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该看看那个邋遢样》中的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y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著名女作家缪丽尔·斯帕克,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等。斯帕克的短篇小说《你真该看看那个邋遢样》是一篇富有社会意义的优秀短篇小说,故事主人公罗娜是一个有心理洁癖的姑娘,并因此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交不到知心朋友,这种病态心理最终造成她就业、恋爱的失败,呈现了一位年轻女性步入社会时的种种不适应感。本文将透过罗娜心理洁癖的表面现象,从“是人适应社会、还是社会适应人”的角度,探讨青年不适应社会的深层次因素。
  关键词:心理洁癖 《你真该看看那个邋遢样》 缪丽尔·斯帕克
  如何适应社会是青年面临的永恒课题,英国女作家缪丽尔·斯帕克(1918-2006)敏锐地抓住青年择业这一主题,创作出短篇小说《你真该看看那个邋遢样》,讲述了英国年轻女性在初入社会择业时,出现的种种不适应状况。小说主人公罗娜中学毕业,有学历、有技能,在社会上找一份可以立足的工作本来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她偏屡屡受挫。小说以第一人称幽默地叙述了其择业的过程,感性地展现出罗娜人格上的弱点。
  在小说中,罗娜是一个有洁癖的姑娘,“你真该看看那个邋遢样”是她的口头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她不能容忍工作环境的脏乱差:门窗的破旧,角落的灰尘,支离破碎裂的文件夹,同事的不修边幅……都能成为她拒绝聘用、辞职的原因。更可笑的是,她把对卫生状况的苛刻要求进一步转移到对他人言行的过分挑剔:她听不惯别人说粗话,她不愿意谈论薪水、谈论花钱,因为那样会变得俗气。她用自己的准则要求一切,最终她的准则占了上风,她放弃工作,放弃朋友,在她决定和男友威利分手后,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现今社会青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小说中描写的青年女性就业时的心理洁癖虽然有艺术性夸张的成分,但从心理实质来看都反映了青年接触社会时的普遍心态,他们对于社会环境要求过度纯净,这种不切实际的心理造成他们对现实的失望,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将成为其融入社会的巨大障碍。本文将通过罗娜现象,探讨青年不适应社会的深层次原因。
  一 罗娜心理洁癖产生的环境因素
  人的社会心理的形成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罗娜的洁癖的来源主要是由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因素。罗娜生活在充满溺爱的家庭环境中,罗娜的父母不仅不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反而将家庭环境打造得过分优裕,把家变成无菌的真空环境。罗娜的父母神经质地要求环境的整洁和完美,为女儿打造一个绝对的无菌环境,为了让女儿生活绝对洁净,父母不计费用:父亲把公寓重新装修,把厨房弄得更现代化;母亲更让每个角落一尘不染,连医生都觉得干净得有些过分,曾惊讶地说对罗娜的母亲说:“麦里菲尔德太太,你们可以在地板上吃饭。”罗娜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心理惯性,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正常的生活,她对卫生的过度敏感,自然而然之中形成了她偏执的卫生习惯,她看不得一点灰尘,看不得一点零乱和无序。因此,当罗娜第一次去一家律师事务所面试时,那里的窗户、楼梯很不干净,这一切都把她吓坏了,好在还有几处地方入她的法眼,她认为:虽然黑格先生的办公室的家具陈旧,但擦得亮亮的,地毯还说得过去……于是她总算勉强上班了。可是性情偏执的她还是没呆下去,因为她要工作的办公室一是人多,二是到处都灰蒙蒙的,根本达不到她心里的洁净度。她跑回家时向父母诉苦,可是她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母亲听到女儿说在工作的地方只能用破旧的茶杯而感到难过,觉得女儿受了天大的委屈;罗娜说黑格特先生的大办公室的桌子摇摇晃晃时,父亲表现得十分愤怒,他认为女儿那里的工作环境太差了,根本不适合女儿,所以女儿只能离开这种差劲的地方。而等到罗娜谈到洗手间的情况,家人就决定她不要回去上班了。从故事后来的发展看,罗娜解决问题的方式始终是选择环境来适应她,而不是她适应环境,这其中,家庭环境、教育方式是罗娜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学校因素是造成罗娜心理适应能力差又一重要因素,从技能教育上讲,罗娜的教育还算是成功的,她中学毕业,还持有打字技能证书。但在心理教育上,罗娜的教育是失败的,学校是罗娜唯一可以接触到的外部社会的地方,但在当时的英国学校,主要重视的还是技能性教育,尤其女性所从事的职业教育,都是些简单的文员教程,例如文秘打字之类的训练,女性除了得到技能训练之外,心理教育被完全忽视,不完善的教育体系使罗娜一类的年轻女性在学校也无法得到步入社会前的心理辅导。罗娜的洁癖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从心理学上说,它体现的是青年人对社会环境的完美要求,青年人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往往把生活理想化,罗娜对工作环境要求完美无缺,任何瑕疵都被她认为破坏了完美主义的理想。因此在接触现实后,哪怕是一点瑕疵都会击碎其幻想,出现类似过敏的强烈反应。罗娜生活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的环境中,过着与世俗社会隔绝的生活,所以是社会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她的畸形心理。
  二 罗娜的心理洁癖造成的不良后果
  因为罗娜的偏执心理的存在,所以当她遇到人生重大问题选择时,分不清主要、次要的关系,比如在求学过程中,她对学校的选择体现出她的浅陋和无知,她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毫不关心,只一味地对环境进行评价,当她没有考上环境老旧但历史悠久的语法学校时,她不但不遗憾反而高兴,因为语法学校“走廊上满是灰尘,油漆斑剥的窗台上也蒙着一层灰”,至于语法学校厚重的文化氛围她毫无兴趣。新建的现代中学对罗娜的吸引也只是因为其卫生条件好,学校光线明亮,通风良好,她没有提及学校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从罗娜对学校的评述中,听不到她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只能听到对环境的卫生评估。
  罗娜不善解人意,也不体谅他人。在家里,罗娜从来不体谅父母的苦心,母亲把家里搞得一尘不染,显现出母亲的辛苦,但却从未提及过罗娜也曾经参与过做家务劳动,她只是一味地接受和享用,而且心安理得;父亲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完美的家庭环境后面是不小的经济支出,但罗娜认定装修、购买现代先进的现代化器具是理所当然的,听不到她提及节约开支替父母分忧,她感觉不到父母有多么的辛苦。罗娜缺少包容心,无法与人融洽相处,从罗娜的嘴里听不到一句对他人的赞美之声,她所叙述的事情都是充满了不屑和讽刺。例如:热心肠的医生达比先生一家人,可以说是故事中与罗娜交往时间最长,最深入的一家人,但罗娜依然不能接受达比太太的衣着、发型,达比先生桌上的烟灰缸满出来,达比的孩子们放学后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她看不到这家人简朴度日的苦衷,看不到他们身上也有优点,达比一家人虽有不足之处,但这一家人热心肠,恰恰是这样被姑娘看不起的一家人对她的人生大事颇为关心,达比夫妇热心地帮姑娘做媒,带她到乡下做客,使姑娘有机会接触更广的社会层面。可是罗娜对达比先生的这些优点熟视无睹,她认为达比为人粗俗(对孩子粗嗓门喊话),女主人不够高雅(衣着发型都有问题),这些缺点被罗娜越放越大,于是她也不与这家人来往了。   罗娜社会融合力低下,更不能与人共享和合作。例如,罗娜看到要在和两位高级速记打字员共用一个办公室时,她觉得很不舒服,在家里她当然是有单人房间,她不满于和衣着不整的职员格雷萨姆先生共处一室,她从没有考虑要和他们交朋友。罗娜对别人永远是充满挑剔的眼光,所有曾经和她短暂相处的同事,都被她说的一无是处,即使是老板也不能逃脱她的指责。罗娜不懂得与人相处时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不懂得如何在人群中立足。她永远想让对方符合自己的审美和生活情趣。所以当罗娜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她只能不屑于应聘,主动地放弃工作。
  罗娜对婚姻要求也过于完美,她先后交了两任男友,第一任是一位助理药剂师,他是一个孤儿,罗娜虽然嘴上说对他没有多少钱不在意,但对他的居住条件却大大不满,因为他的住所只有周末才供应热水,一周只能洗一次澡,罗娜没有打算靠自已的双手共同承担生活的困难,当一点小小的额外要求达不到,那么尽管这个人干干净净,长相很帅也不能让罗娜满意;第二任男友威利是一个青年画家,画家威利有钱、有才华,但他不修边幅,尤其住所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没有秩序和整洁的概念,但是实际上,威利是一个善良的年轻人,罗娜看不到对方的可爱和优点,最终还是决定与威利分手。
  三 人适应社会亦要改造社会
  在小说中,作家也表现了对罗娜的同情,因为罗娜所处的社会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罗娜并不是一无是处,她是一个有教养的知识女性,她对社会的一些反应也有她的合理性,作家透过罗娜之口批评讽刺了社会上存在的庸俗的市侩气和慵懒的气氛,缺乏人性关怀的社会环境,更揭露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平。社会上充满慵懒和不思进取的不良气氛,在工作场所,人们不修边幅,老板不关心员工的生活环境,职员更不思上进,他们只知道混日子拿薪水,而心高气傲的罗娜当然不能与此这些人为伍。小说的社会环境充满不公平,小说提到利里家的人“就是因为太不象样了而被地方政府赶出了我们这个街区”。正是这种充满歧视穷人的环境,使罗娜也深受影响,因此她不认为对穷人不尊重有什么不对。达比先生曾带着罗娜到乡下的母亲家去做客,罗娜看到老奶奶居住的房屋破旧不堪,就埋怨达比没有照顾好老人,而且积极地提出建议要向政府申请,并要催得紧。但政府对穷人的救助是很不得力的,甚至流于形式,所以“政府的人虽然抱怨房子旧了,得拆掉,可还没一点儿行动”。这让老人十分绝望,达比老太太一句“我会在坟墓里分到新房子的”的话,又让罗娜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罗娜对环境的不满,也是很多弱势群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这种不满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罗娜只看到社会不公平,没有想过要通过努力改变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人,社会的不公与不洁,恰恰需要青年人的参加与努力,而克服困难取得的经验是人生的巨大财富。
  综上所述,缪丽尔·斯帕克的小说《你真该看看那个邋遢样》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小说中反映的青年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依然存在,青年在求职过程中要做好心理调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而不是消极地等待、被动地期待社会环境的改变,同时是人适应环境还是环境适应人,这是本文所要揭示的深刻主题,无疑人要适应社会,但这种适应不是被动的适应,而积极地适应,人要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社会也要关注青年的心身成长,为青年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发展的土壤,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方面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美]J·L·弗里德曼:《社会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 [英]夏洛蒂·勃朗特,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3] 文斌:《经典短篇小说欣赏》,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冷晓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顾华,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个人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其心灵美,需要个人的努力和较长时期的培养才能够达到。而外表美一种是不需要化妆就天生丽质、楚楚动人散发出一种自然美,一种是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