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分制模式是教育界的重大改革,文章首次提出了该模式下学生多头管理的理念,并针对性的构建了以大学生为中心,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支撑的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为培育完善的面向所有学生的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力参考。
【关键字】学分制;多头管理;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7-0208-02
欧美、日本等国外高校实行学分制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我国从五四运动时期也已实行了学分制。自由选课制、弹性学年制是实行学分制的核心所在,此教学模式为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做出了贡献。学分制在逐步发展中正趋于完善,但难免也会与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相冲突,尤其是面临繁琐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时。本文在深入理解学分制模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学生多头管理的理念,并据此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供高校学生管理者参考。
一、学分制模式下学生的多头管理
(一)学分制带来学生的多头管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采取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上设学院及学校的相应的职能部门。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的是一种强调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步骤的“标准化”教育。此时,各职能部门、所有学生可分别视作一个共同体,各职能部门在某一时刻对所有的学生发出的指令是一致的,如图1所示,所有的学生用一个相对较大的点来表示,是一种强调共性的单一化管理。

在学分制模式下,传统的班级概念淡化,变原来全班一张课表为每人一张课表,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与个性发展。对单个学生来说,即使是处于同一班级、同一专业,在同一时间里也可能在不同职能部门做着完全互不相干的事情,这就形成了学生的多头管理。如图2所示,所有的学生都是作为单个对象来看待的,处于坐标中不同的位置。圆圈中的密集区表示同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有着类似的行为,也意味着对这部分学生在具体管理中仍可部分借鉴传统管理的经验。学生的这种多头管理无疑会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为复杂。
(二)学生多头管理的特点
学分制模式的实质就是个性化教育,学生的多头管理使得学生工作难度加大,但只要抓住其自身的特点,就能因人制宜,为我国的高教管理出谋献策。下面仅归纳了跟学生管理密切相关的几点:第一,对学生来说实行的是目标管理,即“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少了学年的限制,虽鼓励了自由发展,但应避免学生的急功近利;第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课,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管理体系,使得“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班级的人数也不断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第三,班级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离散性增强,班级活动开展难度增大,致使班级概念明显淡化,学生集体荣誉感减弱;第四,对各个职能部门来说,管理的对象存在着差异,头绪复杂化会加大管理的难度;第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也难免会误导学生“过于以自己为中心”,致使学生管理心理难掌握、活动难组织、时间难把握,给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带来相当的困难。
二、学生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的建立
如前所述,在传统的学生单一化管理中,高校采用的是以学科和班级为基点的条块分割的“直线结构”。但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的多头管理更为复杂,在图2中对这种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要想实现学生工作的有效、条理化,对每个职能部门来说,需要建立对所有单个学生的信息表进行管理;对每个学生来说,也要以学生自己为中心,建立对各个部门的信息表。这样横向、纵向互相交叉的学生管理便构成了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为了便于研究学生多头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将图2 中的单个学生抽象出来,以某个学生i为中心,建立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

在图3的管理体系中,我们严格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人才培养观,建立了以大学生为核心,高校相应职能部门为支撑的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分别负责对学生学习、生活、社团、教务及心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服务,其它管理工作或归于这五方面之内,或建立新的职能部门,但不影响本管理机制的建立。这样高校的各职能部门可以借助校园网络平台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由单向直线性转为双向互动性,学生也由特定基层学生工作者的被管理对象,变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接受几个职能部门不同人员的指导。
(一)学习指导,建立导师制
自主选课对学生自身学习的要求加强,为了避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和学习进程的盲目性,提倡建立导师制教学,尤其是对学习差异化更大的高年级学生。有经验的导师负责帮助学生制订培养目标、选课、解答学生的就业困惑、科研指导等。同专业的必修课优先安排在同一学年一起开课,这样同一“专业注册班级”的学生仍有较多的机会一同上课,有效利用传统“课程班”的优势。
(二)思想、生活指导,建立辅导员-导生双师制
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和各异,生活接触面也更加广泛,学生的意志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本身的精力及能力的限制,难免在决定中出现偏差,尤其是大一的低年级学生,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辅导员老师为其把关,在“思想”和“生活”上扶一把、送一程。毕竟,思想道德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髓,而生活又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学生管理的分工,也改变传统管理中辅导员事事问津,整天忙于繁琐事务工作而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弊端,让优秀高年级学生加入此队伍会更有效。
(三)社团指导
学分制模式主张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增加,第二课堂活动将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进行指导,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水准。学分制下,原有的重大集体活动,由以班级为载体逐步转为由课程班级、宿舍、学生社团等临时性单位集体和班级相结合的方式,前者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四)心理辅导
由于当前竞争压力加大,及独生子女和扩招等因素,致使学生心理普遍脆弱,抗挫折能力降低,心理辅导部门也就极为重要。学校心理咨询室等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发现有心理倾向的及时解决。
(五)教务指导
主要包括学籍管理、考试安排、成绩管理、奖学金评定、缴费、勤工资助,及招生就业指导等等与学生有关的所有事务。传统的教务管理都是面向一个行政班,学分制下它的服务对象是所有单个的学生,工作的异动性增强。为了降低难度,建议在每年的一个固定时间进行诸如缴费、毕业手续办理等工作,无特殊理由不单独办理。
三、结语
学生多头管理是繁琐而复杂的,本文抓住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多头管理的特点,构建了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使学生和与之相关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知”的默契,为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可行建议。但它是以单个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各职能部门在具体实施中会面临较大的难度,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先进.学分制的历史沿革及大学生教育管理特点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89(3).
[2]唐建国,熊芊.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3]李明国,杨金娥.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对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J].科技资讯,2006,(8).
[4]霍艳青.浅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信息,2007,(7).
【作者简介】史海霞(1980-),女,河北保定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
【关键字】学分制;多头管理;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7-0208-02
欧美、日本等国外高校实行学分制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我国从五四运动时期也已实行了学分制。自由选课制、弹性学年制是实行学分制的核心所在,此教学模式为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做出了贡献。学分制在逐步发展中正趋于完善,但难免也会与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相冲突,尤其是面临繁琐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时。本文在深入理解学分制模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学生多头管理的理念,并据此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供高校学生管理者参考。
一、学分制模式下学生的多头管理
(一)学分制带来学生的多头管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采取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上设学院及学校的相应的职能部门。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的是一种强调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步骤的“标准化”教育。此时,各职能部门、所有学生可分别视作一个共同体,各职能部门在某一时刻对所有的学生发出的指令是一致的,如图1所示,所有的学生用一个相对较大的点来表示,是一种强调共性的单一化管理。

在学分制模式下,传统的班级概念淡化,变原来全班一张课表为每人一张课表,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与个性发展。对单个学生来说,即使是处于同一班级、同一专业,在同一时间里也可能在不同职能部门做着完全互不相干的事情,这就形成了学生的多头管理。如图2所示,所有的学生都是作为单个对象来看待的,处于坐标中不同的位置。圆圈中的密集区表示同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有着类似的行为,也意味着对这部分学生在具体管理中仍可部分借鉴传统管理的经验。学生的这种多头管理无疑会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为复杂。
(二)学生多头管理的特点
学分制模式的实质就是个性化教育,学生的多头管理使得学生工作难度加大,但只要抓住其自身的特点,就能因人制宜,为我国的高教管理出谋献策。下面仅归纳了跟学生管理密切相关的几点:第一,对学生来说实行的是目标管理,即“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少了学年的限制,虽鼓励了自由发展,但应避免学生的急功近利;第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课,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管理体系,使得“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班级的人数也不断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第三,班级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离散性增强,班级活动开展难度增大,致使班级概念明显淡化,学生集体荣誉感减弱;第四,对各个职能部门来说,管理的对象存在着差异,头绪复杂化会加大管理的难度;第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也难免会误导学生“过于以自己为中心”,致使学生管理心理难掌握、活动难组织、时间难把握,给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带来相当的困难。
二、学生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的建立
如前所述,在传统的学生单一化管理中,高校采用的是以学科和班级为基点的条块分割的“直线结构”。但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的多头管理更为复杂,在图2中对这种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要想实现学生工作的有效、条理化,对每个职能部门来说,需要建立对所有单个学生的信息表进行管理;对每个学生来说,也要以学生自己为中心,建立对各个部门的信息表。这样横向、纵向互相交叉的学生管理便构成了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为了便于研究学生多头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将图2 中的单个学生抽象出来,以某个学生i为中心,建立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

在图3的管理体系中,我们严格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人才培养观,建立了以大学生为核心,高校相应职能部门为支撑的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分别负责对学生学习、生活、社团、教务及心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服务,其它管理工作或归于这五方面之内,或建立新的职能部门,但不影响本管理机制的建立。这样高校的各职能部门可以借助校园网络平台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由单向直线性转为双向互动性,学生也由特定基层学生工作者的被管理对象,变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接受几个职能部门不同人员的指导。
(一)学习指导,建立导师制
自主选课对学生自身学习的要求加强,为了避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和学习进程的盲目性,提倡建立导师制教学,尤其是对学习差异化更大的高年级学生。有经验的导师负责帮助学生制订培养目标、选课、解答学生的就业困惑、科研指导等。同专业的必修课优先安排在同一学年一起开课,这样同一“专业注册班级”的学生仍有较多的机会一同上课,有效利用传统“课程班”的优势。
(二)思想、生活指导,建立辅导员-导生双师制
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和各异,生活接触面也更加广泛,学生的意志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本身的精力及能力的限制,难免在决定中出现偏差,尤其是大一的低年级学生,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辅导员老师为其把关,在“思想”和“生活”上扶一把、送一程。毕竟,思想道德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髓,而生活又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学生管理的分工,也改变传统管理中辅导员事事问津,整天忙于繁琐事务工作而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弊端,让优秀高年级学生加入此队伍会更有效。
(三)社团指导
学分制模式主张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增加,第二课堂活动将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进行指导,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水准。学分制下,原有的重大集体活动,由以班级为载体逐步转为由课程班级、宿舍、学生社团等临时性单位集体和班级相结合的方式,前者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四)心理辅导
由于当前竞争压力加大,及独生子女和扩招等因素,致使学生心理普遍脆弱,抗挫折能力降低,心理辅导部门也就极为重要。学校心理咨询室等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发现有心理倾向的及时解决。
(五)教务指导
主要包括学籍管理、考试安排、成绩管理、奖学金评定、缴费、勤工资助,及招生就业指导等等与学生有关的所有事务。传统的教务管理都是面向一个行政班,学分制下它的服务对象是所有单个的学生,工作的异动性增强。为了降低难度,建议在每年的一个固定时间进行诸如缴费、毕业手续办理等工作,无特殊理由不单独办理。
三、结语
学生多头管理是繁琐而复杂的,本文抓住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多头管理的特点,构建了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网状管理机制,使学生和与之相关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知”的默契,为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可行建议。但它是以单个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各职能部门在具体实施中会面临较大的难度,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先进.学分制的历史沿革及大学生教育管理特点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89(3).
[2]唐建国,熊芊.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3]李明国,杨金娥.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对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J].科技资讯,2006,(8).
[4]霍艳青.浅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信息,2007,(7).
【作者简介】史海霞(1980-),女,河北保定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