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房间隔造瘘术治疗顽固性左心衰竭患者短期血流动力学效果的初步分析

来源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g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旨在初步评价经皮房间隔造瘘术治疗顽固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短期血流动力学效果。

方法

入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阜外医院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区(HFCU)住院的成年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包括射血分数保降低的心衰(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入选标准包括目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入院时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 kPa),经优化药物治疗和强化容量管理1周后行Swan-Ganz漂浮导管测量静息状态下肺小动脉楔压(PAWP)>15 mmHg,运动后PAWP>25 mmHg。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包括6分钟步行距离(6MWT)、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声心动图指标及Swan-Ganz漂浮导管数据。经右股静脉行房间隔穿刺,在压力监测下行球囊扩张,完成房间隔造瘘术。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术后24 h内经Swan-Ganz漂浮导管测量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PAWP及心输出量(CO),并计算心脏指数(CI)。术后48~72 h复查6MWT、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

结果

共入选3例左心衰患者,1例女性,为HFpEF患者,2例男性,为HFrEF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Ⅲ级。3例患者均成功行房间隔造瘘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均将为Ⅰ级,第2例和第3例患者的6MWT分别增加了90 m和80 m,但两例患者术后NT-proBNP水平均出现短暂升高。3例患者房间隔造瘘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未见明显变化。Swan-Ganz漂浮导管测量数据显示,3例患者术后PAP(分别为28 mmHg、23 mmHg和12 mmHg)及PAWP(分别为17 mmHg、13 mmHg和11 mmHg)均较术前(PAP:29 mmHg、26 mmHg和34 mmHg,PAWP:23 mmHg、20 mmHg和27 mmHg)下降。除第2例患者(HFpEF)术后CO(3.0 L/min)和CI(1.72 L·min-1·m-2)较术前(CO:3.5 L/min,CI:2.01 L·min-1·m-2)下降外,其余2例(HFrEF)患者术后CO(分别为5.5 L/min和3.4 L/min)及CI(分别为2.61 L·min-1·m-2和2.02 L·min-1·m-2)均较术前(CO:4.4 L/min和1.7 L/min,CI:2.00 L·min-1·m-2和1.01 L·min-1·m-2)提高。

结论

经皮房间隔造瘘术治疗顽固性左心衰竭患者短期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其他文献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肿瘤心脏病学》(JACC:CardioOncology)第5期如期发表。本期涵盖了包括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评价、心脏毒性评估及监测,心血管疾病及治疗相关的肿瘤风险,肿瘤治疗中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内容。从多个角度、视角展示了肿瘤心脏病学的前沿进展。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因AMI在阜外医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分为无心力衰竭(心衰)组和心衰组,心衰组按照PCI术后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射血分数(EF)值分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EF≥5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EF 4
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表现有时与急性心肌梗死类似。本文报道一例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明确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临床合并心原性休克,给予糖皮质激素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后抢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