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烦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联系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
学生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如下“两个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材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个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八年级“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作了较大的改进.就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30分钟.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另外,课堂练习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教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的教学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教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5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但是毕业时合格率为100%,人均分分别高于新郑市15.4分和18.6分.在新郑市组织的两次数学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实验班只有32人).现在,该教学法已迁移到了其他学科教学班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它融教材、学生、教法于一体的特点.
学生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如下“两个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材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个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八年级“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作了较大的改进.就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30分钟.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另外,课堂练习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教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的教学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教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5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但是毕业时合格率为100%,人均分分别高于新郑市15.4分和18.6分.在新郑市组织的两次数学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实验班只有32人).现在,该教学法已迁移到了其他学科教学班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它融教材、学生、教法于一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