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光唇裂腹鱼池塘养殖水质理化因子高低温季节变化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澜沧江的光唇裂腹鱼为研究对象,在高低温季节对不同养殖密度的光唇裂腹鱼的养殖水体进行水质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在5—10月,4个鱼池的月平均温度范围是15~22 ℃,溶氧(Do)范围是5~8 mg/L,pH值范围是7.8~8.8,化学需氧量(COD)范围是6~14 mg/L,总氮(TN)含量范围是0.2~0.9 mg/L,总磷(TP)含量范围是0.2~1.6 mg/L,氨氮(NH3-N)含量范围是0.005~0.030 mg/L。研究表明,温度、Do、pH值、TN、NH3-N含量都处在安全范围内,TP超过了有效磷临界值,COD和TN的含量较高,需要加以调控。此研究着重从水质理化因子与光唇裂腹鱼养殖的相关性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为光唇裂腹鱼养殖水环境调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光唇裂腹鱼;水质;理化因子;鱼病
  中图分类号 S9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4-0263-03
  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 Tsao)地方名为细鳞鱼,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裂腹鱼属(Schizothorax),分布于澜沧江中上游、元江、南盘江上游[1],为产地常见的冷水性土著鱼类,栖息于江河干、支流的底层水域。
  目前,光唇裂腹鱼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驯化养殖、鱼病防治方面进行,而池塘养殖中与水环境的相关性研究报道甚少。良好的水环境是满足鱼类生存、生长、繁殖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好鱼与水的关系,才能对其进行人为调控,营造最适的生存环境。为了能更好地掌握澜沧江光唇裂腹鱼池塘养殖的水质理化因子调控技术,该文对其高低溫季节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以期为今后光唇裂腹鱼养殖水质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光唇裂腹鱼的规模化养殖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主要在黄登鱼类增殖站项目部进行,黄登鱼类增殖放流站位于怒江州兰坪县营盘镇,澜沧江水系流经此地。
  1.2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的光唇裂腹鱼采捕自澜沧江中排乡段。
  1.3 试验方法
  试验池塘4个,分别是亲鱼养殖池(一)、亲鱼养殖池(四)、亲鱼车间(2)、亲鱼车间(13),分别命名为1#、2#、3#、4#。4个池塘的养殖情况见表1。
  1.4 监测方法
  监测时间为5—10月,水温、溶解氧、pH值每天监测2次,监测时间为10:00和16:00。而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每隔7 d进行1次检测。所用仪器为哈希溶解氧测定仪(HQ30d)和DR890便携式水质分析仪,水样为现采现测,采样点一般都设在食台附近。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温的变化情况
  水温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温度影响水产养殖生物新陈代谢的各个方面,如鱼类的摄食、饲料转化率、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等。光唇裂腹鱼属于冷水性鱼,其适宜生长的水温一般在15~20 ℃[2]。
  由图1、2、3可以看出,在5—10月,4个鱼池的温度都相差不大,最高温度可达到25 ℃,最低可达到14 ℃。总体来看,池水温度在15~22 ℃之间变化,3#和4#鱼池的温度在10月之前比1#和2#鱼池的温度偏低,10月以后温度便比1#、2#稍高。这可能和1#、2#鱼池是室外露天鱼池,3#、4#鱼池是车间鱼池有关。5—10月水温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说明水温的变化和季节成正相关。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该根据季节的不同来调控水体的温度,防止因为温度偏高或偏低引发鱼病。
  2.2 溶解氧的变化情况
  我国颁布的《渔业水域的水质标准》规定,渔业水域的溶解氧在24 h中,必须有16 h以上大于5 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 mg/L[3]。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水产动物的生命要素。鱼虾蟹养殖溶氧量应保持在5~8 mg/L,至少要保持在4 mg/L以上。池塘水体溶氧量充足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浓度。溶解氧过低引起鱼类浮头,甚至死亡;过高容易引起鱼气泡病的发生[4]。在水环境方面,它直接决定着底质、水质的好坏,进而影响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同时,溶解氧还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剂量等一系列问题[5],水中充足的溶解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生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而当溶解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从图4、5、6可以看出,月最高溶解氧变化和月最低溶解氧变化无明显规律,但月平均溶解氧的变化规律性较强,先是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此后随温度的降低又有升高的趋势。8、9月溶解氧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可能和光唇裂腹鱼的活动量增加有关,加之水体中的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降低。9月以后,溶解氧含量又逐渐升高,这可能和光唇裂腹鱼的活动量有关,加之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等原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就增多。总体看来,4个鱼池的溶解氧都是在5~8 mg/L之间,属于鱼类生长的适宜范围。
  2.3 pH值的月平均变化情况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pH值的大小受到水体中化学物质以及生物发生生化反应的影响,对鱼类生长影响较大。淡水鱼能适应的pH值范围为6.0~9.5,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妨碍鱼的生长,严重时会损伤鱼体鳃组织,导致鱼因呼吸衰竭而死。淡水鱼养殖水体的pH值在7.0~8.5(中性偏碱)为好。这样的水体,不但适合鱼类的生长、发育,而且也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2]。
  从图7可以看出,4个池子的pH值在5—10月都在7.8~8.8之间变化,正常养鱼水体最适宜的pH值范围在7.0~8.5,但2#、3#、4#池水体的pH值有时会超过8.5。因此,在今后的养殖过程中,应该定期监测并调节这3个鱼池的pH值,使鱼池的pH值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为光唇裂腹鱼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水环境,预防鱼病的发生。   2.4 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情况
  化学需氧量(COD)的高低是鱼池水体肥瘦的标志,但如果鱼池里的化学需氧量(COD)过高,表明水体中消耗溶解氧的有机物量太大,消耗的溶解氧太多,对养殖不利[6]。相关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含量也会相应升高(降低),出现这种情况与鱼的生长过程、天气有关,8月是鱼的生长旺季,随着鱼饲料投入的增加,鱼的排泄量增加,夏季水温升高,藻类、微生物等也大量繁殖。10月后由于水温下降,鱼摄食量和活动减少,池塘底泥的吸附沉淀作用大于扩散作用,使得水体中有机物含量减少,这些都是影响化学需氧量(COD)含量变化的原因[7]。
  从图8可以看出,1#、2#池的COD含量比3#、4#池子COD的含量都高,这和鱼池的养殖密度有关系。另外,4个水池的化学需氧量在5—10月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5—8月逐渐增长,8月以后就逐渐降低。这与水温有直接的关系,5—8月鱼池的水温不断升高,鱼的摄食活动量增强,所以随之产生的有机物增加;8月以后则恰好相反。总体来看2#、3#、4#池的化学需氧量(COD)均在6~14 mg/L之间波动。而1#池在8月超过16 mg/L,这与1#池的养殖密度大有关系,但也要注意加以调控。
  2.5 总氮(TN)的变化情况
  总氮(TN)的主要来源是饲料残饵和光唇裂腹鱼的排泄物,我国《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非离子氨氮含量应不超过0.05 mg/L[8]。
  从图9可以看出,4个鱼池中TN的含量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0.2~0.9 mg/L),且在5—8月逐渐升高,8月以后逐渐降低。1#、2#池在试验期间很少有鱼生病的情况,但3#、4#池子里的鱼却有病害的情况,主要是水霉病的发生使得鱼有少量死亡。鱼类水霉病主要是由于鱼体受到伤害后,被水体中的水霉菌感染所致,这也与水质的好坏有间接关系。
  2.6 总磷(TP)的变化情况
  磷是一切藻类都必需的营养元素,需要量比氮少。磷成为限制水体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成为第一位限制性营养元素。为保持水体一定的初级生产力,研究显示有效磷临界值为0.02~0.05 mg/L[6]。从图10可以看出,冬、春季总磷的含量相对于夏、秋季要低。试验结果表明:光唇裂腹鱼鱼池的总磷含量在0.2~1.6 mg/L之间变化,均超过了有效磷临界值。从9月之后总磷(TP)含量有所下降,这与在鱼池里放养了适量凤眼莲有关系,因为凤眼莲对氮、磷的去除有很明显的效果。
  水体中磷的含量与投喂的饲料的量有关,因此有必要在日常水质管理中适当控制饲料的投喂,以使光唇裂腹鱼有一个良好的水质环境。
  2.7 氨氮(NH3-N)含量的变化
  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饲料残渣、粪便及动植物残体。水体中的氨氮偏高会使鱼中毒,急性中毒时可发生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窒息死亡[9]。大多数养殖鱼类对氨氮(NH3-N)耐受水平在短时内为0.6~2.0 mg/L,但达到0.1~0.3mg/L即可使鱼产生应激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大限度的氨浓度为0.02 mg/L[8]。从图11可以看出,NH3-N的含量在0.005~0.030 mg/L之间变化,大部分时候处在0.02 mg/L以下,属于正常范围。
  3 结论与讨论
  3.1 水温的变化及调控
  露天养殖池根据季节性水位变化来调节水溫。每年初春化冻后,水位要浅,这样底部可受到阳光照射,有利于池底温度上升,随着季节变化,气温上升,水位逐渐加深[10]。放鱼后应把水位加高到1.2 m以上,以防气泡病和春季老池“泛池”。夏季加到最高水位,因为1 m以下的底层水温低,利于避暑。冬季应保持最高水位。
  3.2 溶解氧(Do)的变化及调控
  4个鱼池的溶解氧(Do)虽有所不同,但都保持在5~8 mg/L,属于相对正常的范围。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到合理使用增氧机,中午开机搅水,促使水体交换,避免氧债的形成;平时保持鱼塘良好的日照条件和通风条件即可。
  3.3 pH值的变化及调控
  4个池子的pH值都在7.8~8.8之间变化,属于一个比较适宜的范围,不需要做太多的处理,但若出现pH值小于7的情况,可定期泼洒少量生石灰;若出现pH值大于9的情况,应立即加以调节,可用醋酸调节或者加注新水,调低池水的pH值。
  3.4 总氮(TN)含量的变化及调节
  虽然4个鱼池中TN的含量均处于一个较高水平(0.2~0.9 mg/L),但依然有必要加强光唇裂腹鱼养殖的投饲管理,在高温期要适当控制投饵量,尽量减少饵料的散失,避免造成池水水质的污染,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3.5 总磷(TP)含量的变化及调节
  4个池子总磷(TP)数据表明,总磷的含量(0.2~1.6 mg/L)已经超过了正常的临界值,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调节,为了去除过剩的氮磷,从昆明滇池引进了凤眼莲,去除效果明显;也可以适当使用沸石粉、聚合氯化铝或活性炭来改善水质;或者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3.6 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及调节
  总体来看,2#、3#、4#池子的化学需氧量(COD)均在6~14 mg/L之间波动,属于正常范围。而1#池子在8月超过16 mg/L。9月以后,COD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在冬季光唇裂腹鱼的活动量减少。COD过高的调控方法就是要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定期换水。
  3.7 氨氮(NH3-N)的变化及调节
  光唇裂腹鱼养殖池中氨氮的含量在0.005~0.030 mg/L之间变化,大部分时候处在0.02 mg/L以下,均属于正常范围。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温度和pH值愈高,毒性愈强,这也是鱼类夏季当池水中pH值超过9时易发生氨中毒的原因所在。若氨氮含量大于0.2 mg/L时就要加以调节,可采取以下处理措施:一是定期排出部分老水,更换新水;二是采用微生物制剂改善,如光合细菌、EM菌。
  4 参考文献
  [1] 褚新洛,陈银瑞.云南鱼类志(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 刘跃天,吴敬东,李光华,等.光唇裂腹鱼人工驯养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2(5):124-127.
  [3] 李海洋,程云生.大宗淡水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水环境的调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3):66-77.
  [4] 杨慧.浅析池塘养殖水质监测与管理[J].河南水产,2013(4):21-25.
  [5] 杨雅华,朱丽华,陈秀玲,等.半封闭循环水养殖池塘水质环境监测与分析[J].河北渔业,2010(6):10-15.
  [6] 凌伟专,黄种持,黄柳婷,等.欧洲鳗鲡池塘养殖水质理化因子周年变化的初步研究[J].福建水产,2007(4):4-11.
  [7] 杨婉玲,赖子尼,刘乾甫,等.不同养殖品种池塘化学耗氧量(CODMn)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因素[J].广东农业科学,2014(8):169-173.
  [8] GB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9] 金晓丽.池塘河蟹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J].河南水产,2013(1):21-23.
  [10] 赵桂林.海水养殖常见病害防治(上)[J].当代水产,2014(6):66.
其他文献
本试验旨在探讨棉籽粕化学脱毒的最佳方法。试验1,通过研究不同水分、温度和作用时间对棉酚脱毒率的影响,确定棉籽粕的脱毒作用最佳水热条件。结果发现,在60100℃、水分8%16%
摘要:科技竞技活动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训练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科学竞技活动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更促进了小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针对科技竞技活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展开了详细的探讨和浅要分析,以期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本书第1版出版以后,一再重印,已经印了四次,还是脱销。看来读者还是比较喜欢,我心里自然高兴。出版社决定再版,我也欣然同意。CHO变化我们这个时代,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定位与就业单位的需求以及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业《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的发展和改革的趋势决定了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听说
目前高校实践平台存在机会少、实践教师缺乏等问题。在分析高校现有实践平台的基础上,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茶学教育新型实践平台,以期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试验采用硫酸亚铁、氢氧化钠、瘤胃液、微生物(酵母菌、乳酸菌)分别对棉籽饼、棉粕、棉籽壳以及尿素对棉花秸秆进行脱毒研究。结果表明:①硫酸亚铁对棉粕、棉籽饼和棉籽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