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为本”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探析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m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以硫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建立从物质类别、元素化合价变化和原子结构的角度预测物质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了解物物质性质后如何决定其用途,以及化学物质变化对于社会生活的价值体现的认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初步让学生学会探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詞】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教﹒学﹒评;素养为本
  一、科学安排课时及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课程中,“硫及其化合物”是必修1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高中一年级学生而言,是重点学习的对象。硫元素在非金属元素中属于较典型的,硫和含硫化合物不仅在一些产品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也常常可接触。学生应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建立从物质类别、元素化合价变化和原子结构的角度预测物质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并且了解发展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以及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提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建议两课时,每课时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安排如下。
  1.第1课时
  ①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③三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第2课时
  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二、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案例设计
  1.教学目标
  ①通过讨论交流单质硫的主要化学性质,初步形成从物质类别、元素化合价变化和原子结构的角度预测物质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
  ②在目标一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该角度预测SO2的化学性质,探讨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实验验证SO2的主要化学性质,初步形成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的认知模型,形成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思路(物质类别通性、元素化合价变化等视角),推论SO3的主要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SO2化学性质的认识解释葡萄酒中添加适量SO2的作用(杀菌、抗氧化、调节色泽、改善风味),发展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认识水平。
  ④通过了解硫酸型酸雨的成因,讨论交流防治措施,初步形成绿色化学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评价目标
  ①通过学生的学习交流得出的数据分析,以此判断学生对于预测物质的性质和认识物质的认知水平。
  ②通过对SO2的主要化学性质的预测和实验方案的设计交流及点评,诊断学生对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
  ③通过对葡萄酒中添加适量SO2的作用分析,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
  ④通过了解硫酸型酸雨的成因,讨论交流防治措施,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和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
  3.教与学方式
  ①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课前通过学案导学,自学从物质类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预测S、SO2的主要化学性质并按学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然后组内合作交流,形成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思路。
  ②实验探究法——课堂上汇报、改进、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师生共同点评、优化实验方案,实施实验验证SO2的化学性质,归纳总结SO2的主要化学性质。
  ③演示实验——演示SO2溶于水的实验;演示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将褪色后的品红溶液加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结论。
  ④查阅资料、文献法——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在线展示交流并相互评价。
  4.教学评过程
  过程环节1: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火山喷发视频资料等支持学习任务,丰富对含硫物质的认识,基于物质类别、元素化合价变化和原子结构对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预测和验证的认识模型,初步诊断预测硫和SO2的主要化学性质,诊断验证SO2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水平,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方面的素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过程环节2:研讨改进和实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物质类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预测硫和SO2主要化学性质,依据氧化还原反应思路设计方案;发展学生从孤立水平到系统水平:系统分析硫、硫的氧化物、含氧酸之间转化的实质;发展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SO2性质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方面的素养,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过程环节3:概括反思和提炼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物质转化关系的总结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进一步提升对物质性质结构化的水平:从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加以梳理S、SO2的主要化学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具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
  过程环节4:问题解决和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及能力,加深对化学价值的认知水平,并使化学物质正确有效应用到生活当中。
  5.学业质量评价
  一、选择题
  1.关于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硫的非金属性较强,所以只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B.分离黑火药中的硝酸钾、木炭、硫黄要用到二硫化碳、水及过滤操作
  C.硫与金属或非金属反应时均作氧化剂
  D.硫的氧化性比氯气强
  2.某冶炼厂利用炼铜产生的SO2生产硫酸,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其原理是( )
  A.利用了SO2的水溶性,将SO2直接 通入水中
  B.利用了SO2的氧化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
  C.利用了SO2的氧化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   D.利用了SO2的还原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成SO3,再与水反应
  3.既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又能使品红试液变为无色,还能使溴水褪色的是( )
  A. Cl2 B.CO2 C.SO2 D.CO
  二、非选择题
  4.汽車尾气(含有烃类、CO、SO2与NO等物质)是城市空 气的污染源,可以采取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用铂钯合金作催化剂),这是有效治理的方法之一。原理在于SO2转化,CO与NO反应后生成无毒的气体,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并促使烃类充分燃烧。
  (1)写出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催化转换器”的缺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气的酸度,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源的方法可以有________。
  A.开发氢能源 B.使用电动车
  C.植树造林 D.戴上呼吸面具
  5.观察如图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⑥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中的实验现象为石蕊试液________,此实验证明SO2是________气体。
  (3)②中的品红溶液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_________性。
  (4)③中实验现象是 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性。
  (5)④中实验现象是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性。
  (6)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设计实验证明混合气体为SO2和CO2(写出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6.学习拓展
  ①SO2与HClO、H2O2、Na2O2、活性炭漂白原理的比较
  ②潮湿的Cl2和SO2都具有漂白性,那么将二者混合时其漂白能力是否增强?为什么?
  ③在实验室某教师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某气体,品红溶液褪色,则通入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请设计实验证明。
  三、总结本文编写的设计思路与思想
  本节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物质分类思想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学完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思路和方法来学习硫及其化合物。建立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关联和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丰富和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设计思路
  课前自主学习能正确预测S、SO2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SO2的性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课堂上通过汇报交流S、SO2主要化学性质的预测和实验方案的设计,改进和优化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诊断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方面的素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通过讨论、汇报对S、SO2等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发展并诊断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结构化水平: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两个视角加以梳理,并概括其性质,进一步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课后通过了解硫酸型酸雨的成因,讨论交流防治措施;百度搜索葡萄酒中添加适量SO2的作用分析,小组展示、交流,发展并诊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
  2.教学与评价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98-101.
  [2]赵丽.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探析——“以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6):24-26.
  [3]王军翔. 以“素养为本”引领中学化学教育向深度发展——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变化及其意义的研究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4):1-5.
其他文献
一、情景呈现  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霸子”,有的地區叫“冷子”(如徐州,甘肃等地),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  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越来越大,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每個公民高尚道德素养与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小学,品德课是德育的主阵地,应当责无旁贷要担负起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如何在品德课堂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结合笔者的教学教育实践
一、说教材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数学游戏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对于一线教学的老师来说,不是一个好组织的教学内容,然而这却是一个非常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及开拓数学视野的良好题材。然而我们配套的《教学参考》中对于这么重要且特别的教学内容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带,体会它的神奇。”因此,笔者深入挖掘教材和学生的
“同行”文化体现为四个方面:尊重生命,与生命同行;仁爱为本,与友善同行;知行合一,与智慧同行;温润包容,与优雅同行。“同行”教育文化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每一个人不断超越自我,“做更好的自己”的基础。教人成為具有“仁爱”本性的人,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同行”文化追求“超越”,让人在不断生成、不断进步、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中获得生命成长与完善的不竭动力:(1)尊重生命,与生命同行。认识到人与自然“本
【摘要】现代篮球运动,向高空优势、高速度、高对抗方向发展。胜负瞬间转换,比赛对运动员心理上的压力日愈增加。在实力相当或悬殊不大的情况下,谁胜谁负,心理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运动员进行罚球时,分差在1到2分时,担任罚球的运动员压力可想而知,中与不中影响比赛结果。在这几年的江门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里,甲组比赛异常激烈,罚球的场面很多,但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在罚球时,命中率都非常低,从这一失常现象,
【摘要】许多以优异成绩升入高中的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的学习状况却不尽人意,甚至一落千丈。以此现象为研究内容,总结众多老师的教学经验发现,初高中教材衔接不紧密,内容上存在一定脱节是导致产生这一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数学课程教学尤为如此。可见,高一数学教学中的教材衔接问题是极具教研价值的,本文试从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的重要性出发,指出当前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方法,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古诗文长期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作出相关加强经典诗文教学的指示,它更是成为新课改的发展趋势。高中语文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界必须对于“如何提升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中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研学后教;教学模式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把它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一种基本叙述模式,并在教材中初步体现。这是数学新课程体系直接体现“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反映,同时也间接地指引着我们应该用“模型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  【关键词】解决问题;关注;模型思想;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所谓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
摘要:问题意识是一种关键能力,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并根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为学生提供有趣和有价值的数学故事,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融入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小故事的引领,促使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在探索交流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