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性”意识到“公共”精神:论当代中国儿童家庭教育变革

来源 :当代青年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长期的农业社会影响,中国传统儿童家庭教育在理念、内容和方法上具有鲜明的“私性”特征,造成儿童独立性差、责任意识淡薄、合作精神缺乏。中国社会转型对民众的公民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当代儿童家庭教育必须加强“公共”精神建设。当前,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公共”精神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家长缺乏社会公共责任意识,随意推卸家庭教育责任;一些家长个人功利性过强,对家庭教育的公共性内容依然重视不够;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的个人随意性依然存在,家庭教育悲剧时有发生。要提升儿童家庭教育“公共”精神建设,推进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宣传,完善
其他文献
中国青年政策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标,兼顾青年的福利获得和青年作为能动主体的作用发挥,更注重“青年优先”理念的传达和青年群体的动员引导,各个层级政策制定主体具有较大创新空间。政策的传导并非简单执行,而应被界定为“政策扩散”。作为青年政策主要推动者的共青团,同样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对青年工作的更高要求。青年政策扩散是以党政意志的制度“保障层”、资源汇聚的“吸纳层”和强大动员“驱动层”有机结合并相互转化,这三者共同作用于政策效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