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仙话辨析

来源 :枣庄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中不仅包含具有神话意味的文本,还包含具有仙话意味的文本.《庄子》的境界不同于仙话的境界,讲述仙话并非《庄子》的目的.《庄子》内、外篇中的仙话属于阐释哲学观点的手段,符合庄子思想;《庄子》杂篇中的仙话则多是脱离庄子思想的,更具有仙话意义,其思想不符合庄子的主张,可能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不同的阐释.
其他文献
高职专业质量文化是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践中形成并渗透在师生内心深处的质量意识形态,其建设有利于重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观念、转换人才培养质量生成逻辑、优化专业质量治理机制.通过扎根理论研究,高职专业质量文化理想样态可以从“一核、四性、十二度”建构,即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观”为核心,从目的 性、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四个维度以及十二个方面构建.为实现理想样态,高职院校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理路是: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塑造质量发展共同愿景;推动质量价值观念共享,凝聚专业教学团队合力;将质量文化要素嵌入评价,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成了一批具有区域化非均衡发展、体现产业融合发展趋势、面向高端产业、专业设置紧密贴合区域产业布局特点的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但在建设工作中仍存在部分专业群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群内组群逻辑结构关联度低、对接高端产业需求的专业群建设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专业群设置调整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为促进“双高计划”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优化专业群专业布局,提升异质性核心竞争力;遵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逻辑向度,打造深度融合的高水平专业群;顺应高端化趋势进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
《又见桃花开》通过叙述云南红土高原女性“桃花”在经历几次失败的爱情之后毅然走出男女之间的爱情困境,带领“李秀彩”等众多在贫穷的彝寨不断挣扎着的彝族女性走出大山成功创业的励志故事.展现了云南当代女性不畏艰险,努力为自己争取女性权利,反抗男性霸权的坚韧、勇敢与担当精神.作家笔下的“桃花”虽毅然走出了男女两性的性别藩篱,但她出走后的路途却依旧道阻且艰,但这一形象却依然是当代云南红土高原女性不断与自身命运和男权社会抗争的典型代表.
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从女性角度讲述的鄂温克人民族志,以女性为中心,翻转了男性视角小说中的许多设置,构造了一个女性乌托邦.从深层次看,这部小说并未挑战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小说人物形象模糊、机械,真实感不足;从写作技术角度看,这是因为独白的叙述方式挤压了辩论的可能性,纵容了作者单一理念的实施,而作者对鄂温克生活经验的隔膜,则导致了粗线条概述、无意义重复、素材拼贴等弊端.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凝聚了德国人“强烈的职业认同意识”“融合的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观念”“严格的行会制度传统”等文化特征.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分析“双元制”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可知中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必须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致良知”“匠人之道”“技艺之美”“和而不同”等中国文化传统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在数字化经济时代,特别强调价值理性的中国文化在职业教育中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程采芹是曹文轩在小说《天瓢》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这部小说讲述了油麻地男性之间的仇恨与权势之争,唯独程采芹这位女性身上始终散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辉,表现了作家的爱与美的理想主义情怀.不过由于程采芹身上承载的理想化的情感,使她这一形象不够饱满而丰富,同时男性视角下的程采芹始终被边缘化,成为男性世界中的“他者”.但这一形象仍然传达出“爱比恨更加伟大”的价值理念.
薛忆沩的短篇小说《女秘书》中的女秘书形象带有浓重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丧失掉很多亲密关系,她在城市的生活是动荡的,沉默着抵抗自动化的人生命运,对既定宿命有着决绝的逃离.而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形象,依赖于三种叙事技术的操作:1.作者采用了不断穿插、闪回的叙事时间结构来营造一种宿命感;2.对“自由间接引语的弃用”从而营造出女秘书的疏离感;3.减少对话,以避免“降格的语言”的出现,让女秘书的审美形象显得纯净安静.正是这些叙事技术的运用影响了女性形象的塑造.
文章主要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识解理论探究“扶贫”系列平面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及认知理据.研究发现,这组对国家扶贫进行宣传的平面公益广告主要基于“扶贫是登山旅行”“扶贫是登梯旅行”“扶贫是种植果树”和“扶贫是砍断接力棒”的概念结构来建构和充实多模态隐喻的意义,突显了“扶贫正在进行之中,需要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之意.此外,源域所蕴含的客观时间相对较长,也传递了“扶贫是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的隐喻意义.
赋能乡村振兴是高职教育彰显类型教育特征、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之需,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高职智慧的逻辑必然,也是做好服务社会、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义.高职教育在赋能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性、文化诉求与文化动能的差距性、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性等矛盾,需要精准把握矛盾契合点,并结合自身优势,增强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从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构建、涵养“文明乡风”的文化浸润、实现“供需对接”的功能嵌入等层面探索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各种语言或者非语言因素共同创设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儿童绘本作为一种语言载体,经过英译汉、汉译英等多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实践过程,基于国际和国内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我国宏观政策保证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价值,彰显出跨文化语境下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绘本汉译英实践对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据此分析现阶段我国儿童绘本汉译英在相关主体认识、专业度、理论和营销策略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成为创新突破口,以提出更新翻译视角、提升主体素养、强化理论指导,以及实施品牌战略等针对性策略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