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一直在低谷徘徊,质量不尽如人意:语言贫乏,主题肤浅,素材平庸;空话、假话、套话、大话充斥全篇。严重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静心想想,则会发现,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发生了错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目的错位。长期以来的作文训练缺少目的性、系统性。教师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升学而写作;学生则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而写作。
2.方法错位。作文教学课堂封闭,割裂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当堂命题,学生奉命写作,近似于考场作文;命题上具有随意性,不能切合学生实际;指导上只注意对技法的讲解,总想寻找一套固定的模式;讲评上也只是读几篇习作了事。同时又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忽视了例子的作用,未能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我该怎么写?
其实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思考、表达的过程,写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由于目的上的错位,方法上的错位而失去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叶老说:“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老这番话,充分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因为写作是写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判断。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就应紧贴生活。翻开人类文学史,无论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来源于生活。而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一直割裂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命题不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再加上教师当堂命题,学生当堂写作,不给学生参与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就逼着学生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无病呻吟。
作家王蒙说:“读书,也可以触发你写作的冲动,很可能你写的东西与读的东西并无紧密的联系,但你读的书中某一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打动了你的心,于是您拿起笔。”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量的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是各种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它不仅可以提供写作素材,还可以触发灵感,加深你对生活的认识,还可以从中借鉴写作方法、技巧等。
既然生活对于写作如此重要,那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前命题,约期写作。针对当堂命题,奉命写作存在的弊端,我们提出“提前命题,约期写作”的做法。即根据作文题的特点,提前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布置学生的作文题。师生共同讨论写作重点或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利用放学后、星期天或节假日,有目的地观察、参与、体验生活;或者是阅读、收集相关资料。如写作文《我学会了_____》,在提前一周命题时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重点应放在哪儿上?②你是怎样学的?是一下子就学会了呢,还是经历过失败才学会的呢?学会了你有怎样的心理,失败了又有怎样的心理?③你从这件事中是否能悟出一点道理来?④为了写好本文,你还去阅读相关的文章了吗?若阅读,其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或对你有启发?
学生有了任务,明确了写作重点和观察要注意的事项,都能饶有兴趣地参加实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或个人或合伙,有的学会做饭,有的学会讨价还价,有的战胜害羞,还有的学会做人。他们悟出的道理主要有:原来学会做一件事竟如此容易;失败了并不可怕,只要我有耐心,我总能学会;贪得一时便宜,你会被大家唾弃……
(2)教给方法,引导阅读。前文已经谈到,阅读是间接感受生活,是弥补中学生接触社会少的一条重要措施。但让学生漫无目的阅读,又不导以方法,这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之效。即使有的学生摘抄了一些名言警句、优美语言、典型材料等,但用起来也是半生不熟、缺乏自然朴素的气息,有时又是一种戴着崭新的皮帽子,脚下穿着破棉鞋的不协调。其实阅读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的体验过程。只有入乎其中,全身心认同、领会、感受,才能在思想上、感情上产生共鸣,并进而唤起学生对该文章的技巧、结构、语言上产生顿悟:既 “知其然”——怎样写,又“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在以后的写作中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灵活应用。就不至于出现“戴着皮帽子穿着破棉鞋”的不协调。
(3)课堂交流,加深认识。艺术家罗丹所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例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把一片糖纸放到垃圾箱中,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想到环保教育,而有的人却能从中悟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个深刻的主题。这就是不同的人对生活留意的程度和认识的层次不同所造成的。朱德从家庭琐事中感悟出母亲平凡而又伟大,朱自清有感于瞬间的背影而写成散文名篇《背影》,茅盾从傲然屹立的白杨树而联想到团结、质朴、力争上游的北方军民。其实学生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许多有趣味的、有价值的或激动人心的事,是可写的,就是因为学生“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未能闪出思想的火花,捕捉不到有价值的瞬间,才认为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因此光放手让学生走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还是不够的。这种“放羊式”的观察方法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课堂交流,加深认识”的做法,即要求学生把前一周布置的题目,经过观察、体验后写成初稿,拿到课堂上交流,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评判。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读,然后可以补充未尽事宜,可以设想还可能出现的情况,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与作者争辩,也可以评判初稿在选材、立意、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得失。教师作适时的点拨、疏导或帮助学生总结经验。
当然,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本人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点滴经验的积累,还有不完美之处,但是只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能认识到位,扎扎实实地搞好作文教学,我们农村的孩子的作文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升的。
1.目的错位。长期以来的作文训练缺少目的性、系统性。教师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升学而写作;学生则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而写作。
2.方法错位。作文教学课堂封闭,割裂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当堂命题,学生奉命写作,近似于考场作文;命题上具有随意性,不能切合学生实际;指导上只注意对技法的讲解,总想寻找一套固定的模式;讲评上也只是读几篇习作了事。同时又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忽视了例子的作用,未能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我该怎么写?
其实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思考、表达的过程,写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由于目的上的错位,方法上的错位而失去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叶老说:“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老这番话,充分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因为写作是写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判断。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就应紧贴生活。翻开人类文学史,无论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来源于生活。而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一直割裂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命题不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再加上教师当堂命题,学生当堂写作,不给学生参与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就逼着学生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无病呻吟。
作家王蒙说:“读书,也可以触发你写作的冲动,很可能你写的东西与读的东西并无紧密的联系,但你读的书中某一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打动了你的心,于是您拿起笔。”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量的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是各种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它不仅可以提供写作素材,还可以触发灵感,加深你对生活的认识,还可以从中借鉴写作方法、技巧等。
既然生活对于写作如此重要,那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前命题,约期写作。针对当堂命题,奉命写作存在的弊端,我们提出“提前命题,约期写作”的做法。即根据作文题的特点,提前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布置学生的作文题。师生共同讨论写作重点或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利用放学后、星期天或节假日,有目的地观察、参与、体验生活;或者是阅读、收集相关资料。如写作文《我学会了_____》,在提前一周命题时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重点应放在哪儿上?②你是怎样学的?是一下子就学会了呢,还是经历过失败才学会的呢?学会了你有怎样的心理,失败了又有怎样的心理?③你从这件事中是否能悟出一点道理来?④为了写好本文,你还去阅读相关的文章了吗?若阅读,其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或对你有启发?
学生有了任务,明确了写作重点和观察要注意的事项,都能饶有兴趣地参加实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或个人或合伙,有的学会做饭,有的学会讨价还价,有的战胜害羞,还有的学会做人。他们悟出的道理主要有:原来学会做一件事竟如此容易;失败了并不可怕,只要我有耐心,我总能学会;贪得一时便宜,你会被大家唾弃……
(2)教给方法,引导阅读。前文已经谈到,阅读是间接感受生活,是弥补中学生接触社会少的一条重要措施。但让学生漫无目的阅读,又不导以方法,这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之效。即使有的学生摘抄了一些名言警句、优美语言、典型材料等,但用起来也是半生不熟、缺乏自然朴素的气息,有时又是一种戴着崭新的皮帽子,脚下穿着破棉鞋的不协调。其实阅读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的体验过程。只有入乎其中,全身心认同、领会、感受,才能在思想上、感情上产生共鸣,并进而唤起学生对该文章的技巧、结构、语言上产生顿悟:既 “知其然”——怎样写,又“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在以后的写作中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灵活应用。就不至于出现“戴着皮帽子穿着破棉鞋”的不协调。
(3)课堂交流,加深认识。艺术家罗丹所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例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把一片糖纸放到垃圾箱中,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想到环保教育,而有的人却能从中悟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个深刻的主题。这就是不同的人对生活留意的程度和认识的层次不同所造成的。朱德从家庭琐事中感悟出母亲平凡而又伟大,朱自清有感于瞬间的背影而写成散文名篇《背影》,茅盾从傲然屹立的白杨树而联想到团结、质朴、力争上游的北方军民。其实学生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许多有趣味的、有价值的或激动人心的事,是可写的,就是因为学生“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未能闪出思想的火花,捕捉不到有价值的瞬间,才认为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因此光放手让学生走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还是不够的。这种“放羊式”的观察方法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课堂交流,加深认识”的做法,即要求学生把前一周布置的题目,经过观察、体验后写成初稿,拿到课堂上交流,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评判。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读,然后可以补充未尽事宜,可以设想还可能出现的情况,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与作者争辩,也可以评判初稿在选材、立意、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得失。教师作适时的点拨、疏导或帮助学生总结经验。
当然,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本人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点滴经验的积累,还有不完美之处,但是只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能认识到位,扎扎实实地搞好作文教学,我们农村的孩子的作文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