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成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为此,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 下面,我就自身在数学教学中,以“问题——探究——实践——创新”这一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做法.
一、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主体性的重要标尺. 学生学习能提出问题,表明他已经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表明他对前人的学问和现成的知识有疑难,同时更表明他已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学生的积极性初步调动. 所以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体现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致力于学生自学,思考习惯的培养.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最后进行反思、论证及应用. 如教“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时,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每人提一个问题. 学生在明确“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后,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 为什么解直角三角形需两元素且一元素为边?(即解直角三角形条件). 2. 已知一直角三角形任意两元素,能否解此直角三角形?如何解?上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从而使学生实现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自己解决的效果. 提出了问题又讨论解决了问题,还要让学生进行反思,看看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讨论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 另一方面老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去求异,去发散,去质疑,以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来. 不怕学生提出新问题,怪问题,就怕学生提不出问题.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极大地增强了.
二、提倡“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或“探究——发现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而言的. 简单地说,它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类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全体学生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探究式”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角平分线三线合一时,可让每名学生用纸片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操作“把等腰三角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使得等腰三角形两腰完全重合”,然后让学生从对折的过程猜想、探索某直线与底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很容易得知这条折线是平分底边的,即这条折线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条折线与底边,与顶角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轴对称的性质很容易得知,这条折线把等腰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很容易得知对应角相等,从而得知此折线既平分底边,又垂直于底边,也平分顶角. 即得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为了验证这一性质,可让学生相互验证对方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作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平分线. 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者选其一,然后运用量角器,带刻度的直尺验证其他两线是否与所选择的一线重合. 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及论证,学生很容易明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性质.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踊跃辩论,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结论,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比教师一味死板传授效果要好得多.
三、重视实践操作
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在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离开学生主体的认识实践活动,它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课前先让学生自制了等腰三角形、圆、矩形、一般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提问:哪些图形能沿某条直线对折后完全重合?这样的直线有几条?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很容易得知:等腰三角形、圆、矩形能沿某条直线对折完全重合. 然后教师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及教师讲解,学生大概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过后,教师可准备大量几何图片(多媒体课件更好),如从“1到9”阿拉伯數字,26个英文字母,生活中大量几何图案,让学生辨析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 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与判定就不成问题.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方面. 创新教学的原则旨在建立良好的教学气氛,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不立刻下判断,并鼓励学生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同时老师分享学生创造的喜悦,热衷于学生的表现与想法,进一步鼓励学生完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创造力的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一贯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不断创新,从而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内在价值. 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要让学生明确解直角三角形不止是简简单单地解现成的死的直角三角形,更关键的是如何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体现数学的价值所在,比如:如何测河宽、山高、树高?如何求堤坝的土方,等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予以引导、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本,让他们主动探究,大胆思维,不断实践,必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主体性的重要标尺. 学生学习能提出问题,表明他已经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表明他对前人的学问和现成的知识有疑难,同时更表明他已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学生的积极性初步调动. 所以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体现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致力于学生自学,思考习惯的培养.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最后进行反思、论证及应用. 如教“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时,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每人提一个问题. 学生在明确“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后,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 为什么解直角三角形需两元素且一元素为边?(即解直角三角形条件). 2. 已知一直角三角形任意两元素,能否解此直角三角形?如何解?上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从而使学生实现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自己解决的效果. 提出了问题又讨论解决了问题,还要让学生进行反思,看看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讨论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 另一方面老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去求异,去发散,去质疑,以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来. 不怕学生提出新问题,怪问题,就怕学生提不出问题.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极大地增强了.
二、提倡“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或“探究——发现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而言的. 简单地说,它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类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全体学生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探究式”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角平分线三线合一时,可让每名学生用纸片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操作“把等腰三角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使得等腰三角形两腰完全重合”,然后让学生从对折的过程猜想、探索某直线与底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很容易得知这条折线是平分底边的,即这条折线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条折线与底边,与顶角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轴对称的性质很容易得知,这条折线把等腰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很容易得知对应角相等,从而得知此折线既平分底边,又垂直于底边,也平分顶角. 即得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为了验证这一性质,可让学生相互验证对方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作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平分线. 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者选其一,然后运用量角器,带刻度的直尺验证其他两线是否与所选择的一线重合. 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及论证,学生很容易明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性质.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踊跃辩论,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结论,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比教师一味死板传授效果要好得多.
三、重视实践操作
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在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离开学生主体的认识实践活动,它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课前先让学生自制了等腰三角形、圆、矩形、一般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提问:哪些图形能沿某条直线对折后完全重合?这样的直线有几条?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很容易得知:等腰三角形、圆、矩形能沿某条直线对折完全重合. 然后教师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及教师讲解,学生大概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过后,教师可准备大量几何图片(多媒体课件更好),如从“1到9”阿拉伯數字,26个英文字母,生活中大量几何图案,让学生辨析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 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与判定就不成问题.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方面. 创新教学的原则旨在建立良好的教学气氛,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不立刻下判断,并鼓励学生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同时老师分享学生创造的喜悦,热衷于学生的表现与想法,进一步鼓励学生完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创造力的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一贯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不断创新,从而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内在价值. 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要让学生明确解直角三角形不止是简简单单地解现成的死的直角三角形,更关键的是如何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体现数学的价值所在,比如:如何测河宽、山高、树高?如何求堤坝的土方,等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予以引导、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本,让他们主动探究,大胆思维,不断实践,必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