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资源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来源 :新校园·阅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基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同时善于发现教学中的有效资源就能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引进儿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心理快乐的状态能使人对一切充满希望、信心、创造力。课堂上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设计。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让学生主动投入数学活动。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巧妙而快速的分清钟面上的三根针,把它们编成了儿歌:矮个子大哥叫——时针;高个子弟弟叫——分针;细腰妹妹叫——秒针。再请小朋友们边观察边领悟: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编?分别请左右的学生观察时针是怎么转的?分针怎么转?学生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1圈,即:60分。再请他们交换观察。此时,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时针大哥平时不爱运动,所以长得又矮又胖。用同样的方法,请他们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情况: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分针走1大格,秒针要走5圈。另一学生说道:“秒针平时最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最为勤快,所以她长得最苗条,我们可以叫她细腰妹妹。”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时针、分针、秒针给区分开来了。儿歌贴近学生生活,这种民主的、快乐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得苹果的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林和小可,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要平均分给明明和方方,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欲望。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知识,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不是用教具在讲台上演示,再一步步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 ,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体现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习得学习方法。
  四、抓住机会,促进学生“建构新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要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促进重建数学。
  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学生会作猜想: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就让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 。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素材。如:“商店卖出5箱水杯。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水杯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 ,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抓住学生学习中生成的猜想,恰到好处地引入,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重建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去“创造”新的数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资源和即时生成的资源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