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分与境界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常熟实验小学的薄校长告诉我,他是一个很封闭的人,“我更喜欢守在学校里,每天听听课,闲时就看书,慢慢读,慢慢想些教育问题。十几年来,我在学校每一次讲的话,都是事先写好,打印后,然后再讲。我认为校长是不能乱讲话的,校长的讲话也不能前后不一致。我这样做还有几点好处,一是遇到老问题,我可以看看以前是怎么处理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样比较省力;二是处理的很多问题都有临场性,记录下自己的处理意见,也就积累了很多教育的感悟和智慧。现在去翻翻,有时还会惊叹自己当时怎么那么厉害,现在年龄大了,反而似乎没有那时候聪明了”。说完,他指给我看,他办公桌后面书架上有两叠厚厚的文稿。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校长都忘了自己的本分。有的事情可能是被动的,比如各种行政会议,常常是非要学校“一把手”出席不可。体制需要上传下达,需要宣示自己威严,划出势力边界。特别是在城区,电话方便,交通方便,会议成了行政首长的“职务核心”,他们一方面要对学校严加管束,另一方面又忘了校长是为谁服务的。所以学校里最不安静的就是校长办公桌上的电话,校长的手机也是24小时不能关闭,大概他们的身体也都是特别紧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受虐”也很容易转化为“内在需求”,不是校长们变得爱开会,而是开会、听指示、等待“被检”也成了一种最基本的工作思维。
  更要命的是,慢慢地很多校长就忘掉了自己的本分。在我看来,作为校长,你先别急着说要“制度管人”,制度要真的都能管住人、代替人,也许学校有没有了校长,校长自身素质的好坏也就没什么区别了。我想到的本分首先是“校长应该是在校的”,校长不单是学校一些制度的制定者、执行人,校长更应该是学校文化的生命化的范本,一个校长不进课堂,不和教师交流,记不了几个学生名字,毫无自己的教育见解,这个学校一定很麻烦。一个校长如果整天忙着应酬、忙于开会,到处做报告,他自然会更信赖“制度”对人的管束,慢慢的这个“制度”就成了各种各样管人的谋术。其实一所学校,校长的生命在场不在场,不单是管理的成效问题,更核心的还是学校的工作是否是通过人的方式、生命的方式、文化方式使学校有一种人性的温润。校长的本分,自然就在这里。他通过自己的教育行动,调节、改善、提升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师生生命的发展,也只有如此,校长自身的教育生命也才能得以发展。
  说到“本分”,其实说的就是校长的文化姿态,包括他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追求。一个校长怎么能没有自我约束力呢?怎么能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呢?你的言行举止,通过在场的生命,做着意味深长的示范,这一切既是对所谓“制度”的验证,又使得“制度”本身更具有说服力和执行力。比如一所倡导建设“书香校园”的学校,校长从不读书;一所倡导建设“无烟校园”的学校,校长烟不离手;一所所谓的“文明学校”,厕所臭气熏人,如此等等,都可以说是校长没有尽到自己最基本的职分。其实说到底,校长才真应该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同时耐心地把这些“小事情”坚持做下去,做出境界的人。本分在这里就是笨功夫,就是对自己责任的认同。
  
  【作者单位: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编辑部,福建福州,350003】
  责任编辑/刘
其他文献
为什么有些观念、产品能突然流行?如何引发流行潮?《引爆点》一书精彩诠释了种种奇特现象,将彻底颠覆人们对于产品营销和创意传播的传统目光。  《引爆点》是《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他以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潮为切入点,从全新角度探索了控制科学和营销模式。他认为,思想、行为、信息及产品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正如一个病人就能引起全城流感;几位涂鸦爱好者能在地铁掀起犯罪浪潮;一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