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在公路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基于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在省道210公路试验路的铺筑,介绍了ATB-25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过程等几个方面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沥青稳定碎石;ATB;基层;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U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43-01
  
  
  沥青碎石基层,具有很强的柔性和变形能力。作为应力消散层,可以有效地减少路面结构中的应力集中现象,延缓路面反射裂缝的发生;可以与沥青混凝土面层粘结牢固,并且由于其模量接近,路面结构受力更均匀。为进一步探讨柔性基层的路用性能,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为很多高等级路面结构选择新的空间,河南省东方路韵有限公司在建设省道210段开展了柔性基层的试验研究。
  一、配合比设计
  (一)原材料的选择
  所用集料为河南南阳镇平石料场石灰岩,沥青为韩国双龙70号道路石油沥青。依据设计要求分别进行了集料和沥青的技术指标试验,所选集料与沥青均满足规范要求。
  (二)级配选择
  依据规范(JTG F40-2004)的要求,在选择集料结构时,根据集料的筛分结果首先初选出粗、中、细三个级配,根据初始油石比分别制作大马歇尔试件,得出试件的体积指标,根据体积指标初选一组满足或接近2-2为三种矿料的合成级配。
  (三)油石比的确定
  按选择的矿料设计级配,采用五种油石比分别进行大马歇尔击实及稳定度试验,结果见表2-3。
  由于密度没有出现峰值,所以直接以目标空隙率所对应的油石比作为OAC1,取目标空隙率为5.0%时对应的油石比3.76%为OAC1。由各项指标与油石比的关系可得符合各指标要求的油石比范围为3.37%~4.30%,其中值为3.84%,即为OAC2,OAC1与OAC2的平均值为3.80%,最终取设计油石比为3.80%。
  二、试验路铺筑
  (一)拌和
  沥青稳定碎石中粗集料的含量多,要严格掌握沥青和集料的加热温度以及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做好保温措施。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应比普通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高5~10℃左右。同时要注意目测检查混合料的均匀性,及时分析异常现象。
  (二)运输
  沥青稳定碎石的运输,应特别注意运输过程中造成的集料离析,装料过程应严格按照“前、后、中”的方式进行,分为几堆装料,以减少粗集料的分离现象。
  运输车的运量应较拌和能力和摊铺速度有所富余,摊铺机前方应至少有三辆运料车等候卸料,不得出现停机等料现象。
  (三)摊铺与碾压
  摊铺机的摊铺速度根据拌和机的产量、施工机械配套情况及摊铺厚度、摊铺宽度,按2~4m/min进行调整选择,做到缓慢、均匀、不间断地摊铺。调整好螺旋布料器两端的自动料位器,并使料门开度、链板送料器的速度和螺旋布料器的转速相匹配。螺旋布料器的料置以略高于螺旋布料器2/3为度,使熨平板的档板前混合料的高度在全宽范围内保持一致,避免摊铺层出现离析现象。
  三、现场试验
  由于工地试验条件限制,考虑到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26.5mm,现场施工控制采用了小马歇尔方法进行试件成型,得出室内标准密度为2.531g/cm3。与大马歇尔成型方法相比,试件密度略低,但两种方法的压实效果基本一致。
  试验路铺筑完毕后,对试验路进行了观察,铺面没有出现石料被振碎的现象。进行了压实度的检测。
  四、结束语
  沥青稳定碎石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相比,两者在级配组成、油石比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沥青稳定碎石的最大铺筑厚度一般要大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使得两者在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者单位:李媛媛 河南省商丘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贺保亮 河南省东方路韵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摘 要:市场经济为我国带来的是社会的整体繁荣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教育事业中教育理论的百花齐放,教育法规的逐步完善与健全,教育决策的日渐科学,教育设施的逐步现代化等都昭示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极大优越性。但仍存在着不足,本文着重讨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伦理的困惑与挑战。  关键词:市场经济;教育伦理;挑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
针对汶川地震中楼梯的严重破坏,探讨了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混凝土板式楼梯的动力时程分析,通过瞬态分析对梯段板施加冲击荷载,对比分析了在同样大小的静载和冲击荷载作用下
采用聚碳酸亚丙酯二元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二羟甲基丙酸(DMPA)、自制氨基有机硅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氨基有机硅改性的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织物整理剂.研究表明,合成最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有效提升交通事故分析深度和综合应用能力,引入可视化分析势在必行,帮助事故分析人员利用形象思维开展高效的分析、推理和决策。本文针对公路交通事故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