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本的位置
1963年后,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入选多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几十年来,无论教学大纲、教学环境、教材编写体例如何变化,《皇帝的新装》均作为单元课文的基本篇目。晚近,几位著名大学教授加入研究的行列,发表了系列文章,将《皇帝的新装》研究推向另一个高度。特别是钱理群教授的“知”与“不知”、“真相”与“伪饰”的二元解读和孙绍振教授“荒诞”说,给《皇帝的新装》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宽了解读角度。部编版语文教材与时俱进,吸收了孙绍振教授“荒诞”说的理论成果。然而,综观各版本语文教材,均缺少对学习“这一篇”的价值判断以及“这一篇”对往后学习影响的深度思考。
纵观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童话编排,三年级有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四年级有一个童话单元,包括王尔德《巨人的花园》、保加利亚埃琳·彼琳《幸福是什么》、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去年的树》、阿拉伯《渔夫的故事》,六年级有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七年级语文有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高中教材再也没有童话作品,也就是说,《皇帝的新装》是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童话的终结篇。作为童话学习的终结篇,它担负的教学重任,体现的教学价值,值得教学者深思。
从教材编写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看,四年级要求是“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六年级没有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当作童话作品,只是把它作为一般的文学作品。
由此可见,小学学习童话,主要是学习作品“内容”“语言”,重点在“了解”“感受”的层面。作为终结篇《皇帝的新装》,“发挥联想和想象”是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后“思考探究”安排的“这篇童话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还是从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想象、人物、情节角度设计内容,还不具备“这一篇”特殊的学习内容。再看“积累拓展”的“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看似从思维角度提出问题,却没有从“这一篇”独特的思维角度设计问题。
综上分析,《皇帝的新装》作为基础教育童话学习的终结篇,在学习内容的安排和学习方法的设计上,还没有为学生阅读童话“这一类”作品,特别是如《皇帝的新装》“这一类”作品奠定必备的知识与方法,文本的教学价值大打折扣。
二、名师的探索
几十年来,诸多名师都在探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宁鸿彬老师、王君老师和肖培东老师的《皇帝的新装》课例。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个环节,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即“一个……的皇帝”,目的是了解文章中的主要人物——皇帝。
第二个环节,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
第三个环节,众人上当受骗的原因。抓住课文叙写的事件去追查原因,并告诉学生这种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叫做“析因阅读法”。
王君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环节:梳理情节人物,初步思考主题。提出:如果他们,就不会被骗。
第二环节:深入探讨,研究人性弱点。提出:这是一个……的皇帝(“不懂得自我”“盲目相信自我”“完全否定他人”——开始怀疑自我——彻底否定自我)。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归纳总结。提出“你们觉得这種事情会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呢”,解决问题之后,留下几个问题:第一,“小孩子”可以变为“孩子”吗?第二,“最后”可以删掉吗?第三,“叫”可以变为“说”吗?第四,你愿意,或者说,你有能力做这个小孩子吗?
肖培东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认识童话这种文学体裁,以及童话的主要特点。提出:你是怎么去判断这是一篇童话?
第二步:朗读感知这个故事,感知这个故事中的荒诞。(训练读出感情,在句子中结合情感体会字词的用法和含义)提出: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细节是什么?
第三步:探究荒诞的故事顺利发生的因素。(通过语言本身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探究故事的逻辑)提出:这个荒唐的闹剧是谁导演出来的,这个荒唐闹剧成功上演最主要的因素你认为是谁?
第四步:对成人世界复杂内心的探究。提出:“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里的‘都’说明什么问题?”
第五步:出示多媒体:“皇帝的新装”对皇帝、对官员、对百姓等,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
第六步:由童话故事引发起对现在的反思。(从仿写修辞句子到想象续写结尾)
比较三位名师的课堂实录。宁鸿彬老师着重于“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是老一辈对文本语言形式的高度关注的重要体现。课堂环节简洁明了,语言训练扎实、到位,堪称语言训练的典范。
王君老师是在研究宁老师课例的基础上,认为宁老师是一座大山,横在面前,要爬爬不过去,于是决定绕过宁老师,探索另外一条——融训练于无痕之路。从实录看,王老师准确地把握文本信息,走出了自己精彩的一条路。特别是对“这是一个……的皇帝”的演绎,精彩纷呈。
肖培东老师的课例吸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荒诞。从荒诞的细节到荒诞的归因,吸收了孙绍振教授的研究成果。
三个课例,可以说是《皇帝的新装》的典型课例。从处理过程看,课例都从文学类的情节、人物、结局等方面处理,共性较多,可以放在任何一篇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学作品中。如“这是一个……的皇帝”的处理,虽精彩,可没有特点,任何文学作品的人物分析,都可这样处理。宁老师、王君老师对“骗”的处理如出一辙,都只停留在对文本情节的梳理上。
三位名师对《皇帝的新装》的处理,虽各有精彩,但都停留在对具体的“这一篇”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故事特点的学习上,缺少通过对“这一篇”学习,达到学习“这一类”的境界。
三、文本的教学价值
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由其特质而定,教学价值因对文本审视、判断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教材作为教学的“例子”,就要清楚地知道“例子”的特质,了解其秉性,才能发现、挖掘、利用其核心教学价值,凸显“这一篇”的核心价值,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皇帝的新装》核心教学价值究竟在哪呢?
1.从知识价值的角度判断。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知识价值,作为文学作品的《皇帝的新装》,自有其作为文学作品共性的知识价值,如人物、情节、结局,以及附着的显性的、隐性的价值。前述三位名师不约而同地聚焦“这是一个……的皇帝”,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皇帝的外在和内在的形象、心理,建立清晰的皇帝形象,这是作为文学作品共有的教学价值体现。三位名师也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感知文学作品语言的精确、精美,体会语言的魅力。这都是文学作品共有的教学价值,不是“这一篇”特有的。抛开共性的价值,我们仔细研究文本的个性,从语言价值看,《皇帝的新装》留有一处空白,具有作为语言研究的价值。对根本不存在的布匹,所有人都只有相似的“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的模糊赞美声,而没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描写。既然是根本不存在的布匹,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描摹自己认为应该有的花纹、色彩,每个人的描摹应该是不同的。教学不能囿于文本既有的“想象奇特”,而应该由既有的想象到未有的、可能有的。这不只是教学理念的不同,更是教学取向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写出老大臣、官员、皇帝、骑士、百姓对布匹具体的美丽描摹。这样,学生必须展开奇特的想象,同时对布匹的描摹也要考虑因人物身份的不同、时间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语言。利用文本的奇特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奇特,并形诸文字,一石二鸟。
2.从思维价值的角度判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世界观察、感悟、思考的产物,是作者用文字表现对世界的思考逻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皇帝的新装》思维价值在于以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舍弃悬念、穿插、迂回、铺垫等表现手法,却能如此吸引读者,成为文学作品的经典,其思维逻辑最值得探讨。
骗子一出场,作者就定性地告诉读者“来了两个骗子”,当骗子成功骗了皇帝,皇帝给了骗子很多钱,也直白地说“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甚至将大臣、皇帝、百姓什么也没看到的心理,也描述得那么淋漓尽致。《皇帝的新装》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骗子是骗子,大臣、皇帝、百姓什么也看不到,这是值得所有阅读者思考的,也是阅读本文与阅读有悬念的小说的区别。
将作品中的骗子、大臣、百姓、小孩所有的心理和结局毫无限制地叙述出来,什么伏笔悬念《皇帝的新装》统统不用。毫无悬念的全知视角述说,却能让读者津津有味地一气读完全文,并发出会心的微笑,作者的思维角度和叙事技巧值得学习。
3.从精神成长的角度判断。阅读影响着人的精神成长,阅读的高度决定了精神的高度。深度阅读、思考性阅读,無疑是促进读者精神成长的催化剂。阅读《皇帝的新装》,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引出不同的思考,这些思考都将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大有裨益。
①从骗的角度,提出如何不受骗的思考。根据文本,首先得有自信。皇帝如果没有“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的不自信,皇帝就不用先派自认为最为诚实、称职的老大臣去看骗子织布了。即使老大臣谎称布匹如何华丽,如果皇帝自信,不用担心“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就可直言什么也看不见,不自信导致了后续荒诞事情的发生、发展。其次得无私,皇帝最终被骗,私心蒙蔽了他的眼睛。皇帝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治理国家中,而是将所有的心思放在“新衣服里”,甚至放在窥探谁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在整个荒诞的闹剧中,只要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有无私之心,就可无畏地指出真相,可是,看过骗子工作场景的老大臣、官员,没有看过骗子工作场景的“城里所有的人”以及看见皇帝装模作样赤裸裸游行的所有的人,都煞有介事、装模作样地随声附和“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在一个充满私心的国度里,“生活是轻松愉快的”,那是多么的令人忍俊不禁。
②从孩子说真话的角度,提出对说真话的思考。作者安排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所有的人听后都在私下低声地传播,所有的人都认为皇帝没有穿什么衣服,皇帝也似乎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穿。可是,皇帝并没有心虚,而是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说:“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在一个专制的独裁的社会里,真话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真话不足以改变现实,遑论改变社会。即使这样,真话却能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能让赤裸裸的孤芳自赏的皇帝变得丑态百出,令人作呕。在弄虚作假、装腔作势的社会里,真话变得弥足珍贵,给人一缕希望的光。为了这一缕希望的光,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③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说说你看过的生活中的皇帝新装。皇帝的新装不只是丹麦的特产,也不是安徒生时期的产物,古今一直在上演,只不过换了一套新装,或者说换了一个道具而已,演员还是那些皇帝、大臣、骗子、百姓。从古代的指鹿为马,到现今的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见而不说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该如何对待这些现象。
1963年后,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入选多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几十年来,无论教学大纲、教学环境、教材编写体例如何变化,《皇帝的新装》均作为单元课文的基本篇目。晚近,几位著名大学教授加入研究的行列,发表了系列文章,将《皇帝的新装》研究推向另一个高度。特别是钱理群教授的“知”与“不知”、“真相”与“伪饰”的二元解读和孙绍振教授“荒诞”说,给《皇帝的新装》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宽了解读角度。部编版语文教材与时俱进,吸收了孙绍振教授“荒诞”说的理论成果。然而,综观各版本语文教材,均缺少对学习“这一篇”的价值判断以及“这一篇”对往后学习影响的深度思考。
纵观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童话编排,三年级有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四年级有一个童话单元,包括王尔德《巨人的花园》、保加利亚埃琳·彼琳《幸福是什么》、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去年的树》、阿拉伯《渔夫的故事》,六年级有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七年级语文有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高中教材再也没有童话作品,也就是说,《皇帝的新装》是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童话的终结篇。作为童话学习的终结篇,它担负的教学重任,体现的教学价值,值得教学者深思。
从教材编写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看,四年级要求是“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六年级没有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当作童话作品,只是把它作为一般的文学作品。
由此可见,小学学习童话,主要是学习作品“内容”“语言”,重点在“了解”“感受”的层面。作为终结篇《皇帝的新装》,“发挥联想和想象”是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后“思考探究”安排的“这篇童话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还是从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想象、人物、情节角度设计内容,还不具备“这一篇”特殊的学习内容。再看“积累拓展”的“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看似从思维角度提出问题,却没有从“这一篇”独特的思维角度设计问题。
综上分析,《皇帝的新装》作为基础教育童话学习的终结篇,在学习内容的安排和学习方法的设计上,还没有为学生阅读童话“这一类”作品,特别是如《皇帝的新装》“这一类”作品奠定必备的知识与方法,文本的教学价值大打折扣。
二、名师的探索
几十年来,诸多名师都在探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宁鸿彬老师、王君老师和肖培东老师的《皇帝的新装》课例。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个环节,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即“一个……的皇帝”,目的是了解文章中的主要人物——皇帝。
第二个环节,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
第三个环节,众人上当受骗的原因。抓住课文叙写的事件去追查原因,并告诉学生这种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叫做“析因阅读法”。
王君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环节:梳理情节人物,初步思考主题。提出:如果他们,就不会被骗。
第二环节:深入探讨,研究人性弱点。提出:这是一个……的皇帝(“不懂得自我”“盲目相信自我”“完全否定他人”——开始怀疑自我——彻底否定自我)。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归纳总结。提出“你们觉得这種事情会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呢”,解决问题之后,留下几个问题:第一,“小孩子”可以变为“孩子”吗?第二,“最后”可以删掉吗?第三,“叫”可以变为“说”吗?第四,你愿意,或者说,你有能力做这个小孩子吗?
肖培东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认识童话这种文学体裁,以及童话的主要特点。提出:你是怎么去判断这是一篇童话?
第二步:朗读感知这个故事,感知这个故事中的荒诞。(训练读出感情,在句子中结合情感体会字词的用法和含义)提出: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细节是什么?
第三步:探究荒诞的故事顺利发生的因素。(通过语言本身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探究故事的逻辑)提出:这个荒唐的闹剧是谁导演出来的,这个荒唐闹剧成功上演最主要的因素你认为是谁?
第四步:对成人世界复杂内心的探究。提出:“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里的‘都’说明什么问题?”
第五步:出示多媒体:“皇帝的新装”对皇帝、对官员、对百姓等,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
第六步:由童话故事引发起对现在的反思。(从仿写修辞句子到想象续写结尾)
比较三位名师的课堂实录。宁鸿彬老师着重于“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是老一辈对文本语言形式的高度关注的重要体现。课堂环节简洁明了,语言训练扎实、到位,堪称语言训练的典范。
王君老师是在研究宁老师课例的基础上,认为宁老师是一座大山,横在面前,要爬爬不过去,于是决定绕过宁老师,探索另外一条——融训练于无痕之路。从实录看,王老师准确地把握文本信息,走出了自己精彩的一条路。特别是对“这是一个……的皇帝”的演绎,精彩纷呈。
肖培东老师的课例吸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荒诞。从荒诞的细节到荒诞的归因,吸收了孙绍振教授的研究成果。
三个课例,可以说是《皇帝的新装》的典型课例。从处理过程看,课例都从文学类的情节、人物、结局等方面处理,共性较多,可以放在任何一篇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学作品中。如“这是一个……的皇帝”的处理,虽精彩,可没有特点,任何文学作品的人物分析,都可这样处理。宁老师、王君老师对“骗”的处理如出一辙,都只停留在对文本情节的梳理上。
三位名师对《皇帝的新装》的处理,虽各有精彩,但都停留在对具体的“这一篇”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故事特点的学习上,缺少通过对“这一篇”学习,达到学习“这一类”的境界。
三、文本的教学价值
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由其特质而定,教学价值因对文本审视、判断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教材作为教学的“例子”,就要清楚地知道“例子”的特质,了解其秉性,才能发现、挖掘、利用其核心教学价值,凸显“这一篇”的核心价值,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皇帝的新装》核心教学价值究竟在哪呢?
1.从知识价值的角度判断。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知识价值,作为文学作品的《皇帝的新装》,自有其作为文学作品共性的知识价值,如人物、情节、结局,以及附着的显性的、隐性的价值。前述三位名师不约而同地聚焦“这是一个……的皇帝”,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皇帝的外在和内在的形象、心理,建立清晰的皇帝形象,这是作为文学作品共有的教学价值体现。三位名师也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感知文学作品语言的精确、精美,体会语言的魅力。这都是文学作品共有的教学价值,不是“这一篇”特有的。抛开共性的价值,我们仔细研究文本的个性,从语言价值看,《皇帝的新装》留有一处空白,具有作为语言研究的价值。对根本不存在的布匹,所有人都只有相似的“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的模糊赞美声,而没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描写。既然是根本不存在的布匹,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描摹自己认为应该有的花纹、色彩,每个人的描摹应该是不同的。教学不能囿于文本既有的“想象奇特”,而应该由既有的想象到未有的、可能有的。这不只是教学理念的不同,更是教学取向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写出老大臣、官员、皇帝、骑士、百姓对布匹具体的美丽描摹。这样,学生必须展开奇特的想象,同时对布匹的描摹也要考虑因人物身份的不同、时间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语言。利用文本的奇特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奇特,并形诸文字,一石二鸟。
2.从思维价值的角度判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世界观察、感悟、思考的产物,是作者用文字表现对世界的思考逻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皇帝的新装》思维价值在于以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舍弃悬念、穿插、迂回、铺垫等表现手法,却能如此吸引读者,成为文学作品的经典,其思维逻辑最值得探讨。
骗子一出场,作者就定性地告诉读者“来了两个骗子”,当骗子成功骗了皇帝,皇帝给了骗子很多钱,也直白地说“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甚至将大臣、皇帝、百姓什么也没看到的心理,也描述得那么淋漓尽致。《皇帝的新装》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骗子是骗子,大臣、皇帝、百姓什么也看不到,这是值得所有阅读者思考的,也是阅读本文与阅读有悬念的小说的区别。
将作品中的骗子、大臣、百姓、小孩所有的心理和结局毫无限制地叙述出来,什么伏笔悬念《皇帝的新装》统统不用。毫无悬念的全知视角述说,却能让读者津津有味地一气读完全文,并发出会心的微笑,作者的思维角度和叙事技巧值得学习。
3.从精神成长的角度判断。阅读影响着人的精神成长,阅读的高度决定了精神的高度。深度阅读、思考性阅读,無疑是促进读者精神成长的催化剂。阅读《皇帝的新装》,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引出不同的思考,这些思考都将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大有裨益。
①从骗的角度,提出如何不受骗的思考。根据文本,首先得有自信。皇帝如果没有“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的不自信,皇帝就不用先派自认为最为诚实、称职的老大臣去看骗子织布了。即使老大臣谎称布匹如何华丽,如果皇帝自信,不用担心“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就可直言什么也看不见,不自信导致了后续荒诞事情的发生、发展。其次得无私,皇帝最终被骗,私心蒙蔽了他的眼睛。皇帝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治理国家中,而是将所有的心思放在“新衣服里”,甚至放在窥探谁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在整个荒诞的闹剧中,只要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有无私之心,就可无畏地指出真相,可是,看过骗子工作场景的老大臣、官员,没有看过骗子工作场景的“城里所有的人”以及看见皇帝装模作样赤裸裸游行的所有的人,都煞有介事、装模作样地随声附和“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在一个充满私心的国度里,“生活是轻松愉快的”,那是多么的令人忍俊不禁。
②从孩子说真话的角度,提出对说真话的思考。作者安排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所有的人听后都在私下低声地传播,所有的人都认为皇帝没有穿什么衣服,皇帝也似乎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穿。可是,皇帝并没有心虚,而是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说:“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在一个专制的独裁的社会里,真话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真话不足以改变现实,遑论改变社会。即使这样,真话却能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能让赤裸裸的孤芳自赏的皇帝变得丑态百出,令人作呕。在弄虚作假、装腔作势的社会里,真话变得弥足珍贵,给人一缕希望的光。为了这一缕希望的光,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③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说说你看过的生活中的皇帝新装。皇帝的新装不只是丹麦的特产,也不是安徒生时期的产物,古今一直在上演,只不过换了一套新装,或者说换了一个道具而已,演员还是那些皇帝、大臣、骗子、百姓。从古代的指鹿为马,到现今的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见而不说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该如何对待这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