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旅游互动发展研究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n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州、徐州分别作为吴文化、汉文化发源地的代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条件,但是,因地域差异及体制阻隔,两地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充分发挥苏州、徐州两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江苏南北协同发展,成为江苏旅游的重要命题。文章通过两地旅游产品开发的对比分析,根据其差异性和互补性,探讨两地旅游互动发展的基础和现实意义,寻求互动发展的最佳模式,从而促进江苏旅游区域联动,南北协调,均衡发展的大旅游格局的实现。
  关键词:文化 资源型 旅游目的地 互动发展 苏州 徐州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17-03
  一、问题缘起与文献回顾
  1.问题缘起。吴文化与汉文化是江苏南北两地文化的代表,历史积淀深厚,文化源远流长。苏州和徐州分别作为吴文化与汉文化的代表,均属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但因地域差异和体制阻隔,两地旅游业发展不平衡。选择同属于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的苏州和徐州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地旅游产品及其特征,探索两地旅游消费行为规律,研究两地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目的在于促进江苏旅游区域联动,实现江苏南北旅游协同发展。(1)随着文化旅游的蓬勃兴起,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通过文化旅游活动,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到景区景点,还可以感受当地文化,获得精神智力的满足,提高自身旅游活动的层次。苏州、徐州分别作为吴文化、汉文化发源地的代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条件。(2)在江苏省发展规划中,苏州、徐州分别为苏南都市圈和苏北都市圈的代表,一南一北,在江苏省整体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两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借助文化的特色魅力闻名全国。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多年来,两地以两种独特的千年文化为基础,蓬勃的发展旅游产业,推动城市旅游发展。但是,因地域差异和体制阻隔,两地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旅游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开发决定旅游经济发展的快慢和能否取得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同为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的苏州、徐州产品的开发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差异原因。(3)由于目前中国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着地区分割,自我封闭以及产品雷同,内涵缺失的状况,而对于区域旅游联动观念还没有引起重视,导致拉大区域经济的差距。苏州、徐州同为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通过对两地旅游产品开发的对比研究,探求两地互动发展的基础,寻求互动发展模式,从而使苏州带动徐州,实现两市“旅游产品共享”和“旅游市场共享”的“大区域”和“大旅游产品”的目标,促进江苏旅游业实现区域联动,南北协同,均衡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实现。
  2.文献回顾。查阅资料、了解和掌握前人的研究贡献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手段。通过网络对相关学术期刊的检索,同时结合图书馆内的相关著作,查阅到大量的相关文献,通过阅读分析,发现它们对区域旅游互动发展的基础和现实意义做了大量的阐述,并倡导区域旅游互动发展的有效实施,笔者主要摘取典型的两篇做简要的概述。
  在《城市文化旅游及其发展策略》一文中,马宏贤指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旅游者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与智力的满足,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城市文化旅游是城市旅游的一种,专指围绕城市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遗产、民俗民风、节庆、艺术表演等而展开的旅游活动。
  在《区域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动力机制分析》一文中,张付芝指出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就是要立足旅游区域一体化,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开发和配置各种旅游资源要素,推进旅游联合,在旅游产品上形成互补,在客源市场上形成对流,在旅游管理上形成互动,在旅游信息上形成共享。
  二、苏州、徐州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对比分析
  1.苏州、徐州旅游资源概述。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部,是全国唯一一座历经两千余年仍保持在原址上的春秋古城,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吴文化是一条优质的文脉,犹如一条好的矿脉,预示并富集着丰富的资源和宝藏,历经两千余年,吴文化已经渗透苏州的每个角落,衍生出一系列的旅游资源。“水在城中,城在水里”的苏州如一幅烟雨江南的美丽画卷,苏州古典园林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苏州民间的工艺文化和民俗文化,它们的发展源远流长,带来了一大批旅游资源,苏绣、评弹、昆曲、苏剧、美食等众多民间旅游资源备受旅游者的喜爱,“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与深厚的吴文化历史传承,赋予这座城市蓬勃的生命力,承载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西北,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古战场和兵家必争之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的“汉代三绝”名扬海外,历史胜迹遍布全市。以云龙山、云龙湖、泉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方圆60平方千米的园林风景区。深厚的汉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赋予徐州个性鲜明的旅游魅力。
  雄浑大气的徐州汉文化旅游资源与柔和细腻的苏州吴文化旅游资源形成鲜明对比,其中特色差异引起了旅游者的关注。虽然两地同为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域差异和体制阻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徐州重要旅游资源数量较少,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项中,苏州高达12处,而徐州没有一处。另外,苏州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一处,而徐州没有一处。苏州拥有的文物保护单位、5A、4A、3A景点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徐州。两地在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操作中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于苏州徐州旅游资源发展的潜力很大,发展的空间有待挖掘。   2.苏州、徐州产品开发差异研究。苏州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不断延伸其内涵,不断创新,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而徐州的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缺乏技术含量。苏州、徐州两地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的差异:(1)组合差异。主要表现在“动”与“静”组合上。苏州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注重产品的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借助大量的以静态形式存在的观光旅游产品为载体开发动态旅游产品,如古运河开展水上游,在古街上开展虎丘庙会民俗游。而徐州,在开发动态旅游产品上存在严重不足,如果将“汉代三绝”静态的旅游产品,结合两汉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汉代歌舞等民俗表演,展示楚汉宏伟的气势,定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2)针对性差异。苏州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针对游客多种需求,满足游客多层次的兴趣爱好,开展多种体验型和参与型的旅游产品。而徐州在开发操作中针对性不强,缺乏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项目。(3)创新性差异。苏州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注重新、奇、特,在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主题型旅游产品、参与型旅游产品和体验型旅游产品;而徐州主要为观光旅游产品,而且在开发中缺乏创新,如在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缺乏寻求众多相似产品的独特性,因此出现雷同现象,从而游客在观赏过程中产生视觉疲劳。(4)文化性差异。汉文化的“雄”,雄浑大气,吴文化的“秀”,细腻柔和,其中地方方言和地方戏曲是对当地文化最佳诠释。近年来苏州评弹备受游客的喜爱,其是吴侬软语与评弹的结合,将吴文化的细腻、柔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徐州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戏曲淮海剧,将当地浓郁的泥土气息呈现给游客。(5)时空分布上差异。苏州旅游产品时空分布为“四沿空间布局”,分别是沿长江、沿阳澄湖、沿金鸡湖和沿太湖空间分布,分布既平均又集中。将吴文化的雅致、智巧、细腻、柔和、幽静的特性呈现给游客,满足游客对苏州不同地区的旅游需求;徐州旅游产品时空分布为“西北、西南空间布局”,分布比较集中于某个地区,集中于西北和西南两个地区,而且仅仅以汉文化旅游产品和云龙风景两条主线。
  三、苏州、徐州旅游互动发展研究
  1.两地旅游互动发展基础。(1)苏州、徐州旅游互动发展的原动力——互补性。人们外出旅游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是为了满足求新求异求全的心理,苏州、徐州分别位于江苏省的东南和西北,在旅游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产品类型的差异,表现为互补性,这些互补性恰好可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全的心理。苏州、徐州旅游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文化的互补、旅游产品特色的互补、旅游产品结构的互补。(2)苏州、徐州旅游互动发展的驱动力—联动性。在2013年全国“两会”之后,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了关于加快苏北的发展的会议,由于目前江苏还有1/3的县还没有达到确定的小康标准,而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核心的就是走共同富裕之路。因此要尽快把最短、最缺的苏北这一块补长、补齐,将如何缩小苏南苏北的差距作为江苏省今后发展的焦点和重点。苏南苏北进行联动发展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最佳途径。基于苏州、徐州在旅游发展上有一定的互补性,将两地联合起来,苏州带动徐州,和谐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3)苏州、徐州旅游互动发展的诱导力——差异性。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不断增强,旅游需求层次的不断增长,如今的旅游者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似的观赏,而是希望自己在差异性明显的旅游产品中不断得到惊喜。因此他们从大众旅游,拓展到体验性旅游,观赏、体验差异性旅游产品,从中得到智力的提升,精神的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提高。苏州、徐州两地旅游产品在文化、产品结构、产品特色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恰好可以满足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差异性的需求,促进两地互动发展。(4)苏州、徐州旅游互动发展的助推力——交通设施条件改善。旅游活动必须实现空间位移,而位移依赖于交通,交通条件的良好是发展旅游的重要前提。苏州、徐州两地之间的交通工具有:汽车、火车、动车、高铁等,由于高科技的发展,沪宁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苏州到徐州仅2个多小时,因此,交通工具的改善为两地旅游互动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跨区域旅游更加便捷,是两地旅游互动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2.两地旅游互动发展模式。通过对同为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的苏州、徐州旅游产品开发的对比研究,得知两地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存在差异,并表现为互补性,为两地旅游互动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同时有利的交通条件为两地旅游互动发展添加了催化剂。基于互动发展的可能性,两地旅游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为产品导向模式、市场共享模式和客源互换模式。(1)产品导向模式。该模式以两地旅游资源状况和开发现状为基础,以开发出富有两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手段,以引导旅游者进行消费,增加旅游收入为目的,设计出促使两地互动发展顺利进行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为该模式的核心工作。在该模式的指导下,实行“市场—资源”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开发路线,两地同为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在文化资源的禀赋下,拥有众多的独特的旅游产品,然而在产品开发上存在着众多的差异,如:产品文化、产品结构等等的差异,引起了众多游客的注意,同时也满足了游客多种选择的需求。以差异性产品为导向开发两地独特的旅游产品,激发游客参与两地旅游的互动的发展。(2)市场共享模式。市场营销学中的旅游市场是指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产品三要素组成的统一体,市场共享即将这个统一体在两地互动发展中共同分享,主要以产品共享为主要方式和合作目的,具体指以两地区之间旅游产品明显的互补性为基础,推动和引导产品开发的分工和整合,推出联合线路,共同开发产品市场。
  随着体验性旅游经济时代的到来,体验性旅游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大,旅游者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快乐的体验,而增强游客体验的重要措施就是提高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性。因此,两地在互动发展中采取市场共享模式应抓住体验性旅游市场的需求,在进行两地产品开发时,注重为旅游者创造更多的亲身参与机会,使其融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另外,市场共享可以更好地掌握好两地旅游市场的动态特征,及时准确的调整开发设计方案,同时可以使开发者开阔眼界,增强两地文化旅游资源的组合能力,开发出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从而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多变的市场需求。(3)客源互换模式。该模式以访两地游客为主体,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两地客源互换,从而使两地旅游协调发展。该模式的顺利运营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基础,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为核心,游客积极的配合为动力。游客是构成旅游市场的基本条件,没有旅游者也就不会有旅游活动,而旅游者是独立的人,在进行游客互换时,不能随意地将其在两地来回穿梭,而是应该充分尊重游客的意见,和游客达成协议。该模式要求在互动发展中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统一两地的旅游行业规范,由于两地(下转第221页)(上接第218页)经济的总体水平存在差異,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不同,因此在旅游业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包括对服务标准的理解、企业文化认同感等,不利于合作的发展。因此要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质量规范,以确保客源互换的顺利发展;二是,发展跨区域旅游中介组织,如旅行社,要求走出当地,将视野拓展,从而实现双向或多项的客源流动,达到客源互换的目的。   3.两地旅游互动发展前景分析。由于区域差异和体制阻隔,两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很大,给两市旅游互动发展构成了阻碍,存在诸多问题。其一,能否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得到当地公众的支持是保证两地进行互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必要条件之;其二,能否实现在两市旅游互动发展中实现互送旅游客源;其三,能否联合两地经营者共同进行互动经营旅游项目。
  虽然对于两地旅游互动发展存在诸多疑问,但此举的实施,于苏州而言,通过两地在旅游上的互动,可以将访苏州的游客,通过一些创新性的旅游线路送到徐州,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苏州的环境承载力,拓展苏州的旅游空间;于徐州而言,苏州丰富的水资源和大量的水上旅游产品,无疑是徐州水资源欠缺,水上旅游产品稀缺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大尺度访徐州游客线路和内容的延伸,是旅游产品类型的得力拓展,更因为苏州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自然舒适的旅游环境和休闲气氛,与徐州干燥的气候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这样的协作可以产生令人赞叹不已的效果。
  为了保证两市能够持续的进行旅游互动发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两市进行互动旅游的创新性线路;二是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对吴文化、汉文化的挖掘,发展城市文化旅游。文化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继承和发扬当地文化传统,精工细作当地文化建筑,从而赋予旅游景区以文化底蕴,以吸引和感染游客进行互动旅游;三是构建两市以文化资源为核心,重点的文化景区为支点,专题民俗节庆旅游为纽带,以跨区域特色文化旅游为域面的旅游网络系统。
  四、结论
  通过对同为文化资源旅游目的地—苏州、徐州旅游产品开发的对比研究,发现两地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存在差异,在旅游产品特色和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为两地旅游的互动发展创造了原动力,再结合两地间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旅游者需求,为两地旅游互动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根据两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互补性,探讨两地旅游成功互动发展的最佳模式,即通过产品导向模式、市场共享模式和客源互换模式,这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使两市旅游协调互动发展。一方面,两市通过强强联合,互为补充,延伸及彼此促进两地旅游业的深度发展,提升各自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在两地经济中的支柱性作用;另一方面,苏州、徐州在旅游中的互动发展,可以达到双赢互惠发展战略的目的,二者的协作将形成“1+1>2”的综合优势,两地的经济将会一体化发展,从而缩小苏南、苏北区域经济的差距,实现江苏省旅游业的区域联动、南北协同、均衡发展的大旅游格局。
  虽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给区域的联动发展带来诸多的制约因素,但应积极应对,采取适当的措施保障区域旅游互动发展的顺利进行。进行区域旅游互动发展,是区域旅游的互补、互动,是传统旅游产品开发观念向大旅游产品开发观念的转变,是旅游发展的进步,对持续发展旅游经济具有深远意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9YJA790146)]
  参考文献:
  1.马宏贤.城市文化旅游及其发展策略[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9)
  2.冯维波.对我国旅游产品开发操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1(2)
  3.薛宝琪.我国中部地区区域旅游互动发展初探[J].自然科学,2006(1)
  4.张洁,杨桂红.论云南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区域布局[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5.张付芝.区域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动力机制分析[J].区域与地方经济研究,2008(3)
  6.李燕琴,张茵,彭建.旅游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李国宁.旅游开发与营销[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8.朱孔山.论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原则[J].商业研究,2002(14)
  9.田里,牟红.旅游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0.黄刚,陈璇.基于文化体验的海岛旅游产品优化研究[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1)
  11.栗路军,黄福才.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及其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J].旅游研究,2010(4)
  12.劉德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第一和第三作者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第二作者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责编:吕尚)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对河南新郑农业商业银行经历从合作制到股份合作制,再到股份制所走过的十年改革之路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村信用社改革已逐步进入“深水区”,必须借鉴成熟的改革经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合作制 股份制 农信社 改革之路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52-02  2004年以来,河南省新郑农村商业银行经历了从
期刊
摘 要:文章论述作为“浙江三雕”之一的黄杨木雕的发展过程,分析黄杨木雕市场低迷的原因,提出振兴黄杨木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杨木雕 低迷原因 振兴对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90-02  乐清黄杨木雕以黄杨木的珍贵而闻名。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并称为“浙江三雕”,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黄杨木雕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经历
期刊
摘 要:文章利用深圳市福田区城市住户调查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中心城区建设转型期低收入家庭致贫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家庭负担系数重、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思想观念禁锢、社会资源欠缺等是导致低收入家庭贫困的主要特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造成低技能人员失业、初次收入分配制度不公、物价上涨等因素是低收入家庭贫困的社会原因,并对增加低收入家庭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心城区 低收入家庭
期刊
摘 要:文章从分析石家庄三大产业结构入手,总结石家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要素——供给要素、需求要素和环境要素,把握六大主导产业探索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期望对石家庄、石家庄经济腹地、京津冀都市圈三个层面的发展规划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 影响因素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82-03  按2008年人民币
期刊
摘 要:滁州市历史悠久,近几十年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区面积快速扩大。滁州市地名古老,文化深厚,老城区的部分街巷地名消失,路、大道地名通名增多,地名名称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存在着地名规划滞后管理不严、道路临时用名“先入为主”、名不副实追大求洋,通名缺失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应对策略:加强规划,提前介入;加强管理,依法行政;加强保护,保持稳定。  关键词:城区 地名 道路 住宅区 滁州市  中图分类号:F1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西江经济带各市的统计数据,采用2002—2011年广西西江经济带工业化水平和GDP的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图等现代计量方法对两个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工业化对经济增长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江经济带 工业化水平 经济增长 拉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以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知其学,不知用”的教学缺失,以及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着眼点,提出校企共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托校企两大教育资源和环境,以两个必须条件为保障,两个重要环节为途径。实践表明,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校企共建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文章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实验、课程设计两方面出发,分析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现状,并从这两方面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与探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及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机械设计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
期刊
摘 要:通过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及目前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于“三大”教育理念相结合所形成的MPE-CDIO培养模式,从大纲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與探索。实践证明,通过案例式驱动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实践模式、全方位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改善,改革效果明显。  
期刊
摘 要:在分析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基于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湖南省建工集团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重点目标和主要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建筑企业 人才队伍 目标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15-02  “十二五”时期,是湖南省建工集团实施“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集团制定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