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办学理念的提出到专业计划、课程设置的遴选以及师资、实验实训设施的配置,都要经过一系列的调研、论证、实施、优化的过程。本文阐述了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从专业发展的理念,学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模式
办学犹如办企业,突出学校特色、发挥特色优势,实际上就是一个努力打造品牌学校的过程。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思路一旦确定,就应坚持。从办学理念到形成政策和措施,要经过一个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过程。从办学理念的提出到专业计划、课程设置的遴选以及师资、实验实训设施的配置,都要经过一系列的调研、论证、实施、优化的过程。通过几年努力我院已进入了“依托特色促发展,通过发展树立品牌”的良性循环。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定向性和针对性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易受市场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 影响 ,这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 应用 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现在的家庭把子女教育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调查区域的资源优势、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专业设置的软硬件等必备条件必须满足专业设置的要求。形成专业结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品牌专业,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设备添置,实习基地建设,使学校的投资达到最大效益。提高教学水平,把学前教育的重点专业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二、创新学前专业教学模式打造专业品牌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在于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模块和体系。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构建学前教育应用技术、技能训练与学前教育技术 理论 的教学体系,并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性能力为主线的教学运行机制,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根据市場行业需求及学前教育发展快速的特点,构建培养学前教育“活技术岗位型”的新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办出具有高职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高职教学模式。强调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等特点,强化实践环节,建立以学前教育技能训练为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1)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模式。课程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 内容 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与新课程的开发,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必须对应不同教育对象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结构就是课程的组织与流程,反映教学的框架与进程。本专业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课程。并根据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学前教育”综合课程模块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科加模块,具有 中国 特色的“多元整合型”高职教模式。
(2)“多元整合”策略思想。课程观的多元整合——多元互补、博采众长,建立以综合技术能力为导向的现代高职课程观;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重、多种综合,选择有价值的现代高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架构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学前教育应用”综合课程模式。根据社会、市场、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多种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众多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说明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要经过详细的职业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科学选择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删除理论性过强、过深且脱离社会实际的课程内容,及时补充职业岗位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使学生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4) “学前教育应用”课程模块的最终目的。 “学前教育应用”综合课程模块的设计和实施要全面贯彻教育部的有关方针和政策,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切实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要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出发点,探索打破旧的学科知识体系,尝试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按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线索进行相互渗透,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三、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设计
从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高职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设计,体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高职教育观念,显示出实践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的内在联系来,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等对教师、幼教工作人员等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进行了周密的职业调查和分析。在职业分析方法上,通过采用横向集群的分析方法,实现了从单一职业、单一专业的分析转向整个职业群的分析,拓宽了专业面,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适应了学生将来在同一行业变换不同的职业岗位的需要,这样就为最终形成拓宽专业基础加专业化培养方向的课程结构创造了条件。可见,职业分析内容与方法的改进,明显提高了“学前教育应用”综合课程模块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和工作效率。我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就业的岗位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社区教育中心等单位。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要求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幼儿教育技术能力强,专业新知识吸收快,熟悉幼教方法,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及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能在幼儿教育管理与教学业务中发挥骨干作用。
总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定位应区别于高师、中职等不同院校的专业办学,其专业办学类型、层次、规模的合理性、科学性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并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做到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职业性和师范性、独特性和发展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规模性和效益性、宏观性和具体性、质量和特色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晓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2]张丽霞.马少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3]方琪.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钢琴弹奏技能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作者简介:
杜秀荣,女,蒙古族,1977年生,硕士,主要研究学前教育,现供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模式
办学犹如办企业,突出学校特色、发挥特色优势,实际上就是一个努力打造品牌学校的过程。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思路一旦确定,就应坚持。从办学理念到形成政策和措施,要经过一个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过程。从办学理念的提出到专业计划、课程设置的遴选以及师资、实验实训设施的配置,都要经过一系列的调研、论证、实施、优化的过程。通过几年努力我院已进入了“依托特色促发展,通过发展树立品牌”的良性循环。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定向性和针对性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易受市场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 影响 ,这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 应用 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现在的家庭把子女教育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调查区域的资源优势、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专业设置的软硬件等必备条件必须满足专业设置的要求。形成专业结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品牌专业,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设备添置,实习基地建设,使学校的投资达到最大效益。提高教学水平,把学前教育的重点专业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二、创新学前专业教学模式打造专业品牌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在于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模块和体系。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构建学前教育应用技术、技能训练与学前教育技术 理论 的教学体系,并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性能力为主线的教学运行机制,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根据市場行业需求及学前教育发展快速的特点,构建培养学前教育“活技术岗位型”的新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办出具有高职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高职教学模式。强调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等特点,强化实践环节,建立以学前教育技能训练为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1)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模式。课程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 内容 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与新课程的开发,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必须对应不同教育对象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结构就是课程的组织与流程,反映教学的框架与进程。本专业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课程。并根据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学前教育”综合课程模块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科加模块,具有 中国 特色的“多元整合型”高职教模式。
(2)“多元整合”策略思想。课程观的多元整合——多元互补、博采众长,建立以综合技术能力为导向的现代高职课程观;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重、多种综合,选择有价值的现代高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架构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学前教育应用”综合课程模式。根据社会、市场、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多种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众多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说明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要经过详细的职业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科学选择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删除理论性过强、过深且脱离社会实际的课程内容,及时补充职业岗位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使学生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4) “学前教育应用”课程模块的最终目的。 “学前教育应用”综合课程模块的设计和实施要全面贯彻教育部的有关方针和政策,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切实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要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出发点,探索打破旧的学科知识体系,尝试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按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线索进行相互渗透,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三、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设计
从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高职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设计,体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高职教育观念,显示出实践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的内在联系来,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等对教师、幼教工作人员等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进行了周密的职业调查和分析。在职业分析方法上,通过采用横向集群的分析方法,实现了从单一职业、单一专业的分析转向整个职业群的分析,拓宽了专业面,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适应了学生将来在同一行业变换不同的职业岗位的需要,这样就为最终形成拓宽专业基础加专业化培养方向的课程结构创造了条件。可见,职业分析内容与方法的改进,明显提高了“学前教育应用”综合课程模块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和工作效率。我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就业的岗位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社区教育中心等单位。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要求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幼儿教育技术能力强,专业新知识吸收快,熟悉幼教方法,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及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能在幼儿教育管理与教学业务中发挥骨干作用。
总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定位应区别于高师、中职等不同院校的专业办学,其专业办学类型、层次、规模的合理性、科学性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并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做到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职业性和师范性、独特性和发展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规模性和效益性、宏观性和具体性、质量和特色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晓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2]张丽霞.马少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3]方琪.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钢琴弹奏技能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作者简介:
杜秀荣,女,蒙古族,1977年生,硕士,主要研究学前教育,现供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