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初报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20063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沿淮淮河区域大多是麥-稻两季栽培制度,进行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有利于探索这一区域内精准施肥量和施肥方法。该研究进行了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采用配方施肥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其中氮肥提高3.42%,磷肥提高3.81%,钾肥提高4.91%。
  关键词:水稻;肥料利用率;配方施肥;常规施肥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6-0055-0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时间为2017年5—10月,试验地点为寿县安丰镇大地农场,田块面积0.27hm2。该试验地块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试验点为寿县麦稻轮作区,前茬小麦,全县同类面积约3万hm2。
  1.2 供试土壤 土壤类型为水稻土黄白土,耕层厚度20cm。土体剖面结构为A-P-W,耕层土壤养分为:有机质20.55g/kg,全氮1.18g/kg,碱解氮113mg/kg,速效磷21.5mg/kg,速效钾135mg/kg,pH5.8。
  1.3 供试肥料 氮肥为安庆产尿素,含N46%,纯N价为3.90元/kg;磷肥为铜陵产过磷酸钙,P2O5含量12%,纯P2O5单价为5.92元/kg;钾肥为俄罗斯产氯化钾,含K2O 60%,纯K2O单价为5.83元/kg。
  1.4 供试品种 水稻品种两优688,为该地区主要种植品种,常年单产水平9000kg/hm2。
  1.5 试验设计 试验设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共8个处理:(1)常规施肥区,(2)常规施肥无氮区,(3)常规施肥无磷区,(4)常规施肥无钾区,(5)配方施肥区,(6)配方施肥无氮区,(7)配方施肥无磷区,(8)配方施肥无钾区。每小区面积0.0072hm2,小区间距离30cm,四周做小埂,埂宽25cm,埂高25cm,田埂用塑料薄膜包裹防串渗。试验田四周设30cm排灌水沟走道,建立独立的排灌系统。四周设2m以上的保护行。试验不设重复,随机排列。试验采用宽窄行栽植,行距×株距=30cm×15cm(栽插22.2万穴/hm2)。
  1.6 施肥方案 常规施肥区处理:氮肥用量154.5kg/hm2(纯量,下同),分期施用比例为基∶追=1.24∶1;磷肥用量52.5kg/h㎡,全部作基肥;钾肥用量72kg/hm2,全部作基肥。配方施肥区处理:氮肥用量180kg/hm2(纯量,下同),分期施用比例为基∶追1∶追2=5∶3∶2;磷肥用量45kg/hm2,全部作基肥;钾肥用量90kg/hm2,基∶追=7∶3。各试验田块根据地势,确定每小区面积为0.0072hm2,施肥情况如表1所示。
  1.7 试验过程 4月30日育秧,秧龄33d,6月2日施基肥,6月2日移栽,6月15日施分蘖肥,8月5日施穗肥。试验采取浅水栽插,浅水勤灌,自然落干,苗齐烤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保持田间湿润至成熟。生育期间,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各小区未受病虫为害。9月28日收获。各小区单脱、单晒、单独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产量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无肥区,无论是配方施肥区还是常规施肥区,无氮区的产量都最低,无钾区产量最高,无磷区为中间值,说明在该类土壤上,氮素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磷素对产量影响次之,钾素对产量影响最小。配方区产量与常规区相比,增产率最大的为全肥区,增产率为9.95%;其次为无氮区增产率为5.90%;再次为无磷区,增产率为5.10%,增产最少的为无钾区0.95%。
  2.2 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 从表3可以看出,节本增收情况,配方施肥区与常规施肥区相比:全肥区配方施肥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增收率为9.82%;缺肥处理:配方区的无氮、无磷、无钾区产值都有所增加,说明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有明显优势。
  2.3 不同处理的肥料利用率 根据对植株风干样称重计算和化验结果,统计出各处理水稻茎叶及籽粒吸收氮、磷、钾的总量。从表4可以看出,常规施肥区肥料利用率为氮肥30.00%、磷肥14.86%、钾肥32.92%,常规施肥区吸收氮量94.2kg/hm2,吸收磷量28.95kg/hm2,吸收钾量169.65kg/hm2,常规无氮区吸收氮量47.85kg/hm2,常规无磷区吸收磷量21.15kg/hm2,常规无钾区吸收钾量145.95kg/hm2;配方施肥区肥料利用率为:氮肥33.42%、磷肥18.67%、钾肥37.83%,配方施肥区吸收氮量118.95kg/hm2,吸收磷量33.75kg/hm2,吸收钾量187.50kg/hm2,配方无氮区吸收氮量58.80kg/hm2,配方无磷区吸收磷量25.35kg/hm2,配方无钾区吸收钾量153.45kg/hm2。
  3 结论
  (1)水稻配方施肥较常规施肥增产效果显著,增产量927kg/hm2,增产率9.95%。
  (2)增效显著,配方施肥较常规施肥增收2120.4元/hm2,增收率9.82%。
  (3)利用率提高明显,配方施肥较常规施肥氮肥提高3.42%,磷肥提高3.81%,钾肥提高4.91%。
  (4)从无肥区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配方施肥区还是常规施肥区,无氮区的产量都最低,无磷区产量次之,无钾区产量最高,说明在该类土壤上,氮素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磷素对产量影响比氮素小、比钾素大,钾素对产量影响最小。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以早籼稻嘉早311为试验材料,通过试验研究了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肥能够增加穗总粒数和结实粒数,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和生产效益,能够增强病害抗性,提高茎秆节间的抗折力,增加抗倒伏能力,对水稻群体也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早籼稻;硅肥;效果;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6-00
摘 要:依据杨梅北缘区域安庆地区11年引种栽培结果,结合北缘栽培的品字形鱼鳞穴植保水、果期罗幔防虫、覆膜防草等技术,结果表明,采取以上生态栽培措施,江北杨梅果实果径、果重等生长指标较高,初步验证了在江北地区杨梅早熟品种黑炭梅和东魁具有较好的丰产性,二者均适合江北栽培。  关键词:杨梅;江北地区;适应性;生态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
摘 要:为明确红壤稻田氢醌配施的节氮效果,通过设置不同尿素施用量和氢醌的配比试验,测定和分析水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在0.5%的氢醌配施下,早稻季不同氮肥用量之间差异不显著,晚稻季以施纯氮140~160kg/hm2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这主要与该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均显著提高有关。进一步结合拟合方程发现,在配施0.5%的氢醌前提下,红壤稻田晚稻季最佳
摘 要:该试验研究了控缓释配方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综合比较肥料投入、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客观评价简化施肥效益,同时验证新型肥料在水稻生产中的节肥潜力及增产效果,探索水稻简化栽培的施肥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在水稻上施用控缓释配方肥作基肥,可比常规施肥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群体合理,成穗率高,改善了水稻穗粒结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比习惯施肥有
摘 要:以朝阳地区大平顶枣为试验对象,研究了3种耕作处理方法对大枣果实产量和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处理对大枣的产量提高显著,与免耕和清耕2个处理的差异显著;覆盖处理除可溶性糖酸外,其他品质指标比另外2个处理提升效果最好。因此,3种处理中,覆盖处理相对免耕和清耕在产量和品质上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大平顶枣;土壤处理方法;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 S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以南粳41为试种品种,分别采用机械直播、人工栽秧、机械插秧的方式进行种植,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的水稻品种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下,其产量、生育期
摘 要:该文介绍了陇南市油用牡丹的栽培现状,分析了陇南市油用牡丹的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陇南市;油用牡丹;主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7-0042-02  油用牡丹作为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因其含油率高于20%,油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其中亚油酸28%,亚麻酸更是达到了42
摘 要:该文通过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后期喷施甜菜碱,研究甜菜碱对小麦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喷施甜菜碱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并且随着甜菜碱用量的增加,增产效果增加,甜菜碱浓度达到0.04%时,小麦产量显著增加。  关键词:小麦;甜菜碱;增产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7-0056-1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口粮作物之一,其产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