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陵拾趣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cccc3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周口淮阳有太昊伏羲陵,因参加《散文选刊·下半月》及《海外文摘》笔会,有幸拜访三皇之首的陵园。园中的庙殿碑匾,皆大人物所撰,正经如批文。倒是与百姓有关的几个小物件,让人难忘……
  古柏树上长出个大耳朵
  伏羲陵前的古柏树
  长出来一只大耳朵
  那真是为你为我长出来的
  走近古柏树
  不用弯腰,也不用爬高
  那只大耳朵正好在你的嘴边
  两只手捧着大耳朵
  把嘴凑近一点
  说出你心头最想说的事
  像儿时跪在炕头上
  伏着奶奶的肩膀
  说几句心里藏着的悄悄话
  我也想问古柏树一句话
  我排在要大耳朵说话的队伍中
  我想问大耳朵
  你能听见我们的话吗?
  你为什么要长出个大耳朵?
  古柏树好像引着我的目光
  陵墓前香火的浓烟滚滚
  熏焦了陵前几棵值守的古柏
  哦,原来是古柏树见义勇为——
  有话好说!有事请讲!
  对我说吧,不要用香火浓烟
  熏我为伏羲值守的伙伴……
  铺天盖地的红布条
  比玫瑰红
  比彩虹艳
  低低的栅栏上扎满了
  一根根祈愿的紅布条
  比春草更茂密
  比夏花更火热
  我走近这些系着心事的红布条
  像伏羲派出巡访的采风官——
  要上名校,成亲,好工作
  升职,病早痊愈,发大财
  要女朋友,买房,搬新房
  彩票中奖,论文通过……
  我越看越糊涂,心想
  伏羲老人家当年没办过这些事?
  我心疼,我真怕把老人家累坏了
  突然,一根红布条扑哧笑我傻:
  叶先生,这里不是“信访办”
  挂红布条的朋友只是想
  把伏羲老祖拉进自己朋友圈
  比玫瑰红
  比彩虹艳
  低低的栅栏上扎满了
  一根根写心事的布条
  伏羲老人朋友圈
  牛!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的苏童,曾梦想成为诗人或作家,然而写了两三年,两眼一抹黑。在他快要崩溃的时候,有了要发表的福音,“否则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发表苏童诗歌处女作、在关键时刻给他信心的编辑,就是时任《星星》主编的叶延滨。  时光荏苒,近四十年了,苏童依然深深记得当年的情景。他说,自己“先打扮成叶延滨的读者”,然后直接将诗歌投给了叶延滨。
李春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侧过身子看了看躺在身边的妻子。他知道妻子也没睡着,夜光下,他看见妻子的眼睛虽然是闭着的,但她时而沉、时而缓的呼吸,说明妻子也陷入了一种无奈的情绪当中。   晚饭前,李春光接了儿子从北京打来的电话。正在厨房炒菜的妻子,听了丈夫和儿子在手机里简短的对话后,懒懒地说了一句,真要这样呀。之后,夫妻俩到现在,没说一句话。他们无声地吃着饭,默默地洗涮,电视也没打开,也
每到六月初,八百里秦川的麦田开始变黄。塬上塬下,坡东坡西,一道道梁疙瘩,一道道沟坎坎,由南到北被橘黄浸染,大地慷慨地为劳作的庄稼人长满一地的金子,在风中摇动着沉甸甸、黄灿灿的波浪。  “算黄算割——”在布谷鸟声声初鸣中,乡党们开镰喽——  四十多年前,我上初中时,学校放“忙假”,让已经有些力气的我们回家收麦。父亲给我磨好镰刀,天刚麻麻亮,娘就给父亲和我一人捞一碗油泼面。吃完面,我便背着镰刀跟在父母
五岁那年,爷爷病重,说不了话,总是张大着眼睛,呆呆向上望着。昏暗的光阴里,只有奶奶的身影如常,为爷爷忙上忙下,不同的是,一直挂在嘴角的笑容不见了,眼睛总是肿肿的,红红的。   春天里,我对许多植物过敏,所以,奶奶几乎不让我出去玩,再怎么撒娇也没有用。记得第一次过敏,爷爷和奶奶争吵起来了。“不要随便带她去田里,你看你看,这都成什么样了!”爷爷摸了摸我肿得像馒头的手,心痛地叫嚷着,“要去医院吧!”“
天就要黑了,我们都在干活。风,把平原上的童谣一丝一丝吹散,我看见天使的头发也乱了。  奶奶的娘家在一条河流的西边,那个村庄的名字就像天使的声音一样好听:“岭上。”  岭上大坑连着小坑,坑里的水乱打转儿,黄不拉几的,树枝草叶们在坑心里一蹿一蹿,像是溺了水。春上狗饿,撅着鼻子找吃的,大街小巷见啥吃啥,等吃够一阵子,便顺着坑边子一股风跑下去,瞅见一棵小楝树突然一个定身,掂起一条后腿,“哧”,一道热腾腾的
传统与传统文化虽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们依然有与传统渐行渐远的感觉。在泛阅读时代,人们往往胶着于当下生活,而少了探颐索隐、钩深致远的兴趣。旧生活——往往是传统与传统文化的载体的网络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人们兴趣的触须也很难伸向过去。因此,传统与传统文化常常是束之高阁,很难进入平常人的视域。  这时候,不期然读到了张新安的新作《奇丐》(见本刊2017年第10期)。  故事:传统复活的载体 
中秋节就快到了,小朋友们期待吗?说到中秋节,不免想到月饼、圆月……中秋节的月亮圆圆的,是“满月”。月亮有多种形态,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的几种吧!先从满月开始好了!  满月  满月又称望月,这时地球处在太阳和月亮之间,整个月亮的光面对着地球,只有这时我们才能看到圆月,古代人称这一天为“望月”。  唐代诗人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小时候看到满月把
承弦凝视着桌上的电话,他的表情说不出的复杂。果然,一分钟后电话铃尖叫起来,他做了个深呼吸,清了清嗓子拿起电话。那边导演的声音传过来,带着明显的抑制过情绪的痕迹。承弦是编剧,这次他的新戏被定为国内首批进行电视剧周更的试验剧。刚刚新一集的收视率出来了,“不负众望”这集的收视率已经降到了个位数。王导是个很有心计的人,虽然只会看着数字说话,但他还是咬着牙用“鼓励”的语气说:“我个人还是比较相信承老师的,毕
在温暖的阳光照射下,这里的一切都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显得朦胧而美好。我来到了边城茶峒。  来到边城茶峒,必须去尝一尝这里的特产。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米豆腐了。这里的米豆腐不像其他地方只配有一种辣椒,而是有多种可选,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配。米豆腐既不是用筷子吃,也不用勺吃,你想知道怎么个吃法吗?那就是用竹签叉着吃。它也因此得名“茶峒叉叉米豆腐”。  在小摊买上一盒米豆腐,边吃边走在小巷里,别
妹妹铭,是我的叔伯妹妹。   我爸爸这一辈有三兄弟,没有姐妹,爷爷三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我幺叔是遗腹子,爷爷去世一个多月,奶奶才生下幺叔。大伯家早就出去自立门户,奶奶和幺叔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一直到幺叔娶妻生子,我们都没有分家。那个时候,爸爸在外面工作,因为交通不便,他每年基本上只回一次家,妈妈嫁给爸爸的时候幺叔才几岁,基本上是我妈妈跟着奶奶一起把幺叔拉扯大的。真的是“长哥当父,长嫂当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