课程设置打破音乐内部学科界限,由若干个旨在培养音乐专业研究生个人能力的课程模块构建而成,每个模块都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各自相对独立,同时又与其他模块有着横向联系,从而组合成具有更大目标的模块课程;一个模块可以包容若干音乐学科的内容,即一个模块并非是同一学科的内容,它可以由不同学科的内容组合而成。真正实现知、思、做的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的综合。
第二,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不但课程模块可以更换,而且课程内容可以滚动修订,这样就能最快地引入音乐专业最前沿成果和思想理念,引入最佳专业技能,使模块式课程体系具有先进性。
第三,体现了课程安排的灵活性。“实践应用型”课程的核心旨在培养音乐专业研究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的安排不仅不同专业方向可由不同的课程模块组成,而且同一课程模块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可增可减,既适用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又适用于专业型艺术硕士,突出了“实践应用型”课程的侧重点。
二、课程体系突出“宽、新、实”的特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设计要体现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及先进性。教学内容要求知识面宽、反映最新学术成果和科技动态、紧密联系实际需要。”音乐专业研究生要实现“实践应用型”课程的培养目标,就必须突出其“宽、新、实”的特征。
1.“宽”是指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宽泛。
“实践应用型”课程设置可以不追求精深的理论和专业技能高度,但应追求课程的宽广度,努力做到多学科专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综合的特点。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将本专业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可开设多种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作为补充,使其做到“一专多能”。
2.“新”指课程形式新、内容新、教材新。
所谓的“新”就是最大限度地把突出体现音乐专业课程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来,使其能够紧紧跟踪音乐学科领域发展的最前沿,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具体体现为形式新、内容新、教材新等几个方面。
形式新: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很难满足“实践应用型”课程的需要。新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应采取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形式,使课程体系之间能够相互辅助、互为补充。
内容新:“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教学内容跟随市场需求而不断更新与变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具体研究方向,开设与之密切相关的当前较为前沿性的选修课。以近年来新兴的音乐美容为例,古代音乐理论《琴赋》《乐论》、中医理论《养生论》等著述中都有许多音乐与美容、养生的相关陈述。根据其阐述的“五音对五脏”的理论表明,音乐不仅具有调神美容养生的功能,还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压力,非常适用于缓解当前紧张、压力大的生活节奏。从事中国音乐史、音乐美学等方向的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进一步展开研究,并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
教材新:不断更新与变化的教学内容,决定了随时需要新的教材。课程体系建设中,可根据与音乐专业相关的产业、行业领域要求,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需求,自主编写新教材,或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共建专业课程教材。 3.“实”是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
要把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从单一的“研究型”或“技能型”人才转型为“复合型”人才,“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设置就要强调以“实践”、“实用”为主。以具有师范院校特点的教学法课程为例,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本科生阶段主要进行的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生培养应根据自己的师范类特点,开设与本研究方向相关的教学法、教材分析等实用性课程,并把教学实践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另外,结合当前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基本集中于多元化、管理型这一现状,可为研究生开设艺术管理等课程,以适应其自主创业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强调三种课程体系有机结合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第一张是“学术性通行证”,第二张是“职业性通行证”,第三张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前两张通行证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型”、“专业技能型”课程的开设获得,而第三张通行证则必需通过“实践应用型”课程的开设获得。
“实践应用型”课程教育以培养务实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相反,为使实践更具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精湛的专业技能仍是“实践应用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即“实践应用型”课程教学要实现科学研究、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仅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想把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成在“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具体领域稳定谋生的成功者”,就要根据各类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将三种课程体系按比例有机结合。
四、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紧密联系
“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就是如何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有效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首先,需加强学院与社会之间联系,通过调研等方法及时掌握市场所需高等音乐人才的层次、类别和数量,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培养体系,适应社会需求;其次,由于音乐专业研究生导师大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致使学校教育与市场脱轨。在当前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可充分发挥“双导师”、“多导师”制的特点,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管理人员和中小学等一线教学人员来校兼职导师,使教学和培养更接近一线,让学生更加了解音乐行业前沿资讯;再次,社会是学生实践的最好场所。高校应与电视台、中小学、各类艺术培训学校、文化馆等相关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紧密联系,建立起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并每年定期安排研究生实习实训,不仅可以让研究生在一线的实践中夯实理论和技能,也可为研究生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音乐人才的直接输出。
五、结语
目前,针对于探索阶段的音乐专业“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在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把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成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首先应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切入点,做好“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计划与组织,拓展实践教学课程、合作学习课程、自我实现课程,重视“应用型”课程设计的国际化和社会化延伸,并加强“实践应用型”教育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用于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科学完善的“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模式。这种课程体系应是围绕培养高质量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目标而进行设计和不断改善的。
参考文献
[1]林山.音乐美容疗法的应用性研究.理论界[J].2014 (2).
[2]朱健.论高等学校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高等理科教育[J].2011(4).
[3]陈勇军.艺术管理专业应用性课程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以音乐舞蹈、影视表演学科相关应用性课程教学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2013(4).
作者简介:刘雪莎(1974—),女,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王曰美(1972—),女,曲阜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
【关键词】音乐;研究生;实践;应用;体系
“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是指培养学生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在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其有别与传统的“科学研究型”与 “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科学研究型”着重于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专业技能型”课程则着眼于提高音乐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技术。“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是糅合了两种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以解决其面临的社会实际问题。
近年来,根据就业情况显示,我国高校音乐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已与本科教育逐步接近,主要是培养音乐研究人才、各类学校音乐教师以及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工作者。目前,我国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由“科学研究型”和“专业技能型”两大课程模块体系构建而成,这两类课程比重占到了研究生课程的90%以上,而“实践应用型”课程则处于被严重忽视的状态。最直接体现为音乐专业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竞争力差,“高职低能”,空有理论与技术,却不能很好地实施与应用,甚至不能胜任本科毕业生所能承担的工作。究其原因所在,这与我国研究生传统的培养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不仅在音乐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日趋加大,也逐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所关注。由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有效、适合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对于我国目前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迫在眉睫。
一、建构模块式“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构一般分为学科式和模块式两种,学科式是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建构模式,它以学科内容的内在组织形式为依据,强调学科的逻辑性。按照这种模式,音乐专业研究生课程建构在纵向结构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技能课程,三者之间按照一定比例关系组合成有层次、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学科式课程体系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科学研究型”和“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都属于学科式课程体系。
模块式课程体系则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某一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称为一个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横向并列系统。由于模块具有按需更换或组合的特点,由它建构的“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具有以下不可比拟的优点:
第一,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实践应用型”课程设置打破音乐内部学科界限,由若干个旨在培养音乐专业研究生个人能力的课程模块构建而成,每个模块都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各自相对独立,同时又与其他模块有着横向联系,从而组合成具有更大目标的模块课程;一个模块可以包容若干音乐学科的内容,即一个模块并非是同一学科的内容,它可以由不同学科的内容组合而成。真正实现知、思、做的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的综合。
第二,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不但课程模块可以更换,而且课程内容可以滚动修订,这样就能最快地引入音乐专业最前沿成果和思想理念,引入最佳专业技能,使模块式课程体系具有先进性。
第三,体现了课程安排的灵活性。“实践应用型”课程的核心旨在培养音乐专业研究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的安排不仅不同专业方向可由不同的课程模块组成,而且同一课程模块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可增可减,既适用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又适用于专业型艺术硕士,突出了“实践应用型”课程的侧重点。
二、课程体系突出“宽、新、实”的特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设计要体现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及先进性。教学内容要求知识面宽、反映最新学术成果和科技动态、紧密联系实际需要。”音乐专业研究生要实现“实践应用型”课程的培养目标,就必须突出其“宽、新、实”的特征。
1.“宽”是指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宽泛。
“实践应用型”课程设置可以不追求精深的理论和专业技能高度,但应追求课程的宽广度,努力做到多学科专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综合的特点。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将本专业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可开设多种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作为补充,使其做到“一专多能”。
2.“新”指课程形式新、内容新、教材新。
所谓的“新”就是最大限度地把突出体现音乐专业课程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来,使其能够紧紧跟踪音乐学科领域发展的最前沿,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具体体现为形式新、内容新、教材新等几个方面。
形式新: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很难满足“实践应用型”课程的需要。新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应采取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形式,使课程体系之间能够相互辅助、互为补充。
内容新:“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教学内容跟随市场需求而不断更新与变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具体研究方向,开设与之密切相关的当前较为前沿性的选修课。以近年来新兴的音乐美容为例,古代音乐理论《琴赋》《乐论》、中医理论《养生论》等著述中都有许多音乐与美容、养生的相关陈述。根据其阐述的“五音对五脏”的理论表明,音乐不仅具有调神美容养生的功能,还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压力,非常适用于缓解当前紧张、压力大的生活节奏。从事中国音乐史、音乐美学等方向的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进一步展开研究,并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
教材新:不断更新与变化的教学内容,决定了随时需要新的教材。课程体系建设中,可根据与音乐专业相关的产业、行业领域要求,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需求,自主编写新教材,或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共建专业课程教材。 3.“实”是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
要把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从单一的“研究型”或“技能型”人才转型为“复合型”人才,“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设置就要强调以“实践”、“实用”为主。以具有师范院校特点的教学法课程为例,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本科生阶段主要进行的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生培养应根据自己的师范类特点,开设与本研究方向相关的教学法、教材分析等实用性课程,并把教学实践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另外,结合当前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基本集中于多元化、管理型这一现状,可为研究生开设艺术管理等课程,以适应其自主创业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强调三种课程体系有机结合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第一张是“学术性通行证”,第二张是“职业性通行证”,第三张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前两张通行证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型”、“专业技能型”课程的开设获得,而第三张通行证则必需通过“实践应用型”课程的开设获得。
“实践应用型”课程教育以培养务实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相反,为使实践更具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精湛的专业技能仍是“实践应用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即“实践应用型”课程教学要实现科学研究、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仅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想把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成在“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具体领域稳定谋生的成功者”,就要根据各类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将三种课程体系按比例有机结合。
四、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紧密联系
“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就是如何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有效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首先,需加强学院与社会之间联系,通过调研等方法及时掌握市场所需高等音乐人才的层次、类别和数量,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培养体系,适应社会需求;其次,由于音乐专业研究生导师大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致使学校教育与市场脱轨。在当前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可充分发挥“双导师”、“多导师”制的特点,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管理人员和中小学等一线教学人员来校兼职导师,使教学和培养更接近一线,让学生更加了解音乐行业前沿资讯;再次,社会是学生实践的最好场所。高校应与电视台、中小学、各类艺术培训学校、文化馆等相关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紧密联系,建立起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并每年定期安排研究生实习实训,不仅可以让研究生在一线的实践中夯实理论和技能,也可为研究生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音乐人才的直接输出。
五、结语
目前,针对于探索阶段的音乐专业“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在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把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成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首先应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切入点,做好“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计划与组织,拓展实践教学课程、合作学习课程、自我实现课程,重视“应用型”课程设计的国际化和社会化延伸,并加强“实践应用型”教育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用于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科学完善的“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模式。这种课程体系应是围绕培养高质量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目标而进行设计和不断改善的。
参考文献
[1]林山.音乐美容疗法的应用性研究.理论界[J].2014 (2).
[2]朱健.论高等学校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高等理科教育[J].2011(4).
[3]陈勇军.艺术管理专业应用性课程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以音乐舞蹈、影视表演学科相关应用性课程教学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2013(4).
作者简介:刘雪莎(1974—),女,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王曰美(1972—),女,曲阜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