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垫脚石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66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初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问题情境含义、重要性、形式及反思等方面論述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30-02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能揭示事物的矛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颁布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发源于展开的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它运用在课堂教学,于“无疑处生疑”,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一、问题情境的含义
  “问题情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 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问题”不可能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否则就不成为问题了,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是学生通过探索能获得解决方法的,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
  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情境,使其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着学生的思维,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目前,“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否每位教师对如下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问题情境”创设为什么要讲究有效性?如何评价“问题情境”创设是否有效?应该怎样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二、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我们知道,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这当中,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去接受数学知识,而只能起到一个主要引导者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老师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的最重要的途径。
  那么,是不是任何课堂提问都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呢?事实上,由于有些老师备课不到位,或者不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使得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答起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互动的正常开展。这样的提问,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有时反而会误导学生,甚至严重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讲究一个“有效性”问题。
  三、初中数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形式
  1.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考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也真正认识到人人都必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科普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她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气氛。在课堂引入时我们可以介绍数学史话、数学家的事迹等方式,使学生在欣赏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同时,深刻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迫切性。
  3.利用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疑惑,思之始,学之始。”在教学中。可以巧设悬念与矛盾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例如:在讲算术平方根时,不妨这样引入。
  老师要求同学们检查下式的推算错在哪里?
  因为■=■
  所以 1-3=3-1
  所以-2=2
  学生回答:等于2是不可能的,但是找不出错在哪儿。
  老师告诉学生用已知的旧知识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大家就会察觉问题的所在。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算术平方根的动机。
  4.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知识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进行《垂线》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单摆实验,提出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摆线与水平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创设单摆实验的操作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实验中蕴涵着垂直与相交这一“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
  四、问题情境设置的反思
  1.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要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富有挑战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常把自己当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打台球时,选择怎样的路线才能使“主球”绕过“障碍球”而击中“目标球”。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轴对称”的作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也有利于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2.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进而产生深刻的数学体验
  问题要能够提供某种直观的感性认识,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进而形成更加理性的新认知。事实上,在数学学习中,感性认识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往往是先有感性认识,在体验、归纳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观念体系。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有理数乘方”这节课时,我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这张纸厚约0.1mm,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mm,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们去估计纸的厚度,学生纷纷给出答案,有的说30mm,有的说60mm,胆子大一点的10m。我告诉同学们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我教会他们计算的方法。学生经过计算,体验了数学的魅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源动力的认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很多数学名题都是历史的积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名噪一时,给数学打上了浓厚的文化烙印,它们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例如:欧拉受“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启发发明了“图论”;泊松因为对“三个瓶子分啤酒”问题的研究而痴迷于数学,成为一代数学大师。学习《勾股定理》时,我给学生讲“商高与周王的对话”、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百牛宴”的传说;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给学生讲关于笛卡儿如何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等。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重现这些问题的现代数学价值,实际上是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这也是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之,好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人知冲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让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乐国林,田建芬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探析》.《赣南師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
  [2]纂义生 《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中学生数理化,2007,3
  [3]郭振华 《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99-01  “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輪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所以,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动了起来。可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中相当一部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93-01  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仍然存在,小学习作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限制过多,要求偏高,指导不实,批改马虎”等弊端。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诱发习作动机、引导学生快乐表达,使得老师不再怕教作文、
期刊
【摘要】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运用,对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应当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历史 多媒体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4-02  随着计算机及
期刊
【摘要】为适应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把matlab 软件应用到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matlab 高等数学 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教改项目(kyjxtd0801和kyjg1117)。  【中图分类号】O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26-01  一、
期刊
【摘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设计恰当,合理,新颖的数学练习让学生不仅能得到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形成,而且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27-01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贯彻新课标的要求,突破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37-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而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本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实例研究,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给予全面、综合的学习评价。  【关键词】多远智能理论 个性化学习策略 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33-01  多元智能
期刊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成为了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视点,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确实带来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
期刊
【摘要】对于数学语言的概念认识,简单地说,它是通过口语阅读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进行口语化的表达,让学生掌握其所表达的内容。本文就数学语言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和实践,笔者结合自己近些年的教学心得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语言 教学模式  【中圖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36-01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与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游戏化学习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游戏有趣、好玩的氛围下高效学习知识与技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生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就信息技术游戏化学习手段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游戏化学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47-01  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大部分学者主张游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