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诗歌曾经那么繁荣、那么喧嚣于中国的文学。但是由于诗歌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样式,所以在物欲横流、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很少有人去把玩这种贵族文学,更没有闲情逸致去感悟别人的心灵世界。而面临高考重压的中学生,就更没有时间与闲情逸致了。可是高中教材里却人选了不少诗歌,尤其是高中第三册。如何很好的解决诗歌的教学,下面我就自己在诗歌教学实践中遵循的“诵读——品读——美读”原则的几点粗浅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诵读诗歌,感悟真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对诗歌的语言是如此的重视,所以我们在诗歌的学习中,应从诗歌的外壳——语言人手,层层深入,才能得到诗歌的真谛。
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沁园春雪》中“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这些字都是多音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读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这些字音读准,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前提。
其次要读出节奏。由于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如《沁园春雪》(毛泽东),它虽然是现代诗歌,但它是在古词牌下填写的,具有古体诗的音韵和节奏,这自然不必说,诵读时特别要注意读出节奏,在这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只要我们将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准确地读出来,那么诗歌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第三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诗歌的语气靠语调来表现,语调与诗歌的情感也紧密相连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调的高低缓急来表现诗歌的语气。
二、品读诗歌体味真情
1 品味、赏析形象(意象)
形象(意象)指的是诗歌中作者借以抒发情感的“媒介”——人、景、物。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个性特征,那就是其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语言容量的深广性,往往“以一当十”,“一字传神”。诗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具体的意象,对意境的品味,可以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味来进行。如《夜》(叶赛宁)“河水悄悄注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我们可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进行品味,四个意象“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在此时是“悄悄流入”、“失去喧响”、“歌声沉寂”、“不再欢嚷”,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安静,营造了静谧、美丽的意境。但通过对比的,我们不难想象它白天的喧嚣。对四个意境的仔细品味,不仅能够把握它所营造的“夜”的意境,也能感受到它所暗示的“白天”的意境
2 品味、赏析语言
例如:学生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通过对诗主题的分析,曾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是表达自己的“早生华发”且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主旨,那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许是婉约的吧?
我就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言,在品读中,学生意识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可谓临空飞来,划破历史的时空,用滔滔长江淘洗古中国千百年的英雄人物来切人正题,以长江为背景,创设出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势夺人。用“乱”“惊”摹形状态,借“穿”、“卷”活化背景,以“拍”呈声,藉“雪”为色,真是形、声、色俱备呀,使古战场雄奇豪迈而又富有虎虎生气,一扫“诗庄词媚”的旧习;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是儒、佛、道思想集于一身的苏轼借以放松自己,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呈现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豁然,豪放中的旷达。
3 品味、赏析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手法、修辞方法等。如果学习诗歌不品读、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很难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品的主题。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苏轼在词中通过自己与“三国”周瑜在才学、家庭、事业的对比,感慨壮志难酬的无奈。如果不明了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就难以把握作者写作的深意,更不要说能美读诗歌,再现作者的真实情感了,诗歌蕴涵的精妙之处的品味、赏析就更无从谈起了。
三、美读诗歌再现真情
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刻,可以从他的美读中感受出来。所谓美读法即情感诵读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完全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一种强烈的“作者意识”与诗歌文字合二为一。方法上则借助吟、诵、唱等多种形式,并以各种体态语相协调配合,在如醉如痴、如泣如诉的过程中,整个身心沉浸到诵读对象中去。由于学生忘我地投入到美读中,使生命如鲜花那样处于开放状态,故美读构成了一种颇富情趣的审美活动。特别是对于抒情类诗歌,美读更是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我常常要选取主旨旬或特色句,引领学生入境人情,深入角色。
诗歌承载着诗人的主观情意、审美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中,通过处理好“诵读一品读——美读”三个环节,完全可以把这种美呈现在我们的教育对象面前,虽然我们的学生的基础不够好,能力不够高,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相信这道“特色菜”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越发“秀色可餐”。
一、诵读诗歌,感悟真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对诗歌的语言是如此的重视,所以我们在诗歌的学习中,应从诗歌的外壳——语言人手,层层深入,才能得到诗歌的真谛。
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沁园春雪》中“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这些字都是多音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读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这些字音读准,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前提。
其次要读出节奏。由于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如《沁园春雪》(毛泽东),它虽然是现代诗歌,但它是在古词牌下填写的,具有古体诗的音韵和节奏,这自然不必说,诵读时特别要注意读出节奏,在这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只要我们将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准确地读出来,那么诗歌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第三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诗歌的语气靠语调来表现,语调与诗歌的情感也紧密相连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调的高低缓急来表现诗歌的语气。
二、品读诗歌体味真情
1 品味、赏析形象(意象)
形象(意象)指的是诗歌中作者借以抒发情感的“媒介”——人、景、物。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个性特征,那就是其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语言容量的深广性,往往“以一当十”,“一字传神”。诗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具体的意象,对意境的品味,可以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味来进行。如《夜》(叶赛宁)“河水悄悄注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我们可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进行品味,四个意象“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在此时是“悄悄流入”、“失去喧响”、“歌声沉寂”、“不再欢嚷”,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安静,营造了静谧、美丽的意境。但通过对比的,我们不难想象它白天的喧嚣。对四个意境的仔细品味,不仅能够把握它所营造的“夜”的意境,也能感受到它所暗示的“白天”的意境
2 品味、赏析语言
例如:学生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通过对诗主题的分析,曾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是表达自己的“早生华发”且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主旨,那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许是婉约的吧?
我就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言,在品读中,学生意识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可谓临空飞来,划破历史的时空,用滔滔长江淘洗古中国千百年的英雄人物来切人正题,以长江为背景,创设出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势夺人。用“乱”“惊”摹形状态,借“穿”、“卷”活化背景,以“拍”呈声,藉“雪”为色,真是形、声、色俱备呀,使古战场雄奇豪迈而又富有虎虎生气,一扫“诗庄词媚”的旧习;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是儒、佛、道思想集于一身的苏轼借以放松自己,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呈现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豁然,豪放中的旷达。
3 品味、赏析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手法、修辞方法等。如果学习诗歌不品读、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很难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品的主题。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苏轼在词中通过自己与“三国”周瑜在才学、家庭、事业的对比,感慨壮志难酬的无奈。如果不明了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就难以把握作者写作的深意,更不要说能美读诗歌,再现作者的真实情感了,诗歌蕴涵的精妙之处的品味、赏析就更无从谈起了。
三、美读诗歌再现真情
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刻,可以从他的美读中感受出来。所谓美读法即情感诵读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完全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一种强烈的“作者意识”与诗歌文字合二为一。方法上则借助吟、诵、唱等多种形式,并以各种体态语相协调配合,在如醉如痴、如泣如诉的过程中,整个身心沉浸到诵读对象中去。由于学生忘我地投入到美读中,使生命如鲜花那样处于开放状态,故美读构成了一种颇富情趣的审美活动。特别是对于抒情类诗歌,美读更是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我常常要选取主旨旬或特色句,引领学生入境人情,深入角色。
诗歌承载着诗人的主观情意、审美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中,通过处理好“诵读一品读——美读”三个环节,完全可以把这种美呈现在我们的教育对象面前,虽然我们的学生的基础不够好,能力不够高,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相信这道“特色菜”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越发“秀色可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