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治理的内卷化:内涵表征、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卷化是指事物既无法维持现状又难以自我更新,只能在内部不断复制和精细化的现象。学术治理的内卷化体现在网络化治理主体与治理的表层化、多样化治理手段与治理的技术化、细致入微的治理内容与治理的外塑化三个方面。学术治理的内卷化并非发生于外生变量的强迫而学术群体集体屈服之时,而是开始于学术群体从屈服转变为对外生变量的主动应承,并持续性再生产出更多不合理的学术规则之际。破解学术冶理的内卷化应匡正学术治理的价值立场,达成学术群体认同的平等契约,建立以代表作为主的同行评议机制。
其他文献
院校研究服务于高校的管理决策。根据组织智能理论,院校研究应从基础层的分析/技术智能向中高层的事务智能和情境智能递进发展。从高校组织变革的视角分析,面对复杂的内部组织特征和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高校的管理决策日趋复杂。对此,院校研究要充分利用组织智能,为院校决策提供咨询支持,推进院校研究从管理决策的边缘向中心发展。处在急剧变革之中的中国高校应通过开展咨询研究深度参与决策过程。
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院校研究正面临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使命。欧美国家的情况表明,重视院校研究是高校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辅助策略,院校研究的发展受制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配置格局。院校研究之于中国具有特殊性,办学自主权仍是发展和繁荣院校研究的关键因素。管办评分离改革是对高等教育系统权力配置格局的重塑,内外部条件持续向好的中国院校研究仍需要基于中国国情,推动分散的院校研究事项向专业的院校研究机构整合。只有加强院校研究分会与各省份高等教育学会的合作、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与经费支持,才能为院校研究创造更为有利的发
基于35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发现,组织高要求、工作角色的冲突、家庭与工作角色冲突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压力源,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而且这些压力引发的动力消退或职业倦怠在高校中具有全员与全程性特征;科研偏好与和谐式学术激情虽有助于缓解压力促发职业倦怠的负效应,尤其是和谐式学术激情在其中有一定调节作用,但在高压力下显得较脆弱;教学偏好与职业压力的关系不显著,但它对职业倦怠有一定抑制效应;源于外部要求的强迫式学术激情对职业倦怠有显著正影响。因此,改进制度与管理过程、减少非正常压力、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呵护教师的学
“大”学生问题看似简单,但我们的教育教学对此的认识却是模糊和混乱的,已影响到大学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此,有必要通过温故知新,发现其中的认识问题和制度缺陷,为大学生进入学习佳境、提高综合能力、树立远大理想、成为栋梁之材,同时也为建设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学作出有益的探索。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但在我国,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比例低、整体质量不佳的问题一直存在。采用扎根理论研究取向对11位高校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决策机制包括决策前因系统、决策核心系统及决策结果系统,不同系统之间主要通过个体的内部信息加工建立联系,从而达成决策或破坏决策。
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和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视角出发,高质量的课程设计应从课程目标、了解学生、教学设计、学习效果检测、教师教学评价与教学改进五个方面进行考察,从而为大学课程设计与教师教学评价提供参考框架。只有教师以学术和专业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大学教学才可能成为学术,教学工作才能获得学术界的认可。
美国营利性大学的教育服务既不属于公共产品也不具有“公共领域”职能,但其教育结果具有公共收益。美国联邦政府一方面为营利性大学提供公共资助,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三维一体”分类管理对其进行监管。究其本质,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资助是一种教育供给凭单制度,意图在中学后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的角色由教育服务生产者转变为组织者。未来教育营利性与公益性协调发展的趋向在于维护教育“共同利益”,其供给可由政府协调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共同行动。
社会支撑不足是当代教育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众多的教育改革运动常常只立足于教育侧查摆问题、追究责任、纠偏纠错,忽视社会侧归因、谋划与行动,致使教育改革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品质。教育改革具有明显的社会依赖性特征,它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合理性、恰切性、可行性品质,还取决于社会支撑的程度。加强教育改革社会基础建设,改变仅仅局限于教育侧的教育改革思维与行为,是教育改革摆脱困局的重要路径与方法。加强教育改革社会基础建设,关键在于明确教育改革的社会侧责任,强化教育改革的社会侧行动。
现代公民是伴随着个人主体性的觉醒而出现的。在当代社会,个人主体性极度膨胀使单子式个体公民产生了"唯私主义综合症"和公共生活冷漠症。化解公民发展这一难题必须超越个人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不同于个人主体性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主体间性体现了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公民作为社会共同体的平等成员,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公民性的基本维度。培育公民主体间性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相结合,以培养公民的契约精神为教育重点,以公民公共交往为实践养成机制,以正义的社会制度为保障
权力清单制度已在省级政府层面实行近五年,通过分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权力清单的依据、内容、运行和监督情况,发现其存在法定依据不一致、类别和内容不一致、执行和监督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侵蚀和影响了权力清单制度实行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从确定制定程序和制定主体的合法性、形成统一的编制模式、完善相关教育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