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过(1072—1123),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幼子,文具父风,时称“小坡”。苏过一生“仕官之日少”,“坎坷道死,不获猎其蕴于天下。”有《斜川集》问世。前人研究苏过,多拿其诗歌与陶渊明相比,而苏过本身也有不少“和陶诗”可作为凭证。然而在学者们的著述中却鲜有对比苏过在对陶诗的接受中所呈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本文试将论述此问题。
关键词:苏过;《斜川集校注》;陶渊明;接受;个性异同
苏过自幼随父亲宦游南北,从小跟随父亲历经官场波折的他看清了朝廷新旧两党及其内部相互倾轧的政治状况,也产生了不情愿为官的心理,并一直影响到他一生的价值取向和文学创作。苏过一生有三次出仕经历,但思想上一直很苦闷,表现出仕隐矛盾的诗篇在《斜川集校注》中却比比皆是。他一生既未像其父亲一样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获得更高远的人生视角;又未获其志向,无法保持一种平静淡泊的心态,内心深感孤独,
从人生经历来看,苏过与陶渊明极为相似。陶渊明出生在我国历史上世族大地主阶级专政,门阀之风鼎盛的黑暗时代。作为庶族地主阶级文人,家道中落让他早年有复兴之志,但因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又不愿违心用事,他不得不辞官归田,与封建黑暗统治彻底决裂。
因此,我们认为苏过对陶渊明诗歌内容和风格的接受是具有可能性的,它具备了主、客两方面的因素。如其诗“我生江海上,性与鱼鸟逸。端来入世网,竟作形骸役。”“哪知羁旅客,扁舟梦江湖。青衫满尘土,何时返渔樵。”均充满了对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诗歌内容的能动性的摹写。苏过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不仅取决于具体意象、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先在的心理结构,即“审美经验期待视野”已经存在于他的心中。
而通过对比陶渊明的诗歌,我们认为他们二者的内心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陶诗的真正思想内核并不是消极的,正如此书作者孙钧锡先生总结:1.陶渊明不想脱离现实去“隐居”,他愿过“凡人”的生活,其精神境界、生活态度区别于刘遗民等“隐士”。2.他多次表示归田是为了“坚守节操”,而非求取个人安乐,因此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这两点被孙先生称为“两个基本事实”。而清人赵怀玉在《校刻斜川集》序中描述苏过:“身处末流,仕又再黜,坎坷道死,不获猎其蕴于天下。”一句“身处末流”道出苏过心中敢怒而不敢言的隐忍、悲戚,也造成了他无法与父亲一样旷达、洒脱而是比较懦弱的个性。也因此表明他用事消沉的特点。请看下面例句:
“青衫百僚底,摒弃不敢吐”。“世间诡异那可诘”。(《白水岩汤泉》)“壮心已灰槁,焦芽不复萌”。(《送伯达兄赴嘉禾》)“官朝冷如水,终日学奇字”。(《寄题岑彦明猗兰轩诗》) 苏过对其穷个困苦的人生经历的描写显得过于单薄脆弱,不堪一击,其内心的愁苦、惶惑、压抑的生命感伤导致其风格的羸弱和内容的单一,缺乏一种陶渊明的“健康”、“爽朗”的气
象。而陶诗“饥来趋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面对饥饿,
渊明乞食亦存风度。“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没有食物,陶渊明正直的精神尚在。“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二十首》其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饮酒二十首》其一)即使时运不济,不再为官,陶渊明也保持着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此外,陶渊明也有悲慨型风格的自述:“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饮酒二十首》其二)同样是感慨时不我待,陶渊明表现出的是激愤是对人生深刻的反思而非羸弱的退缩之词。
运用“接受美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发现:内容方面,苏过对诗歌题材内容深度的把握不及陶渊明,实际上是缩小了“审美经验期待视野”的结果。朱立元先生在其《接受美学》中谈到他对“期待视野”层次和要素的分类时认为,最基本的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是“一般文化视野”,最后才是文学方面的素养。我们认为,苏过的人生虽然坎坷,但未遭遇到其父苏轼在官场中的惊涛骇浪,也少见与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人有过唱和、郊游,因此其人生视野并不开阔,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他对文学体裁、内容把握的深刻性。此外,苏过对陶诗的“召唤结构”,即对“一种先有某个隐秘答案而企图从作品中得到证实”的把握不高。也即是陶诗中的某些内容,从一开始就未进入他的“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风格方面,陶渊明表现出刚柔相济型的诗风,而苏过偏重阴柔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讲到“文以气为主”,我们认为这当然与诗人的个性、气质、才情有关。“佳处不可学也”。也即陶渊明反映自诗歌中的思想矛盾要比苏过复杂、深刻得多。(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苏过著 舒大刚 宗许校注《斜川集校注》 巴蜀书社,1996年
[2]陶渊明著 孙钧锡校注《陶渊明集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版,1986年
[3]朱立元著《接受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关键词:苏过;《斜川集校注》;陶渊明;接受;个性异同
苏过自幼随父亲宦游南北,从小跟随父亲历经官场波折的他看清了朝廷新旧两党及其内部相互倾轧的政治状况,也产生了不情愿为官的心理,并一直影响到他一生的价值取向和文学创作。苏过一生有三次出仕经历,但思想上一直很苦闷,表现出仕隐矛盾的诗篇在《斜川集校注》中却比比皆是。他一生既未像其父亲一样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获得更高远的人生视角;又未获其志向,无法保持一种平静淡泊的心态,内心深感孤独,
从人生经历来看,苏过与陶渊明极为相似。陶渊明出生在我国历史上世族大地主阶级专政,门阀之风鼎盛的黑暗时代。作为庶族地主阶级文人,家道中落让他早年有复兴之志,但因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又不愿违心用事,他不得不辞官归田,与封建黑暗统治彻底决裂。
因此,我们认为苏过对陶渊明诗歌内容和风格的接受是具有可能性的,它具备了主、客两方面的因素。如其诗“我生江海上,性与鱼鸟逸。端来入世网,竟作形骸役。”“哪知羁旅客,扁舟梦江湖。青衫满尘土,何时返渔樵。”均充满了对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诗歌内容的能动性的摹写。苏过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不仅取决于具体意象、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先在的心理结构,即“审美经验期待视野”已经存在于他的心中。
而通过对比陶渊明的诗歌,我们认为他们二者的内心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陶诗的真正思想内核并不是消极的,正如此书作者孙钧锡先生总结:1.陶渊明不想脱离现实去“隐居”,他愿过“凡人”的生活,其精神境界、生活态度区别于刘遗民等“隐士”。2.他多次表示归田是为了“坚守节操”,而非求取个人安乐,因此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这两点被孙先生称为“两个基本事实”。而清人赵怀玉在《校刻斜川集》序中描述苏过:“身处末流,仕又再黜,坎坷道死,不获猎其蕴于天下。”一句“身处末流”道出苏过心中敢怒而不敢言的隐忍、悲戚,也造成了他无法与父亲一样旷达、洒脱而是比较懦弱的个性。也因此表明他用事消沉的特点。请看下面例句:
“青衫百僚底,摒弃不敢吐”。“世间诡异那可诘”。(《白水岩汤泉》)“壮心已灰槁,焦芽不复萌”。(《送伯达兄赴嘉禾》)“官朝冷如水,终日学奇字”。(《寄题岑彦明猗兰轩诗》) 苏过对其穷个困苦的人生经历的描写显得过于单薄脆弱,不堪一击,其内心的愁苦、惶惑、压抑的生命感伤导致其风格的羸弱和内容的单一,缺乏一种陶渊明的“健康”、“爽朗”的气
象。而陶诗“饥来趋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面对饥饿,
渊明乞食亦存风度。“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没有食物,陶渊明正直的精神尚在。“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二十首》其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饮酒二十首》其一)即使时运不济,不再为官,陶渊明也保持着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此外,陶渊明也有悲慨型风格的自述:“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饮酒二十首》其二)同样是感慨时不我待,陶渊明表现出的是激愤是对人生深刻的反思而非羸弱的退缩之词。
运用“接受美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发现:内容方面,苏过对诗歌题材内容深度的把握不及陶渊明,实际上是缩小了“审美经验期待视野”的结果。朱立元先生在其《接受美学》中谈到他对“期待视野”层次和要素的分类时认为,最基本的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是“一般文化视野”,最后才是文学方面的素养。我们认为,苏过的人生虽然坎坷,但未遭遇到其父苏轼在官场中的惊涛骇浪,也少见与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人有过唱和、郊游,因此其人生视野并不开阔,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他对文学体裁、内容把握的深刻性。此外,苏过对陶诗的“召唤结构”,即对“一种先有某个隐秘答案而企图从作品中得到证实”的把握不高。也即是陶诗中的某些内容,从一开始就未进入他的“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风格方面,陶渊明表现出刚柔相济型的诗风,而苏过偏重阴柔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讲到“文以气为主”,我们认为这当然与诗人的个性、气质、才情有关。“佳处不可学也”。也即陶渊明反映自诗歌中的思想矛盾要比苏过复杂、深刻得多。(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苏过著 舒大刚 宗许校注《斜川集校注》 巴蜀书社,1996年
[2]陶渊明著 孙钧锡校注《陶渊明集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版,1986年
[3]朱立元著《接受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