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实践——创新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eagel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成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为此,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 下面,我就自身在数学教学中,以“问题——探究——实践——创新”这一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做法.
  一、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主体性的重要标尺. 学生学习能提出问题,表明他已经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表明他对前人的学问和现成的知识有疑难,同时更表明他已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学生的积极性初步调动. 所以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体现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致力于学生自学,思考习惯的培养.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最后进行反思、论证及应用. 如教“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时,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每人提一个问题. 学生在明确“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后,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 为什么解直角三角形需两元素且一元素为边?(即解直角三角形条件). 2. 已知一直角三角形任意两元素,能否解此直角三角形?如何解?上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从而使学生实现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自己解决的效果. 提出了问题又讨论解决了问题,还要让学生进行反思,看看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讨论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 另一方面老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去求异,去发散,去质疑,以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来. 不怕学生提出新问题,怪问题,就怕学生提不出问题.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极大地增强了.
  二、提倡“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或“探究——发现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而言的. 简单地说,它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类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全体学生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探究式”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角平分线三线合一时,可让每名学生用纸片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操作“把等腰三角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使得等腰三角形两腰完全重合”,然后让学生从对折的过程猜想、探索某直线与底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很容易得知这条折线是平分底边的,即这条折线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条折线与底边,与顶角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轴对称的性质很容易得知,这条折线把等腰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很容易得知对应角相等,从而得知此折线既平分底边,又垂直于底边,也平分顶角. 即得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为了验证这一性质,可让学生相互验证对方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作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平分线. 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者选其一,然后运用量角器,带刻度的直尺验证其他两线是否与所选择的一线重合. 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及论证,学生很容易明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性质.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踊跃辩论,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结论,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比教师一味死板传授效果要好得多.
  三、重视实践操作
  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在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离开学生主体的认识实践活动,它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课前先让学生自制了等腰三角形、圆、矩形、一般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提问:哪些图形能沿某条直线对折后完全重合?这样的直线有几条?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很容易得知:等腰三角形、圆、矩形能沿某条直线对折完全重合. 然后教师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及教师讲解,学生大概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过后,教师可准备大量几何图片(多媒体课件更好),如从“1到9”阿拉伯數字,26个英文字母,生活中大量几何图案,让学生辨析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 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与判定就不成问题.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方面. 创新教学的原则旨在建立良好的教学气氛,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不立刻下判断,并鼓励学生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同时老师分享学生创造的喜悦,热衷于学生的表现与想法,进一步鼓励学生完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创造力的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一贯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不断创新,从而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内在价值. 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要让学生明确解直角三角形不止是简简单单地解现成的死的直角三角形,更关键的是如何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体现数学的价值所在,比如:如何测河宽、山高、树高?如何求堤坝的土方,等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予以引导、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本,让他们主动探究,大胆思维,不断实践,必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考复习是初中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备战中考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系统回顾初中阶段的所有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基本技能和数学能力. 有效的复习能够起到巩固基础、加深理解、掌握方法、拓展能力等作用. 如何优化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是深入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初中数学培养目标的需要. 时间紧、任务重,面对困难,我不找问题找方法,下面结合近几年的中考复习,谈谈在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听课质量。数学学习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记忆、机械的照搬照套,学生上课思维迟缓,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思维受阻或不顺畅,数学学习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乎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如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等掌握不牢固不踏实,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混乱。时间一长,就会造成数学学习的惧怕和困难。根据学生实际,如果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教学习惯,就会有效地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正视学生的错误,优化纠错策略,让我们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示错教学正是这样一种好形式,因为这“公错”,则生“众疑”,因“众疑”而集“思”和广“研”,通过“思”,激活了思维,通过“研”。找到了规律,在集“思”中进行了合作,体验了情感,得到了启发与领悟,在广“研”中找到了共性,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摘要]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事实,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从而为有效教学作很好的铺垫,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应付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情境预设;真实有效;评价客观;理性思考  随着新课程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创新,携起手来,共同前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现状;途径    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学习、班级合作、小组合作,其中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是新课标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既富有独立性,又具有协作性,通
【摘要】 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题型,是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将就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从教材知识重点和近两年的中考试题来看,应用题是重点中的重点.在考试中出现的应用题取材广泛,背景也贴近实际生活.但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应用题缺乏正确的判断和理解,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出现理解不透彻,或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因而,教师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花费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致使课堂作业常常不能当堂完成;或者学生完成作业。教师也没有时间进行处理。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呢?下面本人就以“确定位置”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课堂作业设计与处理的几点认识。    一、课堂作业设计讲求“趣味性”    新课标明确规定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有意识地去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而动态生成的教学,才能展现灵动的课堂,实现精彩完美的教学,本人对数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一些情景和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生成
我叫她布朗太太。布朗,是她已故先生的姓。她是我租住的民宿的房东,一开始,我并不是特別喜欢这位老太太。她是一个性情阴晴不定、古怪的老人。  那天下午,我从湖边溜达回来经过她的小木屋时,老太太从门里探出头来叫住了我。紧接着,我闻到了一股诱人的甜香味,将我胃里的馋虫全部勾引了出来。只见木屋的窗台外搁着一块被切成三角形的苹果派,香味就是它散发出来的。可老太太为什么把苹果派搁在窗台外面呢?我心里嘀咕着,但还
【摘要】 学习是发现知识、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认识结构、运用直观和分析推理以及依靠内在动机的过程.透过“圆的周长”的教学设计,可以深化对基于发现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设计的理解:让学生亲自去发现是学习数学的最好途径,理解和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是教师运用发现学习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具有厚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是教师运用发现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必备要求.同时也要认识并正视发现学习理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