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初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问题情境含义、重要性、形式及反思等方面論述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30-02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能揭示事物的矛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颁布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发源于展开的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它运用在课堂教学,于“无疑处生疑”,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一、问题情境的含义
“问题情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 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问题”不可能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否则就不成为问题了,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是学生通过探索能获得解决方法的,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
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情境,使其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着学生的思维,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目前,“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否每位教师对如下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问题情境”创设为什么要讲究有效性?如何评价“问题情境”创设是否有效?应该怎样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二、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我们知道,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这当中,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去接受数学知识,而只能起到一个主要引导者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老师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的最重要的途径。
那么,是不是任何课堂提问都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呢?事实上,由于有些老师备课不到位,或者不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使得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答起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互动的正常开展。这样的提问,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有时反而会误导学生,甚至严重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讲究一个“有效性”问题。
三、初中数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形式
1.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考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也真正认识到人人都必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科普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她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气氛。在课堂引入时我们可以介绍数学史话、数学家的事迹等方式,使学生在欣赏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同时,深刻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迫切性。
3.利用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疑惑,思之始,学之始。”在教学中。可以巧设悬念与矛盾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例如:在讲算术平方根时,不妨这样引入。
老师要求同学们检查下式的推算错在哪里?
因为■=■
所以 1-3=3-1
所以-2=2
学生回答:等于2是不可能的,但是找不出错在哪儿。
老师告诉学生用已知的旧知识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大家就会察觉问题的所在。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算术平方根的动机。
4.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知识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进行《垂线》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单摆实验,提出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摆线与水平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创设单摆实验的操作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实验中蕴涵着垂直与相交这一“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
四、问题情境设置的反思
1.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要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富有挑战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常把自己当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打台球时,选择怎样的路线才能使“主球”绕过“障碍球”而击中“目标球”。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轴对称”的作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也有利于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2.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进而产生深刻的数学体验
问题要能够提供某种直观的感性认识,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进而形成更加理性的新认知。事实上,在数学学习中,感性认识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往往是先有感性认识,在体验、归纳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观念体系。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有理数乘方”这节课时,我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这张纸厚约0.1mm,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mm,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们去估计纸的厚度,学生纷纷给出答案,有的说30mm,有的说60mm,胆子大一点的10m。我告诉同学们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我教会他们计算的方法。学生经过计算,体验了数学的魅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源动力的认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很多数学名题都是历史的积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名噪一时,给数学打上了浓厚的文化烙印,它们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例如:欧拉受“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启发发明了“图论”;泊松因为对“三个瓶子分啤酒”问题的研究而痴迷于数学,成为一代数学大师。学习《勾股定理》时,我给学生讲“商高与周王的对话”、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百牛宴”的传说;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给学生讲关于笛卡儿如何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等。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重现这些问题的现代数学价值,实际上是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这也是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之,好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人知冲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让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乐国林,田建芬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探析》.《赣南師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
[2]纂义生 《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中学生数理化,2007,3
[3]郭振华 《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30-02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能揭示事物的矛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颁布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发源于展开的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它运用在课堂教学,于“无疑处生疑”,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一、问题情境的含义
“问题情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 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问题”不可能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否则就不成为问题了,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是学生通过探索能获得解决方法的,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
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情境,使其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着学生的思维,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目前,“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否每位教师对如下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问题情境”创设为什么要讲究有效性?如何评价“问题情境”创设是否有效?应该怎样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二、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我们知道,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这当中,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去接受数学知识,而只能起到一个主要引导者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老师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的最重要的途径。
那么,是不是任何课堂提问都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呢?事实上,由于有些老师备课不到位,或者不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使得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答起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互动的正常开展。这样的提问,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有时反而会误导学生,甚至严重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讲究一个“有效性”问题。
三、初中数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形式
1.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考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也真正认识到人人都必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科普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她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气氛。在课堂引入时我们可以介绍数学史话、数学家的事迹等方式,使学生在欣赏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同时,深刻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迫切性。
3.利用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疑惑,思之始,学之始。”在教学中。可以巧设悬念与矛盾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例如:在讲算术平方根时,不妨这样引入。
老师要求同学们检查下式的推算错在哪里?
因为■=■
所以 1-3=3-1
所以-2=2
学生回答:等于2是不可能的,但是找不出错在哪儿。
老师告诉学生用已知的旧知识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大家就会察觉问题的所在。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算术平方根的动机。
4.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知识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进行《垂线》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单摆实验,提出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摆线与水平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创设单摆实验的操作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实验中蕴涵着垂直与相交这一“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
四、问题情境设置的反思
1.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要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富有挑战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常把自己当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打台球时,选择怎样的路线才能使“主球”绕过“障碍球”而击中“目标球”。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轴对称”的作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也有利于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2.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进而产生深刻的数学体验
问题要能够提供某种直观的感性认识,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进而形成更加理性的新认知。事实上,在数学学习中,感性认识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往往是先有感性认识,在体验、归纳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观念体系。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有理数乘方”这节课时,我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这张纸厚约0.1mm,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mm,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们去估计纸的厚度,学生纷纷给出答案,有的说30mm,有的说60mm,胆子大一点的10m。我告诉同学们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我教会他们计算的方法。学生经过计算,体验了数学的魅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源动力的认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很多数学名题都是历史的积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名噪一时,给数学打上了浓厚的文化烙印,它们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例如:欧拉受“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启发发明了“图论”;泊松因为对“三个瓶子分啤酒”问题的研究而痴迷于数学,成为一代数学大师。学习《勾股定理》时,我给学生讲“商高与周王的对话”、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百牛宴”的传说;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给学生讲关于笛卡儿如何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等。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重现这些问题的现代数学价值,实际上是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这也是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之,好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人知冲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让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乐国林,田建芬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探析》.《赣南師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
[2]纂义生 《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中学生数理化,2007,3
[3]郭振华 《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