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
一
老胡是個好同志,退休前在县医院做勤杂工,准确地说是后勤部门负责门诊部清洁工作的清洁工。县医院的规模不大,门诊部是一座半新不旧的两层楼房,楼上楼下总共有三四十间房,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口腔科、放射科倒也各科齐全,化验室、中西药房一个不少。这些年门诊病人数量不断增加, 给门诊部的清洁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不过老胡带着两个小青年还是把门诊部弄得干干净净。
清洁工除了打扫卫生外,医院规定的就只是“保证职工和病人的开水供应”一项,但老胡是个“闲不住”,诊室里的椅子坏了找老胡、窗帘拉不动了找老胡、小护士一箱盐水瓶搬不动了找老胡、有病人吐了找老胡……老胡的家属在乡下,他常年以院为家,就住在门诊部底楼的一个小房间里,门诊部每天早晨开门、晚上关门、熄灯、检查门窗、防火防盗等也自动归他负责。老胡几十年如一日,“先进工作者”的奖状拿了不少。
这年老胡要退休了,县医院的同事依依不舍,为他开了个欢送会,院长、书记、门诊部的主任还和他一起聚了个餐,门诊部的主任又找了辆车送他回乡。
老胡的家离县城大约40 千米,家里有三间瓦房、一个小院子,还有几分自留地。老伴小他几岁,是个“里外一把手”的强人。老胡有一儿一女,儿子从小读书用功,大概是常去县医院看他爸的缘故,对医学有了兴趣,考进了省里的医学院,毕业就留在了省立医院做内科医生,与一护士结婚成家,生了个儿子已经上小学了。女儿中专毕业,在县里的一个药厂做会计,嫁了厂里的一个技术员,生了个女儿也已经进了小学。说来有趣,这一家人都与医药有缘。老胡父母早年亡故, 妻子那边唯岳母尚在,高寿90 岁,犹能操持家务,跟他大舅子一起生活。总而言之,老胡退休下来,生活有所保障,全无负担。
老胡的老伴觉得结婚几十年,老胡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县里挣钱养家,现在退休回家了,她理应好好照顾他的生活。好在现在经济好转,衣食不愁,一切家务、自留地的农活她全不劳老胡动手, 老胡只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即可。
二
老胡退休回家,老伴天天有鱼有肉相待,每顿饭还有小酒。个把月下来,老胡想起了他在县医院里听医生说过的话,觉得这样下去怕要得高血压。于是便对老伴说,饮食还需以清淡为主。酒呢,老胡倒无异议,因他独自一人在外,自是寂寞,于是养成了每晚独酌的习惯,往往一把花生米或是几块豆腐干便可下二两(100 毫升)白酒。老伴以前一个人在家,农村人节约惯了的,也并非天天鱼肉, 于是也就从了老胡的意见,只是除了晚上,连中午也给老胡准备了酒。
老胡读过小学,能看看报,以前门诊部阅报栏的报纸每天也是由他更换的,每天晚上看看换下来的报纸或是听听收音机便是消遣。现在退休回家没报纸看了,只剩下听收音机一项了。退休前两年女儿给他买了一部手机,但也只是用来打电话,别的用途一概不会。家里有个电视机,不过除了地方戏曲外,其他娱乐节目大多也无兴趣。左邻右舍的年轻人都到外面发展去了,留下的七老八十的,活动能力都已不大,跟老胡年纪差不多的有几个,不过老胡在县城里生活几十年,生活环境和接触的事物不同,和他们似乎也谈不到一块儿。还有件糟糕的事是,老胡几十年独自一人在医院里“闲不住”, 一些休闲活动,诸如打牌、钓鱼之类,甚至下象棋,他都不会。
老胡从“闲不住”突然变得无所事事,实在觉得不习惯。跟儿子通个电话,说了没事做也难过。儿子说这叫“退休综合征”,时间长了慢慢适应了便好。老胡没法,只好在家吃饭、睡觉、看电视, 冬天晒太阳,夏天乘风凉……
几年下来,老胡倒是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生活, 只是人胖了不少。又过了几年,老胡看上去老了不少。再过了几年,老胡电视也不怎么看了,吃饭胃口也小了,也不愿意出门走走了,因为出门碰到邻居,别人跟他打招呼,他会想不起来是谁,邻居们觉得老胡“架子大来”。渐渐地,老伴发现老胡的记性越来越差,“前脚做的事后脚忘记”。
老胡为人忠厚老实,本来平时话就不多,这两年说话就更少了,有时说的话还有点让人莫名其妙,比如一天吃晚饭时,老伴给他倒了一杯酒, 他喝了,还想再喝一杯,说是:
“把那个……叫什么……圆子,再来点。”
“要吃什么圆子?哦,汤团,明天做。”老伴说。
“不是,不是。”老胡这个“酒”字就是想不起来,想到了甜酒酿说的却是酒酿圆子。他见老伴不解,只好拿酒杯示意,要加酒喝。
这种词不达意的事情越来越多,老伴叹惜: “老糊涂了,老糊涂了。”
一天早晨,老伴做好早饭,迟迟不见老胡起来吃饭,再一看,老胡把个棉裤当棉祆,在那里努力地穿,但怎么也穿不上。老伴一看心里一沉:坏了,老胡脑子坏了!
当天晚上老伴安排好老胡上床睡了,便打电话给女儿,告诉女儿:“你爸脑子坏了。”女儿决定先过来看看。隔了一天便是周末,女儿带了外孙女,还拎了两盒她爸平时喜欢的松仁枣泥芝麻饼。
女儿到时临近中午,她妈在灶间做饭,老胡坐在小院子里晒太阳。女儿敲门,老胡开门一看却问道:“你找谁啊?”
“爸爸是我啊,秀芳啊!”又叫她女儿:“快叫外公啊!”
“外公!外公!”小女孩欢快地叫着。
“这是玲玲啊,你不是最喜欢她吗?”
老胡努力地想,但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便道:“玲玲是谁啊?”
老伴出来了,“妈!外婆!”母女齐声叫着。老胡还愣在那里想:这玲玲是谁啊?一会儿又一想: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哪个叫玲玲啊?
女儿、外孙女都不认识了,开门的时候看见路边有一块砖头倒拾了回来,还小心翼翼地拿抹布擦了擦,放到自己的床下边去了。
女儿跟她妈商量,这事一定要告诉在省里做医生的哥哥了。于是饭后便给她哥打了电话:“阿哥啊,爸爸脑子坏了,人也不认得了,你快点回来看看!” 三
过了几天,做医生的哥哥回来了,一看果然情況不妙。
第二天女儿又带着玲玲来了,本来一家人团聚是开心的事,但爸爸病成这样,大家心里好像都压着一块大石头。
吃罢午饭,医生哥哥拿出几张纸、一支笔, 说是让他爸画钟。
老胡还没反应,玲玲倒抢在前面了:“舅舅, 我来画,我来画。”
舅舅笑了笑说:“先画9:30,再画11:45。” 玲玲一会儿就完成了。
老胡只在旁边傻笑,儿子把笔交到他手上, 鼓励他画,题目是“10:45”。
老胡在县医院里做了一辈子的清洁工,有个在省医院做医生的儿子,内心是很自豪的。此刻这种细腻的感情似乎也模糊了,不过“服从领导、听指挥”的习惯成自然了,便按儿子的指挥做了。
老胡拿了笔在一张纸上努力地画圆圈,画是画成了,虽然不圆,不过画家也难画得很圆。儿子说:“只要大致像个圆就可以得1 分。” 下一步是把数字1 ~ 12 标在钟面上。玲玲是把“12”“6”“9”“3”先上、下、左、右标上,然后再补齐其他数字,老胡没有这个思路,他先把“1”“2”“3”“4”“5”并列写在圆圈里,玲玲马上提醒他:“外公写错了,外公写错了。”
老胡这才想起这些数字是要排成圆圈的,于是重写,总算是写成一圈了,但是从12 点钟方位写起的,而且前松后紧,他儿子说勉强算得1 分吧! 接下来是要画长、短两针,表示时间是10:15。老胡怎么也不理觧这两根针应该在圆心相交,玲玲提醒他也没用,老胡针没画对,10:15 当然也标不出来。老胡笑了笑,放下手中的笔到一边抽烟去了, 却忘了火柴放哪儿了,想了想,还是想不出,便道:“我的自来水哪里去了?”
他儿子以为他爸想起他的“自来水笔”,便将刚才画图的笔递给他,他不要。他妈倒猜到了,说是:“他要‘自来火’吸香烟。”便递了火柴给他, 原来这种词不达意的情况已经常常发生了。妹妹问哥哥,这画钟的试验能说明什么问题?她哥道:“这是一种判定老年痴呆症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先要画成圆形的钟面,准确标上“1 ~ 12”数字,再画出长短两根在圆心相交的针,并将针指向10:15 或12:30 之类的时间。能画出圆圈的得1 分,标出12 个数字也可得1 分, 能画出长短两根在圆心相交的针并正确指向要求的时间得2 分,若针画对了但时间指错的只能得1 分。4 分是满分,为正常,若3 分则有痴呆的可能,若只得1分或2分则表示痴呆已经很严重了。”
“那么,爸爸只有2 分,怎么办呢?”
哥哥本想说这病没有好办法治的,但终究病人是自己的爸爸,似乎不便由他嘴里说出没法治的话,便愣了一下说:“明天我带他去省里的医院,请精神科的专家看看再说吧!”
母子二人带着老胡到了省立医院,做了几项检查,又请了精神科的主任看了,确诊是阿尔茨海默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儿子当着妈妈的面请教主任如何治疗,主任明确说明只能由家属在生活上多给予照顾。
四
儿子要留爸妈在省城住下,以便照顾,但母亲看着儿子、媳妇工作忙碌,生活条件局促,决定仍然回到乡下去。还是那句话:老胡大半辈子一个人生活,如今需要照顾,是她的责任。
儿子送爸妈回乡下,跟妹妹做了交待。妹妹明白了,这个病如今还没法治,重点在预防。妹妹脑子好,突然问她哥:“这病会遗传吗?”她哥说:“不会的,这个不是遗传性疾病。不过,我们也得注意预防才好。”
“那么怎么预防呢?”
“关键是要有健康的生活行为、合理的饮食, 包括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最好不抽烟、不喝酒……”
“爸爸喝酒太多。”妹妹插话了。
“要多活动,不但要锻炼身体,尤其要多动脑子,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人交流,多看书学习。”
“是的,爸爸退休后这七八年,就是吃饭睡觉,看看电视,基本上不动脑子了。”
妹妹忽然想起她婆婆现在记性也不好了。
“会不会也是得老年痴呆症了?”妹妹问。
“老年痴呆症确实要早期发现,不过一般老人都较容易忘事,但一般较轻,不会影响生活,而且还有两点不同:老年人容易忘记近期的事,久远的重要的事倒记得,这叫做‘近事遗忘’,而老年痴呆症的人则近事、远事一起忘记。老年人忘记事情,别人提醒一下马上想起,得了老年痴呆症的人则怎么提醒也想不起来。”
哥哥接着说:“老年痴呆症不仅是忘记事情, 病人的智力下降,计算能力、判断能力、方位的识别能力也都不行了。”
“妈妈讲,一次看见爸爸拿棉裤当棉袄穿, 穿来穿去穿不进。”
“老年痴呆症的人还会有人格上的改变。”
“啥叫人格上的改变?”
“就是为人处世的行为方面的变化,比如变得蛮横无礼、不爱清洁、瞎疑心、捡拾收藏无用的东西等。”
“唉……”
妹妹不胜唏嘘,表示一定协助妈妈照顾好爸爸,让他安度余生。
一
老胡是個好同志,退休前在县医院做勤杂工,准确地说是后勤部门负责门诊部清洁工作的清洁工。县医院的规模不大,门诊部是一座半新不旧的两层楼房,楼上楼下总共有三四十间房,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口腔科、放射科倒也各科齐全,化验室、中西药房一个不少。这些年门诊病人数量不断增加, 给门诊部的清洁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不过老胡带着两个小青年还是把门诊部弄得干干净净。
清洁工除了打扫卫生外,医院规定的就只是“保证职工和病人的开水供应”一项,但老胡是个“闲不住”,诊室里的椅子坏了找老胡、窗帘拉不动了找老胡、小护士一箱盐水瓶搬不动了找老胡、有病人吐了找老胡……老胡的家属在乡下,他常年以院为家,就住在门诊部底楼的一个小房间里,门诊部每天早晨开门、晚上关门、熄灯、检查门窗、防火防盗等也自动归他负责。老胡几十年如一日,“先进工作者”的奖状拿了不少。
这年老胡要退休了,县医院的同事依依不舍,为他开了个欢送会,院长、书记、门诊部的主任还和他一起聚了个餐,门诊部的主任又找了辆车送他回乡。
老胡的家离县城大约40 千米,家里有三间瓦房、一个小院子,还有几分自留地。老伴小他几岁,是个“里外一把手”的强人。老胡有一儿一女,儿子从小读书用功,大概是常去县医院看他爸的缘故,对医学有了兴趣,考进了省里的医学院,毕业就留在了省立医院做内科医生,与一护士结婚成家,生了个儿子已经上小学了。女儿中专毕业,在县里的一个药厂做会计,嫁了厂里的一个技术员,生了个女儿也已经进了小学。说来有趣,这一家人都与医药有缘。老胡父母早年亡故, 妻子那边唯岳母尚在,高寿90 岁,犹能操持家务,跟他大舅子一起生活。总而言之,老胡退休下来,生活有所保障,全无负担。
老胡的老伴觉得结婚几十年,老胡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县里挣钱养家,现在退休回家了,她理应好好照顾他的生活。好在现在经济好转,衣食不愁,一切家务、自留地的农活她全不劳老胡动手, 老胡只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即可。
二
老胡退休回家,老伴天天有鱼有肉相待,每顿饭还有小酒。个把月下来,老胡想起了他在县医院里听医生说过的话,觉得这样下去怕要得高血压。于是便对老伴说,饮食还需以清淡为主。酒呢,老胡倒无异议,因他独自一人在外,自是寂寞,于是养成了每晚独酌的习惯,往往一把花生米或是几块豆腐干便可下二两(100 毫升)白酒。老伴以前一个人在家,农村人节约惯了的,也并非天天鱼肉, 于是也就从了老胡的意见,只是除了晚上,连中午也给老胡准备了酒。
老胡读过小学,能看看报,以前门诊部阅报栏的报纸每天也是由他更换的,每天晚上看看换下来的报纸或是听听收音机便是消遣。现在退休回家没报纸看了,只剩下听收音机一项了。退休前两年女儿给他买了一部手机,但也只是用来打电话,别的用途一概不会。家里有个电视机,不过除了地方戏曲外,其他娱乐节目大多也无兴趣。左邻右舍的年轻人都到外面发展去了,留下的七老八十的,活动能力都已不大,跟老胡年纪差不多的有几个,不过老胡在县城里生活几十年,生活环境和接触的事物不同,和他们似乎也谈不到一块儿。还有件糟糕的事是,老胡几十年独自一人在医院里“闲不住”, 一些休闲活动,诸如打牌、钓鱼之类,甚至下象棋,他都不会。
老胡从“闲不住”突然变得无所事事,实在觉得不习惯。跟儿子通个电话,说了没事做也难过。儿子说这叫“退休综合征”,时间长了慢慢适应了便好。老胡没法,只好在家吃饭、睡觉、看电视, 冬天晒太阳,夏天乘风凉……
几年下来,老胡倒是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生活, 只是人胖了不少。又过了几年,老胡看上去老了不少。再过了几年,老胡电视也不怎么看了,吃饭胃口也小了,也不愿意出门走走了,因为出门碰到邻居,别人跟他打招呼,他会想不起来是谁,邻居们觉得老胡“架子大来”。渐渐地,老伴发现老胡的记性越来越差,“前脚做的事后脚忘记”。
老胡为人忠厚老实,本来平时话就不多,这两年说话就更少了,有时说的话还有点让人莫名其妙,比如一天吃晚饭时,老伴给他倒了一杯酒, 他喝了,还想再喝一杯,说是:
“把那个……叫什么……圆子,再来点。”
“要吃什么圆子?哦,汤团,明天做。”老伴说。
“不是,不是。”老胡这个“酒”字就是想不起来,想到了甜酒酿说的却是酒酿圆子。他见老伴不解,只好拿酒杯示意,要加酒喝。
这种词不达意的事情越来越多,老伴叹惜: “老糊涂了,老糊涂了。”
一天早晨,老伴做好早饭,迟迟不见老胡起来吃饭,再一看,老胡把个棉裤当棉祆,在那里努力地穿,但怎么也穿不上。老伴一看心里一沉:坏了,老胡脑子坏了!
当天晚上老伴安排好老胡上床睡了,便打电话给女儿,告诉女儿:“你爸脑子坏了。”女儿决定先过来看看。隔了一天便是周末,女儿带了外孙女,还拎了两盒她爸平时喜欢的松仁枣泥芝麻饼。
女儿到时临近中午,她妈在灶间做饭,老胡坐在小院子里晒太阳。女儿敲门,老胡开门一看却问道:“你找谁啊?”
“爸爸是我啊,秀芳啊!”又叫她女儿:“快叫外公啊!”
“外公!外公!”小女孩欢快地叫着。
“这是玲玲啊,你不是最喜欢她吗?”
老胡努力地想,但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便道:“玲玲是谁啊?”
老伴出来了,“妈!外婆!”母女齐声叫着。老胡还愣在那里想:这玲玲是谁啊?一会儿又一想: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哪个叫玲玲啊?
女儿、外孙女都不认识了,开门的时候看见路边有一块砖头倒拾了回来,还小心翼翼地拿抹布擦了擦,放到自己的床下边去了。
女儿跟她妈商量,这事一定要告诉在省里做医生的哥哥了。于是饭后便给她哥打了电话:“阿哥啊,爸爸脑子坏了,人也不认得了,你快点回来看看!” 三
过了几天,做医生的哥哥回来了,一看果然情況不妙。
第二天女儿又带着玲玲来了,本来一家人团聚是开心的事,但爸爸病成这样,大家心里好像都压着一块大石头。
吃罢午饭,医生哥哥拿出几张纸、一支笔, 说是让他爸画钟。
老胡还没反应,玲玲倒抢在前面了:“舅舅, 我来画,我来画。”
舅舅笑了笑说:“先画9:30,再画11:45。” 玲玲一会儿就完成了。
老胡只在旁边傻笑,儿子把笔交到他手上, 鼓励他画,题目是“10:45”。
老胡在县医院里做了一辈子的清洁工,有个在省医院做医生的儿子,内心是很自豪的。此刻这种细腻的感情似乎也模糊了,不过“服从领导、听指挥”的习惯成自然了,便按儿子的指挥做了。
老胡拿了笔在一张纸上努力地画圆圈,画是画成了,虽然不圆,不过画家也难画得很圆。儿子说:“只要大致像个圆就可以得1 分。” 下一步是把数字1 ~ 12 标在钟面上。玲玲是把“12”“6”“9”“3”先上、下、左、右标上,然后再补齐其他数字,老胡没有这个思路,他先把“1”“2”“3”“4”“5”并列写在圆圈里,玲玲马上提醒他:“外公写错了,外公写错了。”
老胡这才想起这些数字是要排成圆圈的,于是重写,总算是写成一圈了,但是从12 点钟方位写起的,而且前松后紧,他儿子说勉强算得1 分吧! 接下来是要画长、短两针,表示时间是10:15。老胡怎么也不理觧这两根针应该在圆心相交,玲玲提醒他也没用,老胡针没画对,10:15 当然也标不出来。老胡笑了笑,放下手中的笔到一边抽烟去了, 却忘了火柴放哪儿了,想了想,还是想不出,便道:“我的自来水哪里去了?”
他儿子以为他爸想起他的“自来水笔”,便将刚才画图的笔递给他,他不要。他妈倒猜到了,说是:“他要‘自来火’吸香烟。”便递了火柴给他, 原来这种词不达意的情况已经常常发生了。妹妹问哥哥,这画钟的试验能说明什么问题?她哥道:“这是一种判定老年痴呆症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先要画成圆形的钟面,准确标上“1 ~ 12”数字,再画出长短两根在圆心相交的针,并将针指向10:15 或12:30 之类的时间。能画出圆圈的得1 分,标出12 个数字也可得1 分, 能画出长短两根在圆心相交的针并正确指向要求的时间得2 分,若针画对了但时间指错的只能得1 分。4 分是满分,为正常,若3 分则有痴呆的可能,若只得1分或2分则表示痴呆已经很严重了。”
“那么,爸爸只有2 分,怎么办呢?”
哥哥本想说这病没有好办法治的,但终究病人是自己的爸爸,似乎不便由他嘴里说出没法治的话,便愣了一下说:“明天我带他去省里的医院,请精神科的专家看看再说吧!”
母子二人带着老胡到了省立医院,做了几项检查,又请了精神科的主任看了,确诊是阿尔茨海默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儿子当着妈妈的面请教主任如何治疗,主任明确说明只能由家属在生活上多给予照顾。
四
儿子要留爸妈在省城住下,以便照顾,但母亲看着儿子、媳妇工作忙碌,生活条件局促,决定仍然回到乡下去。还是那句话:老胡大半辈子一个人生活,如今需要照顾,是她的责任。
儿子送爸妈回乡下,跟妹妹做了交待。妹妹明白了,这个病如今还没法治,重点在预防。妹妹脑子好,突然问她哥:“这病会遗传吗?”她哥说:“不会的,这个不是遗传性疾病。不过,我们也得注意预防才好。”
“那么怎么预防呢?”
“关键是要有健康的生活行为、合理的饮食, 包括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最好不抽烟、不喝酒……”
“爸爸喝酒太多。”妹妹插话了。
“要多活动,不但要锻炼身体,尤其要多动脑子,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人交流,多看书学习。”
“是的,爸爸退休后这七八年,就是吃饭睡觉,看看电视,基本上不动脑子了。”
妹妹忽然想起她婆婆现在记性也不好了。
“会不会也是得老年痴呆症了?”妹妹问。
“老年痴呆症确实要早期发现,不过一般老人都较容易忘事,但一般较轻,不会影响生活,而且还有两点不同:老年人容易忘记近期的事,久远的重要的事倒记得,这叫做‘近事遗忘’,而老年痴呆症的人则近事、远事一起忘记。老年人忘记事情,别人提醒一下马上想起,得了老年痴呆症的人则怎么提醒也想不起来。”
哥哥接着说:“老年痴呆症不仅是忘记事情, 病人的智力下降,计算能力、判断能力、方位的识别能力也都不行了。”
“妈妈讲,一次看见爸爸拿棉裤当棉袄穿, 穿来穿去穿不进。”
“老年痴呆症的人还会有人格上的改变。”
“啥叫人格上的改变?”
“就是为人处世的行为方面的变化,比如变得蛮横无礼、不爱清洁、瞎疑心、捡拾收藏无用的东西等。”
“唉……”
妹妹不胜唏嘘,表示一定协助妈妈照顾好爸爸,让他安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