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路滩林场生态经济圈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属温带荒漠、半荒漠地带,风大沙多,降雨稀少,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7.6℃,≥10℃的有效积温2985.4℃,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土层深厚,酸碱度适中;土壤为沙壤土,通透性良好,光照丰富,远离地市工业区是栽培蔬菜的优良地区。
1、环境质量分析
1.1气候特征与气象因子:该区属典型荒漠气候区,春季多风,夏季酷热,降水量稀少,年降水量220mm左右,蒸发量2850mm左右,干燥度大于4,极端最高气温33℃(7月份);极端最低气温(1月份)-26.4℃。平均风速2.8/s,最大风速15m/s,无霜期164天,早霜初日平均为10月5日,晚霜初日平均为4月25日,可见这里热量资源丰富,且具有充足的灌溉条件,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
1.2土壤因子
1.2.1生态圈外围沙粒状况
不同粒径颗粒的矿物质成份,物理化学性质存在着很大差别,明显影响土壤品质,表土0.2mm以上,颗粒普遍降低到5%以下,0.02~0.2mm,细沙含量60%~80%,而0.02~0.002mm,粉砂可达14%~20%,小于0.01 mm的物理性粘粒从流沙的1.5%左右增至21%,土壤吸温性、可塑性明显提高,粒径平均值降至0.08~0.14mm。从而表现出随时间而变细的特征。
荒漠区丘间低处,沙粘颜色较深,多为棕黄色沙子,粒径较小,质地较细,孔隙度和持水力较大,保墒能力强。丘间低地多为沙壤土和粘壤土,肥力较高,适合各种蔬菜生长。
1.2.2土壤养分含量
本区土壤为棕黄沙壤土,有机质0.045%,全N为0.052%,速效钾为0.46%,全P为0.042%,PH值7~8之间,地下水位120~80m以下,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适中,微量元素含量适合蔬菜作物的良好生长,整个生态经济圈内的沙粒状况与养分含量能够充分满足蔬菜作物的需求。
1.2.3质状况还可适宜发展有机蔬菜栽培,鉴于生态圈内良好的土、水、气状况,经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专家评估,并由甘肃省农业资源检测中心测定,土壤中的几项关键指标符合栽培有机蔬菜。
1.3水源状况
该区水源主要靠天雨水和地下水,从近几年气象资料来看,降雨量逐年有所增加,年降水量达220mm左右。
本区水源贮水量稳定,地下水位在80~120m水质优良,开采前景广阔,补水量每年都有祁连山脉雪山冰雪融化来补给。可见开采量与地下水的补给量是平衡的。
2、蔬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要点
品种:理想大根(萝卜)、牛蒡、黄秋葵。
理想大根(萝卜):属十字花科,以其肉质根供食用。为一年生和二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是根菜类蔬菜的主要品种之一。理想大根性喜冷凉,其发芽生长和形成肉质根的适温10~20℃,幼苗能耐25℃左右的高温,对土壤要求土层深厚,含有机质较多,排水良好,以沙壤土或砂土和壤土为宜,对肥料三要素的吸收钾为多,氮次之,磷较少,三者比例为7:3:2,理想大根要求土壤有效含量为70%~80%,在实验区最早不能早于6月25日。最迟不能晚于7月20日。并注意亩施呋喃丹3公斤左右,以防地老虎啃食。
牛蒡:属菊科,以其较长的肉质根供食用,性喜温暖比较耐寒和耐热,夏季在气温达到35℃左右时仍然能正常生长,以土层深厚的沙壤土为宜。
牛蒡要求土层深厚,耕地时注意用深耕机深耕80~100cm,将肥料一同耕入地下,播种时不宜过深,以2cm为宜。齐苗后及时间苗,以利幼苗正常生长,膨大期注意蚜虫防治。
黄秋葵:属绵葵科,以其幼嫩的蒴果供食用。性喜温暖,能耐严热而不耐霜冻。种子在15℃以上开始发芽,25~30℃发芽最快,生长结果在22~28℃最宜。需阳光充足,不耐荫,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粘壤和沙壤土上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壤土为最宜,要求水分适中。
3、适应性分析
以上对荒漠区生态因子与蔬菜理想大根、牛蒡、黄秋葵的生物学特性、生长规律来看均适宜生长在生态经济圈内,同时生长出无公害、无污染、高产、优质的出口创汇蔬菜。
4、结论
在马路滩生态经济圈内,通过多年的种植试验,结合本地气候特征、土壤肥力、水源水质分析以及各种蔬菜生物学特性,上述各种蔬菜作物均适合在圈内生长,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通过大田对比试验见表。
栽植区在丘间低地、土质良好、养分充足、肥力较高,通过覆沙改良,孔隙度和持水力提高。丘间低地约占区域总面积的25%。经过林场多年的治理,沙丘上植被覆盖率达50%以上,所以在丘间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种植高效蔬菜,使生态、经济效益双向结合,互不干扰。丘顶的植被保护了蔬菜作物,免受风沙的吹蚀,改善了小气候;而蔬菜作物的枯枝烂根改良了丘间土壤,使土质向精细转变,增大了可塑性,可持水性,使沙地粘重化,减少了起沙量。从而使生态经济圈内生态与经济双轮驱动,生态与经济良好结合,互补互促,永远处于一种优良的平衡状态。
1、环境质量分析
1.1气候特征与气象因子:该区属典型荒漠气候区,春季多风,夏季酷热,降水量稀少,年降水量220mm左右,蒸发量2850mm左右,干燥度大于4,极端最高气温33℃(7月份);极端最低气温(1月份)-26.4℃。平均风速2.8/s,最大风速15m/s,无霜期164天,早霜初日平均为10月5日,晚霜初日平均为4月25日,可见这里热量资源丰富,且具有充足的灌溉条件,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
1.2土壤因子
1.2.1生态圈外围沙粒状况
不同粒径颗粒的矿物质成份,物理化学性质存在着很大差别,明显影响土壤品质,表土0.2mm以上,颗粒普遍降低到5%以下,0.02~0.2mm,细沙含量60%~80%,而0.02~0.002mm,粉砂可达14%~20%,小于0.01 mm的物理性粘粒从流沙的1.5%左右增至21%,土壤吸温性、可塑性明显提高,粒径平均值降至0.08~0.14mm。从而表现出随时间而变细的特征。
荒漠区丘间低处,沙粘颜色较深,多为棕黄色沙子,粒径较小,质地较细,孔隙度和持水力较大,保墒能力强。丘间低地多为沙壤土和粘壤土,肥力较高,适合各种蔬菜生长。
1.2.2土壤养分含量
本区土壤为棕黄沙壤土,有机质0.045%,全N为0.052%,速效钾为0.46%,全P为0.042%,PH值7~8之间,地下水位120~80m以下,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适中,微量元素含量适合蔬菜作物的良好生长,整个生态经济圈内的沙粒状况与养分含量能够充分满足蔬菜作物的需求。
1.2.3质状况还可适宜发展有机蔬菜栽培,鉴于生态圈内良好的土、水、气状况,经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专家评估,并由甘肃省农业资源检测中心测定,土壤中的几项关键指标符合栽培有机蔬菜。
1.3水源状况
该区水源主要靠天雨水和地下水,从近几年气象资料来看,降雨量逐年有所增加,年降水量达220mm左右。
本区水源贮水量稳定,地下水位在80~120m水质优良,开采前景广阔,补水量每年都有祁连山脉雪山冰雪融化来补给。可见开采量与地下水的补给量是平衡的。
2、蔬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要点
品种:理想大根(萝卜)、牛蒡、黄秋葵。
理想大根(萝卜):属十字花科,以其肉质根供食用。为一年生和二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是根菜类蔬菜的主要品种之一。理想大根性喜冷凉,其发芽生长和形成肉质根的适温10~20℃,幼苗能耐25℃左右的高温,对土壤要求土层深厚,含有机质较多,排水良好,以沙壤土或砂土和壤土为宜,对肥料三要素的吸收钾为多,氮次之,磷较少,三者比例为7:3:2,理想大根要求土壤有效含量为70%~80%,在实验区最早不能早于6月25日。最迟不能晚于7月20日。并注意亩施呋喃丹3公斤左右,以防地老虎啃食。
牛蒡:属菊科,以其较长的肉质根供食用,性喜温暖比较耐寒和耐热,夏季在气温达到35℃左右时仍然能正常生长,以土层深厚的沙壤土为宜。
牛蒡要求土层深厚,耕地时注意用深耕机深耕80~100cm,将肥料一同耕入地下,播种时不宜过深,以2cm为宜。齐苗后及时间苗,以利幼苗正常生长,膨大期注意蚜虫防治。
黄秋葵:属绵葵科,以其幼嫩的蒴果供食用。性喜温暖,能耐严热而不耐霜冻。种子在15℃以上开始发芽,25~30℃发芽最快,生长结果在22~28℃最宜。需阳光充足,不耐荫,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粘壤和沙壤土上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壤土为最宜,要求水分适中。
3、适应性分析
以上对荒漠区生态因子与蔬菜理想大根、牛蒡、黄秋葵的生物学特性、生长规律来看均适宜生长在生态经济圈内,同时生长出无公害、无污染、高产、优质的出口创汇蔬菜。
4、结论
在马路滩生态经济圈内,通过多年的种植试验,结合本地气候特征、土壤肥力、水源水质分析以及各种蔬菜生物学特性,上述各种蔬菜作物均适合在圈内生长,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通过大田对比试验见表。

栽植区在丘间低地、土质良好、养分充足、肥力较高,通过覆沙改良,孔隙度和持水力提高。丘间低地约占区域总面积的25%。经过林场多年的治理,沙丘上植被覆盖率达50%以上,所以在丘间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种植高效蔬菜,使生态、经济效益双向结合,互不干扰。丘顶的植被保护了蔬菜作物,免受风沙的吹蚀,改善了小气候;而蔬菜作物的枯枝烂根改良了丘间土壤,使土质向精细转变,增大了可塑性,可持水性,使沙地粘重化,减少了起沙量。从而使生态经济圈内生态与经济双轮驱动,生态与经济良好结合,互补互促,永远处于一种优良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