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旧日历法算,今日应是除夕。
从除夕开始的半个月时间皆可算作春节,庆祝活动也会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为止。据说这是早在遗寂时代前就沿袭已久的传统,从古时候开始便是东亚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到了如今其意义更是重大非凡。
正是通过这些节庆,我们才能从中缅怀遥远而美好的旧日时光。
自太阳落山开始,盛装夜游便拉开了序幕。有心急的同胞迫不及待地换上华丽衣装,不等阳光完全消失便指挥着傀儡同伴出了门。随着夜色渐深,有越来越多的同胞们各自携同伴从钢铁大厦中走出,开始步行前往城北的香山,那是我们庆祝新年的一贯地点。
依照往年惯例,每一位同胞都会为出行盛装打扮,并且也为傀儡同伴精心装扮一番。
这些两两一组同行搭档的装扮,皆是由各色古代传统服装与各种机器金属躯壳所构成。有青袍幅巾的儒生打扮和如巨蛋的鐵艺银壳搭配,有锦袍纱帽的官吏装扮和有修长四肢的钛艺金壳搭档,或是红纱高髻的女子与长条脑袋的磨砂铝壳等等,诸多组合不可胜数。
一对对同行者顺着街道渐渐汇集起来,在从南方升起的满月下,沿着蜿蜒向北的锈河旁道缓缓向前。明亮的月光照射下,人流中的众多金属躯壳映出粼粼波光,便如同另一条河流向北而去。
出了城后,钢铁都市的痕迹渐渐消退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高高低低覆满青瓦、飞檐斗拱的古亚洲风格建筑群。沿途的砖石楼房都已打扫干净、张灯结彩,通往香山顶的山路被灯光染成了喜庆的红色。
在这些建筑之间,点缀着一棵棵稀有的落叶乔木。在此时节,只要有清风吹过,便会有红透的树叶随风飘落。尽管不比旧时记载中漫天红叶在空中飞舞的盛景,但这依然不失为新春时节难得的一道风景。
沿着平缓的山路拾阶而上直至尽头,便可看到贴上了“新年快乐”字样、挂满灯笼的高耸牌楼。从牌楼下穿过便踏入了香山的山顶范围,也是庆祝活动的中心地带——唐人街。
宽敞的街道两旁是悉心保养的罕有木制楼房,房顶上铺的是更为坚固美观的琉璃瓦。这些沿街楼房皆是店铺,墙上嵌着大大小小交错闪耀的霓虹灯招牌、激光投影广告牌,让人眼花缭乱。在街道上空,还有数条长长的生物全息投影随风飘动,那形状是一种长着角的珍稀古代物种——龙。
每栋楼房向街的一面皆是透明玻璃构成,透过这些宽大的落地玻璃,房内的灯光把青石砖路面照得亮堂堂的,路上的行人也能透过玻璃清楚地看到房内的光景。
酒馆里塞满了开怀畅饮的人,每人叼着一根通向吧台的长管,白酒、黄酒、红酒通过这些管子轮番灌入腹中。食肆里的食客围着一条蜿蜒的长桌回转走动,面前有合意的食物才伸手取至餐盘之中。服饰店里挂着一排排各式服装,顾客拿着衣服在试衣间里进进出出,换好装后便沿着店里的T型走道走上一圈。
街道上零星摆着一些小摊,各自展示着某种古时候的小玩意儿。偶尔会有路过的驻足一看,但多半是往年已有的过时东西,因此熙熙攘攘的人流便绕过这些如礁石的小摊缓缓向前流动。
唯独街尾有一个摊子把人群给牢牢吸引住了,那是今年才刚出现的叫作“影戏”的玩意儿。用薄薄的金属片剪出形状,再用活动铆接拼在一起成为各种人物、机械的剪影,然后将这些剪影放在半透明玻璃上活动起来,便是所谓的“影戏”。
虽然“影戏”在技术上可以说是落后无比,可这种古朴而原始的表现形式,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盎然古意,唤起了深埋心底的某种奇妙的东西。
正是这若有若无的微妙情绪,让大家纷纷在此驻足,只为了借此或多或少地重温一下旧日时光,感受一下曾存在于遥远过去的那种满足,以略微填补内心深处的空洞。
只可惜,旧日时光终究不可重来。
我们不可能回到遗寂时代前,回到一切都美好而无憾的年代。
我们如今能做的,便只有在节日和旧事物中缅怀过去,即便那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幻影而已。
然而,实际上我们就连试图重温过去,也只能做到极其有限的程度。在遗寂时代之初的大变后,我们变得懵懵懂懂如行尸走肉,等到大家慢慢回过神来后,才发觉几乎失去了一切。
除了建筑和工业设施等实物以外,文化和历史方面的记载几乎完全遗失。经过数百年的漫长搜寻,我们才渐渐在废墟中挖掘出一些资料,得以一窥旧日节庆的风貌。即便是“影戏”,也是不久前才重新发现的事物。
对于庆祝新年的传统,其实也有诸多可疑之处。
例如,今夜的圆月当空就与一些记载中的除夕景象着实对不上号。对此负责推算历法的同胞们就曾有过争执,是该严格按照古时历法顺推到现在,还是该根据当下星系的运行周期而划定?
最终还是严格遵循传统的思路占据了上风,于是除夕便定在了满月的今日。不过这也顺便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就是在春节期间能同时欣赏到红叶飘落,如果是按照星系的运行周期来就不行了。
还有,唐人街的复古布置也远远谈不上准确。我们能确定古时的东亚建筑有飞檐斗拱、红柱青瓦的风格,但不确定霓虹灯招牌、激光广告牌和全息投影是否是同一时代的产物。这些东西在技术上的复杂程度差异可不小,在年代上的跨度应该很大。
除此之外,沿街店铺里播放的全息影像也一样无法深究。或许古人只在某个时代流行用长管喝酒,也许某些年代他们进食时更喜欢坐定不动,买衣服也未必需要在现场试穿展示。
我们无法确定每种事物的确切年代和时间,但最终还是决定把所有东西——即便是不能确定其处于相同时代的元素——也全都放到一起展示出来。因为那是我们千辛万苦才搜集到的仅有资料,是寥寥无几的关于旧时的珍贵记载。
比起准确和纯粹,我们更拒绝错过和缺失。
同样地,新春之外的节日我们也不愿错失。我们从资料中了解到,从前除春节外还有情人节、愚人节、清明、盂兰盆节、七夕、重阳、狂欢节、复活节、佛诞、逾越节、万圣、亡灵节、感恩节、圣诞等等节日。只是除了资料稍详细一些新春和圣诞外,其他的节日我们知之甚少,甚至还有些连名字都无从得知的节日存在。但只要我们能够收集到一定程度资料的节日,城外都会划出相应的区域进行复现。
从除夕开始的半个月时间皆可算作春节,庆祝活动也会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为止。据说这是早在遗寂时代前就沿袭已久的传统,从古时候开始便是东亚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到了如今其意义更是重大非凡。
正是通过这些节庆,我们才能从中缅怀遥远而美好的旧日时光。
自太阳落山开始,盛装夜游便拉开了序幕。有心急的同胞迫不及待地换上华丽衣装,不等阳光完全消失便指挥着傀儡同伴出了门。随着夜色渐深,有越来越多的同胞们各自携同伴从钢铁大厦中走出,开始步行前往城北的香山,那是我们庆祝新年的一贯地点。
依照往年惯例,每一位同胞都会为出行盛装打扮,并且也为傀儡同伴精心装扮一番。
这些两两一组同行搭档的装扮,皆是由各色古代传统服装与各种机器金属躯壳所构成。有青袍幅巾的儒生打扮和如巨蛋的鐵艺银壳搭配,有锦袍纱帽的官吏装扮和有修长四肢的钛艺金壳搭档,或是红纱高髻的女子与长条脑袋的磨砂铝壳等等,诸多组合不可胜数。
一对对同行者顺着街道渐渐汇集起来,在从南方升起的满月下,沿着蜿蜒向北的锈河旁道缓缓向前。明亮的月光照射下,人流中的众多金属躯壳映出粼粼波光,便如同另一条河流向北而去。
出了城后,钢铁都市的痕迹渐渐消退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高高低低覆满青瓦、飞檐斗拱的古亚洲风格建筑群。沿途的砖石楼房都已打扫干净、张灯结彩,通往香山顶的山路被灯光染成了喜庆的红色。

在这些建筑之间,点缀着一棵棵稀有的落叶乔木。在此时节,只要有清风吹过,便会有红透的树叶随风飘落。尽管不比旧时记载中漫天红叶在空中飞舞的盛景,但这依然不失为新春时节难得的一道风景。
沿着平缓的山路拾阶而上直至尽头,便可看到贴上了“新年快乐”字样、挂满灯笼的高耸牌楼。从牌楼下穿过便踏入了香山的山顶范围,也是庆祝活动的中心地带——唐人街。
宽敞的街道两旁是悉心保养的罕有木制楼房,房顶上铺的是更为坚固美观的琉璃瓦。这些沿街楼房皆是店铺,墙上嵌着大大小小交错闪耀的霓虹灯招牌、激光投影广告牌,让人眼花缭乱。在街道上空,还有数条长长的生物全息投影随风飘动,那形状是一种长着角的珍稀古代物种——龙。
每栋楼房向街的一面皆是透明玻璃构成,透过这些宽大的落地玻璃,房内的灯光把青石砖路面照得亮堂堂的,路上的行人也能透过玻璃清楚地看到房内的光景。
酒馆里塞满了开怀畅饮的人,每人叼着一根通向吧台的长管,白酒、黄酒、红酒通过这些管子轮番灌入腹中。食肆里的食客围着一条蜿蜒的长桌回转走动,面前有合意的食物才伸手取至餐盘之中。服饰店里挂着一排排各式服装,顾客拿着衣服在试衣间里进进出出,换好装后便沿着店里的T型走道走上一圈。
街道上零星摆着一些小摊,各自展示着某种古时候的小玩意儿。偶尔会有路过的驻足一看,但多半是往年已有的过时东西,因此熙熙攘攘的人流便绕过这些如礁石的小摊缓缓向前流动。
唯独街尾有一个摊子把人群给牢牢吸引住了,那是今年才刚出现的叫作“影戏”的玩意儿。用薄薄的金属片剪出形状,再用活动铆接拼在一起成为各种人物、机械的剪影,然后将这些剪影放在半透明玻璃上活动起来,便是所谓的“影戏”。
虽然“影戏”在技术上可以说是落后无比,可这种古朴而原始的表现形式,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盎然古意,唤起了深埋心底的某种奇妙的东西。
正是这若有若无的微妙情绪,让大家纷纷在此驻足,只为了借此或多或少地重温一下旧日时光,感受一下曾存在于遥远过去的那种满足,以略微填补内心深处的空洞。
只可惜,旧日时光终究不可重来。
我们不可能回到遗寂时代前,回到一切都美好而无憾的年代。
我们如今能做的,便只有在节日和旧事物中缅怀过去,即便那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幻影而已。
然而,实际上我们就连试图重温过去,也只能做到极其有限的程度。在遗寂时代之初的大变后,我们变得懵懵懂懂如行尸走肉,等到大家慢慢回过神来后,才发觉几乎失去了一切。
除了建筑和工业设施等实物以外,文化和历史方面的记载几乎完全遗失。经过数百年的漫长搜寻,我们才渐渐在废墟中挖掘出一些资料,得以一窥旧日节庆的风貌。即便是“影戏”,也是不久前才重新发现的事物。
对于庆祝新年的传统,其实也有诸多可疑之处。
例如,今夜的圆月当空就与一些记载中的除夕景象着实对不上号。对此负责推算历法的同胞们就曾有过争执,是该严格按照古时历法顺推到现在,还是该根据当下星系的运行周期而划定?
最终还是严格遵循传统的思路占据了上风,于是除夕便定在了满月的今日。不过这也顺便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就是在春节期间能同时欣赏到红叶飘落,如果是按照星系的运行周期来就不行了。
还有,唐人街的复古布置也远远谈不上准确。我们能确定古时的东亚建筑有飞檐斗拱、红柱青瓦的风格,但不确定霓虹灯招牌、激光广告牌和全息投影是否是同一时代的产物。这些东西在技术上的复杂程度差异可不小,在年代上的跨度应该很大。
除此之外,沿街店铺里播放的全息影像也一样无法深究。或许古人只在某个时代流行用长管喝酒,也许某些年代他们进食时更喜欢坐定不动,买衣服也未必需要在现场试穿展示。
我们无法确定每种事物的确切年代和时间,但最终还是决定把所有东西——即便是不能确定其处于相同时代的元素——也全都放到一起展示出来。因为那是我们千辛万苦才搜集到的仅有资料,是寥寥无几的关于旧时的珍贵记载。
比起准确和纯粹,我们更拒绝错过和缺失。
同样地,新春之外的节日我们也不愿错失。我们从资料中了解到,从前除春节外还有情人节、愚人节、清明、盂兰盆节、七夕、重阳、狂欢节、复活节、佛诞、逾越节、万圣、亡灵节、感恩节、圣诞等等节日。只是除了资料稍详细一些新春和圣诞外,其他的节日我们知之甚少,甚至还有些连名字都无从得知的节日存在。但只要我们能够收集到一定程度资料的节日,城外都会划出相应的区域进行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