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版WeWork模式之一,无界空间短时间内便在北京成功开设了五个众创空间,这里没有租户与房东关系,创始人Randy希望成为创业者的“知己”。
当共享出行平台Uber以及短租平台Airbnb的新模式渐进中国时,不免刺激本土行业衍生出了一批具有相似概念的企业或“独角兽”。而近两年,从硅谷诞生的新模式——联合办公空间WeWork再次获得中国的青睐,在吸引了不少主流投资机构瞩目的同时,中国版WeWork也层出不穷。
在这批中国版WeWork模式项目中,来自北京的SOHO3Q、优客工场凭借独到的明星代言等营销优势,在短时间内成为市场上的新宠。与之相较,海外归国杀入联合办公领域创业一年多的万柳朔(后文统称“Randy”)多少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将WeWork的商业理念与中国市场的差异环境进行了创新融合,在创立无界空间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在偌大的北京城里已经发展为五个众创空间。他说,“我要做中国共享创业社区的先行者。”
“是金子总会发光”
“或许是八岁就移民美国的缘故,我较早地学会了如何适应生活。”Randy说,当被推至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许是对自己成长最快的一种方式。正因如此,步入海外社会环境的他一经意识到手头的工作毫无意义时,便果断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创业。
初创项目未尽如人意。Randy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讲到,“起初十分想涉足旅游业,于是开通公众号推了一下。”然后经过一番调研之后,他发现自己并不具备优势,在还未消耗过多精力时就顺势停止,开始思考新的创业项目。
久居美国的Randy发现,尽管美国的创新层面在全球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尤其是科技创新领域,但中国在商业模式、消费升级的创新速度上已然超过美国。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现在的中国,不只是北京,几乎所有人都对创业充满激情,发展速度比美国快很多。”Randy提及一组数据,美国的一个创业公司每轮融资之间的时间差大概在18-24个月;而中国的创业公司竟然可以在6-12个月内就进行新一轮的融资。
“这样的速度逼迫创业公司和个人迅速成长。”正是基于国内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创业环境,他想切入中国的联合办公领域进行创业。
于是在与朋友几番探讨之后,Randy没多做犹豫开始着手找场地。其实他心里也盘算过最坏的结果,“即便招不来入驻团队,可以做成一个活动空间,依靠自己不错的人脉,也能盘活场地。”
经过一年的发展,以北京朝阳区的国贸店为起点辐射至主要写字楼聚集区,无界空间已经开设了五个空间,在位于国贸的办公室内,Randy会俯瞰着CBD,脑洞大开地去思考无界空间的未来。
“大家都说现在是资本寒冬,我反倒觉得当下才是能跑过竞争对手的时候。”回顾这一年的创业历程,或许是被波折历练的缘故,90后的Randy言谈处事间多的是超乎年龄界限的淡定从容,他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是金子总会发光,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写字楼2.0”时代
同样是创业者的Randy深知,如今像他一样的创业者层出不穷,有一些甚至零经验,“在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创业者需要将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进行很好的结合。”他指出,衔接和整合创业资源的任务有一大半都落到了联合办公的头上。
“兴起于硅谷的WeWork十分优秀,他们也是我们现阶段学习的榜样。”但Randy强调一定不能照搬,“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而联合办公在中国如何适应这样的历史阶段,怎样符合国情并发展下去,我们还在探索。”
需要提及的是,美国的自由职业者和中小企业的生态与中国有所不同,但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Randy抛出一个数据,他说,“目前,中国单日成立的公司数量不足美国的七分之一,也正体现了中国创业环境的成长空间。”
Randy说,联合办公是未来中国创业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这甚至可以被看成‘写字楼2.0’时代的到来。”不久的将来,很多中小企业和自由职业者或将摒弃老一代“创客”的想法,不再考虑租任何写字楼、格子间,“他们都会往联合办公里面走”。
Randy面朝透明的大落地玻璃窗,指向距离不远处的建外SOHO方向,他说,“一个写字楼内会有多少家中小型企业,这个数字绝对远比我们的众创空间的面积总量大N倍。这个市场太庞大了。”
谈及未来发展,Randy强调会向深化产业方面布局,“不仅仅是简单的引导创业公司入驻、搭建入驻团队的沟通平台,会有更多深度介入。”在他看来,未来的联合办公绝不仅仅是租工位这样简单,增加产业的厚度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能只是个房东”
在创立无界空间之初,Randy就笃定了一个理念,他将其解释成一种高度认知的精神默契。“我所服务的这些人与我并不是租户、用户和房东的关系。”在他看来,办公空间和创业团队应当是精神高度统一的一伙人,而这也是联合办公里面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不少人会认为这个想法太离奇,但仔细想来确实是有道理的。Randy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种关系比较像‘知己’一样。只有经营到这个程度才算成功,否则还只是个房东。”
对于创始团队和新近加入的同事,Randy总会加以强调一点,那就是“假如客户只觉得这里是一个办公室,我们就失败了”。他希望无界空间的联合办公模式能对整个行业形成教育作用。
“当前不少联合办公空间都声称自己在做社区,其实也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层面,做一些路演,人听完就走了。”Randy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活动压根无法将人连接到一起,对此,无界空间特别设置并组织了诸多线下社交活动,以期助推人与人之间深入沟通了解,进而擦出合作的火花。
“无界空间正在努力做的,就是让创业者们在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里‘造梦’,并且在这里还可以找到有潜力的合作伙伴。”Randy表示,不少创业者来到无界空间之后才明白,这里不只是提供一个办公的解决方案,而是整个“工作+生活”的解决方案。“这个想象空间非常大,合作的布局不只是停留在物理空间上,更多的是看我们有多敢想。”
正是因为这股敢想敢做的“热血”态度,让Randy对先前进入联合办公领域的创业大佬无所畏惧。在他的带领下,无界空间吸引了不少相同理念的成员参与进来,共同引导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以新鲜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自然的凝聚力便会产生,进而形成了一个高品质的空间生态环境。
尽管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无界空间已经实现了扎实的业务规模拓展,并保持着较高的入驻率,还出现了不少开业即盈利的案例。与那些搞联合办公空间亏的一塌糊涂的项目相比,显得弥足珍贵。“发展还算比较顺利,但还是不够快。”Randy对无界空间当前的成果并不意外,同样是创业者的他说,“如果可以再做选择,我会在下一轮资本进入后立马开始找下个场地。”
当共享出行平台Uber以及短租平台Airbnb的新模式渐进中国时,不免刺激本土行业衍生出了一批具有相似概念的企业或“独角兽”。而近两年,从硅谷诞生的新模式——联合办公空间WeWork再次获得中国的青睐,在吸引了不少主流投资机构瞩目的同时,中国版WeWork也层出不穷。
在这批中国版WeWork模式项目中,来自北京的SOHO3Q、优客工场凭借独到的明星代言等营销优势,在短时间内成为市场上的新宠。与之相较,海外归国杀入联合办公领域创业一年多的万柳朔(后文统称“Randy”)多少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将WeWork的商业理念与中国市场的差异环境进行了创新融合,在创立无界空间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在偌大的北京城里已经发展为五个众创空间。他说,“我要做中国共享创业社区的先行者。”
“是金子总会发光”
“或许是八岁就移民美国的缘故,我较早地学会了如何适应生活。”Randy说,当被推至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许是对自己成长最快的一种方式。正因如此,步入海外社会环境的他一经意识到手头的工作毫无意义时,便果断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创业。
初创项目未尽如人意。Randy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讲到,“起初十分想涉足旅游业,于是开通公众号推了一下。”然后经过一番调研之后,他发现自己并不具备优势,在还未消耗过多精力时就顺势停止,开始思考新的创业项目。
久居美国的Randy发现,尽管美国的创新层面在全球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尤其是科技创新领域,但中国在商业模式、消费升级的创新速度上已然超过美国。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现在的中国,不只是北京,几乎所有人都对创业充满激情,发展速度比美国快很多。”Randy提及一组数据,美国的一个创业公司每轮融资之间的时间差大概在18-24个月;而中国的创业公司竟然可以在6-12个月内就进行新一轮的融资。
“这样的速度逼迫创业公司和个人迅速成长。”正是基于国内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创业环境,他想切入中国的联合办公领域进行创业。
于是在与朋友几番探讨之后,Randy没多做犹豫开始着手找场地。其实他心里也盘算过最坏的结果,“即便招不来入驻团队,可以做成一个活动空间,依靠自己不错的人脉,也能盘活场地。”
经过一年的发展,以北京朝阳区的国贸店为起点辐射至主要写字楼聚集区,无界空间已经开设了五个空间,在位于国贸的办公室内,Randy会俯瞰着CBD,脑洞大开地去思考无界空间的未来。
“大家都说现在是资本寒冬,我反倒觉得当下才是能跑过竞争对手的时候。”回顾这一年的创业历程,或许是被波折历练的缘故,90后的Randy言谈处事间多的是超乎年龄界限的淡定从容,他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是金子总会发光,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写字楼2.0”时代
同样是创业者的Randy深知,如今像他一样的创业者层出不穷,有一些甚至零经验,“在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创业者需要将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进行很好的结合。”他指出,衔接和整合创业资源的任务有一大半都落到了联合办公的头上。
“兴起于硅谷的WeWork十分优秀,他们也是我们现阶段学习的榜样。”但Randy强调一定不能照搬,“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而联合办公在中国如何适应这样的历史阶段,怎样符合国情并发展下去,我们还在探索。”
需要提及的是,美国的自由职业者和中小企业的生态与中国有所不同,但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Randy抛出一个数据,他说,“目前,中国单日成立的公司数量不足美国的七分之一,也正体现了中国创业环境的成长空间。”
Randy说,联合办公是未来中国创业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这甚至可以被看成‘写字楼2.0’时代的到来。”不久的将来,很多中小企业和自由职业者或将摒弃老一代“创客”的想法,不再考虑租任何写字楼、格子间,“他们都会往联合办公里面走”。
Randy面朝透明的大落地玻璃窗,指向距离不远处的建外SOHO方向,他说,“一个写字楼内会有多少家中小型企业,这个数字绝对远比我们的众创空间的面积总量大N倍。这个市场太庞大了。”
谈及未来发展,Randy强调会向深化产业方面布局,“不仅仅是简单的引导创业公司入驻、搭建入驻团队的沟通平台,会有更多深度介入。”在他看来,未来的联合办公绝不仅仅是租工位这样简单,增加产业的厚度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能只是个房东”
在创立无界空间之初,Randy就笃定了一个理念,他将其解释成一种高度认知的精神默契。“我所服务的这些人与我并不是租户、用户和房东的关系。”在他看来,办公空间和创业团队应当是精神高度统一的一伙人,而这也是联合办公里面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不少人会认为这个想法太离奇,但仔细想来确实是有道理的。Randy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种关系比较像‘知己’一样。只有经营到这个程度才算成功,否则还只是个房东。”
对于创始团队和新近加入的同事,Randy总会加以强调一点,那就是“假如客户只觉得这里是一个办公室,我们就失败了”。他希望无界空间的联合办公模式能对整个行业形成教育作用。
“当前不少联合办公空间都声称自己在做社区,其实也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层面,做一些路演,人听完就走了。”Randy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活动压根无法将人连接到一起,对此,无界空间特别设置并组织了诸多线下社交活动,以期助推人与人之间深入沟通了解,进而擦出合作的火花。
“无界空间正在努力做的,就是让创业者们在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里‘造梦’,并且在这里还可以找到有潜力的合作伙伴。”Randy表示,不少创业者来到无界空间之后才明白,这里不只是提供一个办公的解决方案,而是整个“工作+生活”的解决方案。“这个想象空间非常大,合作的布局不只是停留在物理空间上,更多的是看我们有多敢想。”
正是因为这股敢想敢做的“热血”态度,让Randy对先前进入联合办公领域的创业大佬无所畏惧。在他的带领下,无界空间吸引了不少相同理念的成员参与进来,共同引导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以新鲜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自然的凝聚力便会产生,进而形成了一个高品质的空间生态环境。
尽管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无界空间已经实现了扎实的业务规模拓展,并保持着较高的入驻率,还出现了不少开业即盈利的案例。与那些搞联合办公空间亏的一塌糊涂的项目相比,显得弥足珍贵。“发展还算比较顺利,但还是不够快。”Randy对无界空间当前的成果并不意外,同样是创业者的他说,“如果可以再做选择,我会在下一轮资本进入后立马开始找下个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