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揭晓第24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以往评定电子信息百强,是以企业规模作为入围标准,今年改为以企业规模、效益和研发进行综合考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年主营业务收入1492.5亿元(综合评分86.09分)位居榜首,海尔集团公司、联想控股分列第2、第3名,列第4~10名的企业分别是:中兴通讯、海信集团、方正集团、TCL集团、比亚迪、四川长虹及长城科技。
产业发展面临五大形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娄勤俭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收入规模跃居全球第一。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05亿元,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达到10%左右;电子信息产品出口457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的38%;从业人员755万,约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9%;彩电、手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及多种元器件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受國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近两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负增长。在国家一系列积极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V”型反转。今年1-4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7%,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17903亿元,同比增长31.4%。
娄勤俭指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是技术创新融合加快,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二是社会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转变,要求加速发展绿色信息技术。三是国内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极大地拓展了市场空间。四是国际市场恢复缓慢,贸易保护倾向加剧。五是已有的刺激消费政策对产业拉动效应可能将逐步递减。
结构调整落实七项措施
娄勤俭强调,“十二五”以及今后更长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仍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线,产业将由以生产制造为主向生产制造与研发应用服务相结合转移,产业层次将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新业态等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为实现由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转变奠定基础。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集中力量突破高端通用芯片和核心器件,大幅度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和制造能力。以整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绿色电子材料及关键传感器件。推动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和通信设备等骨干产业的升级。
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形成骨干企业领军、中小企业配套共同发展的良好企业生态体系。继续推进“大公司”战略,提高国内企业的产出、利润、出口、投资等占全行业比重。
积极调整市场结构,实现国内外市场均衡发展。改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结构,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充分发挥大国大市场优势,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提高国内市场销售比重,降低产业的对外依存度。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培育农村市场。
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培育产业新的增长点。统筹规划,加强引导,超前部署太阳能光伏、下一代显示、物联网、智能电网、移动智能信息终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实施智能传感产业培育专项,加强下一代显示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支持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提高吸引外资水平和层次,尤其是增强引进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具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统筹区域布局,根据各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形成分工合理的格局。进一步增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福厦沿海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优势地区的聚集效应,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发挥优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引导生产制造环节向土地、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大力促进两化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两化融合,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等量大面广、拉动作用强的应用电子产品;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金融、保险、物流、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国产关键硬件产品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进程,进一步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
百强企业呈现七大特征
综合实力和行业地位不断攀升。本届百强企业合计主营业务收入12342亿元,比上届增长10%以上,占全行业总量的24%。华为、海尔、联想三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本届百强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最低标准为19亿元,比上届提高了0.5亿元。本届百强企业实现利润633亿元,比上届增长30%以上,占全行业总量的35%,所占比重比上届提升了13个百分点;利润率达到5.1%,比全行业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日益提高。本届百强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共计21.1万人,占全部员工数的18.1%;研发经费投入合计达61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9%,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其中,9家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研发投入最高的华为达到174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0%。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日益增多。截至2009年底,百强企业专利总数超过6万件,比上届增长了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9万件,占比近50%。
战略转型和产业延伸持续推进。首先是百强企业向产业基础领域的延伸。在本届百强企业中,软件、元器件、材料等基础行业类企业已经超过一半以上。其次是向融合化、网络化、服务化的转型。多家计算机企业开始将战略重心向移动互联网转移。同时,融合性终端产品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此外,百强企业加快了向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的转型。三是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近期,中软收购长城软件,成为近年来软件行业最大的收购案之一。
产品出口和跨国经营成效显著。本届百强企业出口交货值达到3273亿元,出口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7%。其中,出口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6家,华为以838亿元居于榜首,出口比例超过50%的企业共有20家。华为、海尔、联想、中兴等多家企业出口和海外经营收入占比超过一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百强企业产品普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建立的研发、生产基地超过500个。
产业集中和区域辐射作用明显。全行业约1/4的营业收入、1/3的利润和超过1/2的税收都集中在百强企业中。同时,百强企业一半以上的营业收入又集中在前10家企业里,集中趋势日益明显。本届排名前十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达7019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量的56.9%;上缴税金427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68%;出口交货值2058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62.9%。从地域上看,本届百强企业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85%以上)。
竞合模式和市场建设推陈出新。企业合作积极推进。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百强企业在产品生产、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日益提高,品牌和诚信建设稳步推进。
经济贡献和社会责任表现突出。本届百强企业上交税金628亿元,比上届增长70%以上,占全行业总量的50%以上;员工人数116万人,占全行业总量的15%以上。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百强企业新投入市场的产品的节能幅度大多在25%以上。履行社会责任力度不断增强。在今年4月的玉树抗震救灾中,部分百强企业捐款上千万元。在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间,多家百强企业鼎力相助,从计算机平台、传媒信息化平台到通信设备,为世博会顺利举办发挥了积极作用。
产业发展面临五大形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娄勤俭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收入规模跃居全球第一。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05亿元,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达到10%左右;电子信息产品出口457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的38%;从业人员755万,约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9%;彩电、手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及多种元器件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受國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近两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负增长。在国家一系列积极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V”型反转。今年1-4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7%,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17903亿元,同比增长31.4%。
娄勤俭指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是技术创新融合加快,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二是社会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转变,要求加速发展绿色信息技术。三是国内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极大地拓展了市场空间。四是国际市场恢复缓慢,贸易保护倾向加剧。五是已有的刺激消费政策对产业拉动效应可能将逐步递减。
结构调整落实七项措施
娄勤俭强调,“十二五”以及今后更长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仍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线,产业将由以生产制造为主向生产制造与研发应用服务相结合转移,产业层次将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新业态等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为实现由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转变奠定基础。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集中力量突破高端通用芯片和核心器件,大幅度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和制造能力。以整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绿色电子材料及关键传感器件。推动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和通信设备等骨干产业的升级。
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形成骨干企业领军、中小企业配套共同发展的良好企业生态体系。继续推进“大公司”战略,提高国内企业的产出、利润、出口、投资等占全行业比重。
积极调整市场结构,实现国内外市场均衡发展。改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结构,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充分发挥大国大市场优势,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提高国内市场销售比重,降低产业的对外依存度。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培育农村市场。
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培育产业新的增长点。统筹规划,加强引导,超前部署太阳能光伏、下一代显示、物联网、智能电网、移动智能信息终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实施智能传感产业培育专项,加强下一代显示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支持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提高吸引外资水平和层次,尤其是增强引进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具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统筹区域布局,根据各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形成分工合理的格局。进一步增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福厦沿海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优势地区的聚集效应,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发挥优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引导生产制造环节向土地、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大力促进两化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两化融合,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等量大面广、拉动作用强的应用电子产品;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金融、保险、物流、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国产关键硬件产品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进程,进一步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
百强企业呈现七大特征
综合实力和行业地位不断攀升。本届百强企业合计主营业务收入12342亿元,比上届增长10%以上,占全行业总量的24%。华为、海尔、联想三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本届百强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最低标准为19亿元,比上届提高了0.5亿元。本届百强企业实现利润633亿元,比上届增长30%以上,占全行业总量的35%,所占比重比上届提升了13个百分点;利润率达到5.1%,比全行业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日益提高。本届百强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共计21.1万人,占全部员工数的18.1%;研发经费投入合计达61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9%,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其中,9家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研发投入最高的华为达到174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0%。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日益增多。截至2009年底,百强企业专利总数超过6万件,比上届增长了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9万件,占比近50%。
战略转型和产业延伸持续推进。首先是百强企业向产业基础领域的延伸。在本届百强企业中,软件、元器件、材料等基础行业类企业已经超过一半以上。其次是向融合化、网络化、服务化的转型。多家计算机企业开始将战略重心向移动互联网转移。同时,融合性终端产品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此外,百强企业加快了向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的转型。三是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近期,中软收购长城软件,成为近年来软件行业最大的收购案之一。
产品出口和跨国经营成效显著。本届百强企业出口交货值达到3273亿元,出口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7%。其中,出口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6家,华为以838亿元居于榜首,出口比例超过50%的企业共有20家。华为、海尔、联想、中兴等多家企业出口和海外经营收入占比超过一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百强企业产品普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建立的研发、生产基地超过500个。
产业集中和区域辐射作用明显。全行业约1/4的营业收入、1/3的利润和超过1/2的税收都集中在百强企业中。同时,百强企业一半以上的营业收入又集中在前10家企业里,集中趋势日益明显。本届排名前十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达7019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量的56.9%;上缴税金427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68%;出口交货值2058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62.9%。从地域上看,本届百强企业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85%以上)。
竞合模式和市场建设推陈出新。企业合作积极推进。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百强企业在产品生产、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日益提高,品牌和诚信建设稳步推进。
经济贡献和社会责任表现突出。本届百强企业上交税金628亿元,比上届增长70%以上,占全行业总量的50%以上;员工人数116万人,占全行业总量的15%以上。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百强企业新投入市场的产品的节能幅度大多在25%以上。履行社会责任力度不断增强。在今年4月的玉树抗震救灾中,部分百强企业捐款上千万元。在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间,多家百强企业鼎力相助,从计算机平台、传媒信息化平台到通信设备,为世博会顺利举办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