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变化,而且一些教学行为,如:课堂预设、情境创设、学生参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评价等方面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教学的面貌得到改变.同时也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有些数学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课堂效率低,影响了学生真正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大家一直关注、思考并探索的问题.下面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来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数学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倡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互动
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一般是围绕教师布置的一个任务,学生进行独自或者合作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必然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样的任务尽量安排适度的开放性问题,课堂中不光布置问题任务,还应设计一些学生活动组织方案.如,设计角色游戏、安排交流思考过程.也可以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建立小组,开发多种互动渠道.如,抽样调查袋子中绿豆(袋子中混合着黄豆和绿豆)的数目,每组六人,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开展学习活动,记录活动内容,统计汇总结果.教师参与各组活动,活动中自然开展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搭建了平台.探究活动中的互动,应尽量设计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环境.
三、教师创造愉悦好奇的学习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每个数学教师应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投入学习.为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好奇、反思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数学是那样生动、有趣、好奇.因为“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特质,对于个人的成功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天生的“好奇心”能通过探究活动逐渐衍生出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想象、质疑、理性思维的学习环境,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教师周密思考,做好必要的准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探究问题,科学安排探究作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形成乐于学习、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这都基于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课堂提问必须注重科学性,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知识联系设计问题.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特点,提问应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难度提高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计提问.这样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还要设计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能力培养是在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积累下形成的,没有脱开知识的单纯的能力,而培养能力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那么,涉及事实性知识,有着明确答案的封闭性问题,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强化,如果学习与探究仅仅停留在回答封闭性问题的水平上,学生运用的不过是低级的思维技能.封闭性问题应该是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基础,而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或不确定,一般用“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问句,往往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讨论,展开思维,进行知识建构.因此,有必要适当给学生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他们经历一番探索才能回答的问题.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现在整个教学生活中的,特别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上.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他们都希望自己学好.而且,学生在学校里面对最多的就是同学与老师.而身为长辈或者教育者的教师,学生更希望能得到我们的认可以及关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听课,愿意积极配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能听到更多学生真实的意见或者真诚的心声.从他们身上,我了解到了很多学生的真实感受,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他们真诚的优点,对我的教学是一个直接的促进.很多感人的东西都从我与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发掘出来,这种良好关系也让他们的数学成绩有了较大提高,而我的数学课堂也因为有这么真实的感情而提高了效率.
(责任编辑 黄桂坚)
一、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来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数学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倡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互动
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一般是围绕教师布置的一个任务,学生进行独自或者合作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必然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样的任务尽量安排适度的开放性问题,课堂中不光布置问题任务,还应设计一些学生活动组织方案.如,设计角色游戏、安排交流思考过程.也可以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建立小组,开发多种互动渠道.如,抽样调查袋子中绿豆(袋子中混合着黄豆和绿豆)的数目,每组六人,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开展学习活动,记录活动内容,统计汇总结果.教师参与各组活动,活动中自然开展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搭建了平台.探究活动中的互动,应尽量设计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环境.
三、教师创造愉悦好奇的学习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每个数学教师应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投入学习.为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好奇、反思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数学是那样生动、有趣、好奇.因为“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特质,对于个人的成功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天生的“好奇心”能通过探究活动逐渐衍生出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想象、质疑、理性思维的学习环境,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教师周密思考,做好必要的准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探究问题,科学安排探究作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形成乐于学习、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这都基于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课堂提问必须注重科学性,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知识联系设计问题.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特点,提问应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难度提高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计提问.这样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还要设计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能力培养是在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积累下形成的,没有脱开知识的单纯的能力,而培养能力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那么,涉及事实性知识,有着明确答案的封闭性问题,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强化,如果学习与探究仅仅停留在回答封闭性问题的水平上,学生运用的不过是低级的思维技能.封闭性问题应该是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基础,而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或不确定,一般用“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问句,往往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讨论,展开思维,进行知识建构.因此,有必要适当给学生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他们经历一番探索才能回答的问题.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现在整个教学生活中的,特别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上.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他们都希望自己学好.而且,学生在学校里面对最多的就是同学与老师.而身为长辈或者教育者的教师,学生更希望能得到我们的认可以及关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听课,愿意积极配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能听到更多学生真实的意见或者真诚的心声.从他们身上,我了解到了很多学生的真实感受,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他们真诚的优点,对我的教学是一个直接的促进.很多感人的东西都从我与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发掘出来,这种良好关系也让他们的数学成绩有了较大提高,而我的数学课堂也因为有这么真实的感情而提高了效率.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