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h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相比,《永乐大典》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
  《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第一次编纂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由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人负责,召集了147人,于次年完成了编纂工作,名《文献大成》。当时的明成祖朱棣阅读后非常不满,命令重新编纂。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再命解缙、姚广孝、郑赐等人重纂,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众多(集齐了全国所有的书目),参与的朝臣文土、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永乐五年(1407)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统计了。
  参与编修《永乐大典》的人员居住在离皇家藏书处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由光禄寺供应伙食,还发给膏火费,官员参与编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优厚。当时有人就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永乐大典》编纂的盛况。《永乐大典》与现代百科
  全书的区别
  当代专家学者要编纂一部百科全书,往往要先确定条目,再根据大量的资料逐条撰写。像《大英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都是这样。现代百科全书是按知识门类确定成若干卷、若干条目,然后邀请权威学者撰述自己的观点或推荐研究成果,介绍正确的知识、学术观点和著作。《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也要根据文献来确定条目,不过他们并不撰写什么文字,而是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一段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还要点明采自什么文章、书籍,是何人撰写的,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这种做法,有点类似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也就是说,《永乐大典》当时将所有的图书资料全面地加以搜集,将相关内容一句、一段或整篇、整部书地摘引抄录下来,甚至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说法全部汇编,供人参考,不分辨是否正确。
  按照现在掌握的情况,唐以前的典籍姑且不论,在雕版印刷大量使用的宋代,出版的书籍应有万种以上,元代也有3000多种,在《永乐大典》纂修时还能收集到七八千种,而今日所知在世界范围的宋元善本也仅仅保存了3000余部。也就是说通过《永乐大典》,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后来已经失传的先秦至明初的秘籍史料,对于学人辑佚和校勘古籍可发挥重要作用。而百科全书则具有当时学者撰述、面向大众的教科书的特性,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更新,还会不断修订再版。从编辑目的功用来看,《永乐大典》等古代类书,主要目的在于保存整理历史文献,方便查询,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百科全书则是近代教育的产物,发挥着对全民的教育作用。
  《永乐大典》的历史价值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
  在这方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做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先后参加者共39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总计385种,4946卷。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及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论》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以保存下来。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2在流传。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永乐大典》是一部用手抄写的大典
  由于规模太大,《永乐大典》编定以后从来没有刊刻过,所以它也是世界上部头最大的手抄本。《永乐大典》的3.7亿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清抄的书手中有许多是各地有名的书法家。由于现存的《永乐大典》是嘉靖年间重录的,永乐年间原本的书法不得而知。嘉靖年间负责重录工作的徐阶见到永乐本后,曾经赞叹说,旧本缮写得太好了,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书手了。从嘉靖重录本看,《永乐大典》的书法较为瘦长,类似欧书,看起来流畅挺拨,相比较,馆阁体则显得更圆润一些。
  从《永乐大典》的残本上,还可以看到其中的插图,这些图画全部采用白描手法,描绘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态逼真,十分精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精品。
  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之谜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作“永乐正本”;150年过后,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突然失火,幸好《永乐大典》未受损失,但把嘉靖皇帝吓得够呛。为此,他决定“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火后五年秋,重录工作开始。此后《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永乐正本(或称永乐本),嘉靖副本(或称嘉靖抄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
  十分蹊跷的是,在重录副本工作完成之后,正本不知从何时起不知去向了。史学家对正本的失佚产生了各种猜测,它最后的下落至今仍是历史之谜。一般认为这部正本可能毁于明清政权变动之际,有的说得更具体,认为是毁于李白成撤出北京,下令烧毁皇宫之时。
  然而,在世界各地现存的所有《永乐大典》遗本,包括一些残页在内,都是当年重抄的副本,特征十分明显:纸张是嘉靖年间特有的白棉纸,书后还有抄书生、重录总教官的名字。体量如此巨大的煌煌一部《永乐大典》正本,即便遭到了什么劫难不幸,怎么会连一张纸也没有留存下来呢?
  中华书局的张枕石先生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栾贵明先生提出了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已作为嘉靖皇帝的随葬品葬入永陵地宫。他们认为,嘉靖当年急着要重录一部副本,就是为他将来寿终正寝时以正本作为随葬品做好准备。
  栾贵明仔细研究了《明实录》后发现,《永乐大典》重录完成与嘉靖帝的丧葬大体是同时。嘉靖帝于1566年12月驾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说,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3个月时间。如果现代人要运完全部的《永乐大典》,要运满4卡车才行。而在明代,并没有现在的发达交通工具,他们只能靠马车拉。为何嘉靖帝死后3个月才入葬永陵?大胆的推断便是:在这段时间里,隆庆帝忙着把《永乐大典》正本放进永陵,以了却嘉靖帝的心愿,一直到嘉靖帝入土为安后,隆庆帝才有时间处理《永乐大典》的副本。隆庆帝在嘉靖帝入葬一个多月后,才赐赏《永乐大典》副本的重錄人员,而重录究竟完成于何时,史无记载。这说明重录也许根本就没有全部完成,而诡称完成,从而造成副本的先天缺少。若果真如此,那真是我中华民族之大幸,因为总有一天,这些文化瑰宝会重现于世,而《永乐大典》正本的面世,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将会起到划时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蒲晖
其他文献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的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面积 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的藉田为什么非要定为“一亩三分”?据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其象征之义。在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视为阳数,“一”和“三”为阳数中最小的两个。因为皇帝是天子,既要“亲耕”,又不能太劳累,所以定
尽管五花八门的训练技巧和技术手段不断扩大体育运动的极限,自人类开始记录力量、速度和其他体能特征以来,这些特征一直在稳步提升,但体育纪录被打破的速度越来越慢。这令研究人员不禁推测,或许我们正在接近人类的生理极限——体育成就撞上了生物学上难以逾越的高墙。常识告诉我们,体育成就当然有极限,除非对物理定律进行颠覆性修改,否则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光速奔跑。但在全球首屈一指的运动生理学专家看来,人类尚未接近自己的
1987年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全体会议上,我国的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泰山、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6处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已有53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3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中排名第二。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
美国和乌干达研究人员在乌干达蝙蝠身上找到了与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类似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为此类病毒源自蝙蝠的观点提供进一步支持。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与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冠状病毒一致度达87%,与南非发现的另一种源自蝙蝠的冠状病毒NeoCoV一致度达91%。但它用于入侵细胞的刺突基因与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刺突基因一致度只有46%。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无法感染猴子细胞或人的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特殊的嗅觉受体在鱼类求偶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动物嗅觉神经进化机制以及开发更加高效的水产养殖技术。辨别食物、躲避危险、求偶行为,是从无脊椎动物到哺乳类动物等多种动物共有的3种基本嗅觉行为。雌性释放在水中的信息素能够诱发雄性的求偶行为,但水生动物的嗅觉系统是如何捕捉到溶解在水中的信息素呢?研究人员在研究斑马鱼调节求偶行为的神经系统机制时发现,斑马鱼鼻腔内有一种
日本研究人员对17万日本人进行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对32万欧美人进行跨民族分析,发现了人类基因组上193个与体重调节相关的基因变异,其中112个是新发现的。此前,以34万欧美人为对象的GWAS研究,发现了100个左右体重相关遗传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与脑功能相关,而生物学研究發现,免疫细胞和脂肪细胞也与肥胖有一定关联。过去实施的GWAS分析没有明确细胞类型与肥胖的关联。新的研究通过对组
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百科知识》就是金山银山,《百科知识》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正是《百科知识》这所学校,把我从一个普通的初中生变成一名农艺师。  今年《百科知识》迎来40岁生日,《百科知识》陪伴我已有39年。我上初中时,正好遇上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由于家庭贫穷,初中二年级没有念完就退学务农。“文革”结束,迎来科学的春天,迎来读书人的春天
鸡为什么喝水时要抬头呢?其实金丝雀、麻雀等小鸟也是这样的。它们喝水时,先把水含在口里,然后扬起头看天,是为了让水自然地流入食道。因为它们口腔肌肉不发达,直接把水吞咽下去非常困难,所以只好抬头让水自然流入食道。另外,凡是把头扬起来喝水的鸟或家禽,一般它们的食道要比身躯长一些。它們不发达的口腔肌肉,无法直接把水送进这长长的食道。  (林泉 提供)
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生长着各种奇形怪状的有趣植物,徜徉其间,忍不住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不,你会惊讶地发现,在一些高大乔木的树干上,竟然生长着一丛丛绿盈盈的“鹿角”。这些栩栩如生的“鹿角”有的向上挺立,有的向下披垂,模样生动极了。遭遇此景,很多人都会好奇地发问:鹿角怎么长到树上去啦?其实,这并非什么鹿角,而是一种赫赫有名的野生观赏植物——鹿角蕨的叶片。这些翠绿色的叶片顶端分裂成了两瓣,每
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种花卉,但第一朵花是什么样子呢?英、法、奥等国的演化生物学家近日利用计算机模拟出世界上第一朵花的模样,看来就像白莲花和白百合的结合体。科学家推算,这朵被子植物祖先存在于1.4亿年前,较已知最古老被子植物辽宁古果还早1000万年。科学家收集大量论文,制作被子植物数据库,通过基因对比,得出庞大的“被子植物家庭树”,再进行数百万次模拟,最终得出始祖花的样子。3D图形显示,始祖花外表与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