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5.9
自十九世纪初到现在,中国人接触和使用英语已经有180余年的历史,由于中西方两种语系及文化的根本差异,在汉英翻译中时常有硬搬汉语句法和词汇的现象,甚至有给洋人穿上长袍马褂之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文化翻译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专业性的翻译领域,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深受文化发展的影响。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1)ecological culture生态文化;(2)material culture物质文化;(3)social culture 社会文化;(4)religious culture 宗教文化;(5)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文化。由于篇幅有限,本文试探讨中西方生态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生态文化差异与翻译。生态文化包括地理环境、动植物、气候变化等等。
1.地理环境差异
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在广阔而肥沃的平原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汉语中有众多的词语、谚语与土地农业有关。相反,英国四面环海,有着较深的海洋文化。所以汉语多与农业、土地有关的事物及谚语,而英语则多有与水与海相关的词语及事物。如汉语自古便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沧海一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于农业密切相关的成语及谚语;而英语中却有很多与水与海洋有关的成语,如: “batten down the hatches(未雨绸缪)”,“Battens”是指薄木条,“Hatches”是甲板上的舱门;at all sea(茫然);from sea to sea(遍及全国);on the rocks (触礁,濒临毁灭)等用法。从以上的对比与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汉英翻译及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这些因地理环境造成的文化差异并在翻译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动植物的认识差异
从生态环境讲,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各异。其中最为大家所乐道的便是东西方社会对“龙”的认识,在中国社会,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中国人也一直以“龙的传人”为骄傲,古代时,只有皇帝可以被称为“龙”;而在英语中,龙被解释为“a dragon is an animal like a big lizard. It has wings and claws, and breathes out fire”意为一个具有狮子的爪子,蛇的尾巴,长着翅膀,满身鳞片的怪物,在《21世纪大英汉词典》中,龙的第二个意思为“凶暴、凶残的人”,即使在《圣经》里,人们都会把魔鬼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此外,关于同样的一句话却使用了不同的两种指代动物,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的说法,在汉语里“狗”总有贬义的说法“狐朋狗友”来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帮坏人;用“狼心狗肺”来比喻一个人心肠像狼和狗一个凶恶狠毒。如“狗崽子、狗苟蝇营、狗急跳墙、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等说法更是比比皆是。与此相反,英美国家人士却认为狗不仅能守门还能狩猎,常把狗看作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关于狗的表达几乎都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如若不了解这些,在翻译中便极其引起误译或错译。
3. 气候变化差异
中国和英国的气候差异明显。在气候带上,中国幅员辽阔,因此存在多种气候,但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导;众所周知,英国四面环海,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就导致了中英两国人对季节有截然不同的认识,如:英国属于北温带,夏季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总和“lovely”,“warm”,“beautiful”和 “pleasant”等词连用。而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显著特征便是冬夏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炎热,春天才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这也是为什么雷锋笔下会有“对待朋友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而莎士比亚却把他的情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想必读者要是对两国气候文化稍作了解,便不会对以上比喻有疑问了。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对中英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深深地影响着文化的形成。我们要肯定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充分认识到中英地理环境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好的了解中英两国的文化,消除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可以更好的促进两国的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占利. 论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J].语言文字,1990.
[2]尤金,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1993.
[3]李华驹. 21世纪大英汉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孟琦.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自十九世纪初到现在,中国人接触和使用英语已经有180余年的历史,由于中西方两种语系及文化的根本差异,在汉英翻译中时常有硬搬汉语句法和词汇的现象,甚至有给洋人穿上长袍马褂之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文化翻译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专业性的翻译领域,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深受文化发展的影响。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1)ecological culture生态文化;(2)material culture物质文化;(3)social culture 社会文化;(4)religious culture 宗教文化;(5)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文化。由于篇幅有限,本文试探讨中西方生态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生态文化差异与翻译。生态文化包括地理环境、动植物、气候变化等等。
1.地理环境差异
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在广阔而肥沃的平原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汉语中有众多的词语、谚语与土地农业有关。相反,英国四面环海,有着较深的海洋文化。所以汉语多与农业、土地有关的事物及谚语,而英语则多有与水与海相关的词语及事物。如汉语自古便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沧海一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于农业密切相关的成语及谚语;而英语中却有很多与水与海洋有关的成语,如: “batten down the hatches(未雨绸缪)”,“Battens”是指薄木条,“Hatches”是甲板上的舱门;at all sea(茫然);from sea to sea(遍及全国);on the rocks (触礁,濒临毁灭)等用法。从以上的对比与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汉英翻译及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这些因地理环境造成的文化差异并在翻译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动植物的认识差异
从生态环境讲,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各异。其中最为大家所乐道的便是东西方社会对“龙”的认识,在中国社会,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中国人也一直以“龙的传人”为骄傲,古代时,只有皇帝可以被称为“龙”;而在英语中,龙被解释为“a dragon is an animal like a big lizard. It has wings and claws, and breathes out fire”意为一个具有狮子的爪子,蛇的尾巴,长着翅膀,满身鳞片的怪物,在《21世纪大英汉词典》中,龙的第二个意思为“凶暴、凶残的人”,即使在《圣经》里,人们都会把魔鬼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此外,关于同样的一句话却使用了不同的两种指代动物,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的说法,在汉语里“狗”总有贬义的说法“狐朋狗友”来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帮坏人;用“狼心狗肺”来比喻一个人心肠像狼和狗一个凶恶狠毒。如“狗崽子、狗苟蝇营、狗急跳墙、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等说法更是比比皆是。与此相反,英美国家人士却认为狗不仅能守门还能狩猎,常把狗看作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关于狗的表达几乎都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如若不了解这些,在翻译中便极其引起误译或错译。
3. 气候变化差异
中国和英国的气候差异明显。在气候带上,中国幅员辽阔,因此存在多种气候,但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导;众所周知,英国四面环海,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就导致了中英两国人对季节有截然不同的认识,如:英国属于北温带,夏季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总和“lovely”,“warm”,“beautiful”和 “pleasant”等词连用。而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显著特征便是冬夏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炎热,春天才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这也是为什么雷锋笔下会有“对待朋友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而莎士比亚却把他的情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想必读者要是对两国气候文化稍作了解,便不会对以上比喻有疑问了。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对中英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深深地影响着文化的形成。我们要肯定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充分认识到中英地理环境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好的了解中英两国的文化,消除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可以更好的促进两国的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占利. 论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J].语言文字,1990.
[2]尤金,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1993.
[3]李华驹. 21世纪大英汉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孟琦.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