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网上曾有这样一篇文章被广泛转载:“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我们都担心,这块贫瘠的土地容纳不下你们公益的热心……真的,叔叔阿姨,我没有任何恶意,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再来这里支教。 ”支教、义工,这些是我们大学生在假期最常扮演的角色,各个高校几乎每年都会组织或让学生自行组织各式各样的支教活动,或帮助留守儿童,或关爱农民工子弟。可是我们这些关爱怎会得到如此回应呢?看上去那样美的支教给孩子们带去的收获到底有多少呢?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据统计和访问近年来武汉某校获得省级、校级奖励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名单及人员,大多数支教老师为无授课经验的大一、大二学生;支教地点一般选择在湖南、四川、贵州、甘肃等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地区的学校,但均不固定,上年一拨儿人去一个地方支教,明年的另一拨儿人又去另一个地儿。
“我们希望建立几个固定的、每年都可以去的学校。”志愿组织成员陈滟欣说,但由于每年负责人不一样,而他们对支教的认知也不同,导致支教没有固定的地点。
另外支教时间也在缩少,一个志愿组织每年暑期也会开展夏令营活动,到大别山地区进行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这两周的时间里,刨去开例会、周六日放假和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时间,支教老师和学生们真正在一起学习的时间所剩无几。
课程设置、老师分配很混乱
据一名暑期参与贵州某小学暑期支教的同学说,在开始授课前不久,支教老师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来选择所教授的科目,上课内容也由自己决定,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很多支教老师都是提前一天或者课前临时备课,“反正也没多少内容”有人表示。
整个团队教授的课程有音乐、地理、体育、美术等,但由于团队有12个志愿者,而学生只有4个班,每个志愿者每天平均只上一两节课。人力资源不仅没充分发挥,也使得课程和老师的设置与分配变得混乱。李阳之前参加过多次短期的暑期支教,她说道:“以前参加的支教活动多是‘临时’的,整体安排和计划上都很不完善。并且多数是在假期,给孩子们造成了不少负担。我们需要一些长期的合作学校,要有专业系统的课程,这其实是在要求我们规范志愿者,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之外联系少,收获也少
志愿者会给学生们带去图书、衣物;会帮助他们建立积木等玩具组成的活动室;会改建多媒体教室等,那么在支教结束后,志愿者老师和学生们私下还会保持联系吗?
贵州省某小学是暑假支教对象之一。在支教结束的4个月后,我们在这所学校里找到了23名学生询问发现,他们之中仅有2名学生还与支教老师有联系。很多支教老师表示,他们在支教结束初还会跟学生联系,也很想念他们,但是日子久了,一忙起来也就不会跟孩子们再联系了。
当孩子们被问到当初为什么会参加暑期夏令营时,学生们的回答大多是“玩”、“能一起玩”或者“新鲜”。当被追问“除了玩还有什么”时,纷纷表示“不知道”。该小学校长对于此种现象也有话说:“我们希望支教老师再来的时候,能够多教授一些文化课。”
“为什么你们没带记者来?”
陈筱玮在十月份和几个成员一同去湖北恩施的马者村希望小学试讲开发的二期“魔法课程”,其间一个小插曲让她记忆颇深,当地一名老师在闲谈中问到“为什么你们没带记者来?”虽然这并不足以代表所有老师,但也透露出了大学生支教在某种程度上被外界认为是一种作秀。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尚重生教授认为大学生支教“一到节假日福利院就人满为患,如果突然一来又突然一走,反而会给别人造成干扰或者打击。不要让支教成为支教者的自言自语、自话自说。”
责任编辑:胡文娟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据统计和访问近年来武汉某校获得省级、校级奖励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名单及人员,大多数支教老师为无授课经验的大一、大二学生;支教地点一般选择在湖南、四川、贵州、甘肃等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地区的学校,但均不固定,上年一拨儿人去一个地方支教,明年的另一拨儿人又去另一个地儿。
“我们希望建立几个固定的、每年都可以去的学校。”志愿组织成员陈滟欣说,但由于每年负责人不一样,而他们对支教的认知也不同,导致支教没有固定的地点。
另外支教时间也在缩少,一个志愿组织每年暑期也会开展夏令营活动,到大别山地区进行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这两周的时间里,刨去开例会、周六日放假和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时间,支教老师和学生们真正在一起学习的时间所剩无几。
课程设置、老师分配很混乱
据一名暑期参与贵州某小学暑期支教的同学说,在开始授课前不久,支教老师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来选择所教授的科目,上课内容也由自己决定,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很多支教老师都是提前一天或者课前临时备课,“反正也没多少内容”有人表示。
整个团队教授的课程有音乐、地理、体育、美术等,但由于团队有12个志愿者,而学生只有4个班,每个志愿者每天平均只上一两节课。人力资源不仅没充分发挥,也使得课程和老师的设置与分配变得混乱。李阳之前参加过多次短期的暑期支教,她说道:“以前参加的支教活动多是‘临时’的,整体安排和计划上都很不完善。并且多数是在假期,给孩子们造成了不少负担。我们需要一些长期的合作学校,要有专业系统的课程,这其实是在要求我们规范志愿者,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之外联系少,收获也少
志愿者会给学生们带去图书、衣物;会帮助他们建立积木等玩具组成的活动室;会改建多媒体教室等,那么在支教结束后,志愿者老师和学生们私下还会保持联系吗?
贵州省某小学是暑假支教对象之一。在支教结束的4个月后,我们在这所学校里找到了23名学生询问发现,他们之中仅有2名学生还与支教老师有联系。很多支教老师表示,他们在支教结束初还会跟学生联系,也很想念他们,但是日子久了,一忙起来也就不会跟孩子们再联系了。
当孩子们被问到当初为什么会参加暑期夏令营时,学生们的回答大多是“玩”、“能一起玩”或者“新鲜”。当被追问“除了玩还有什么”时,纷纷表示“不知道”。该小学校长对于此种现象也有话说:“我们希望支教老师再来的时候,能够多教授一些文化课。”
“为什么你们没带记者来?”
陈筱玮在十月份和几个成员一同去湖北恩施的马者村希望小学试讲开发的二期“魔法课程”,其间一个小插曲让她记忆颇深,当地一名老师在闲谈中问到“为什么你们没带记者来?”虽然这并不足以代表所有老师,但也透露出了大学生支教在某种程度上被外界认为是一种作秀。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尚重生教授认为大学生支教“一到节假日福利院就人满为患,如果突然一来又突然一走,反而会给别人造成干扰或者打击。不要让支教成为支教者的自言自语、自话自说。”
责任编辑:胡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