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中国社会风险的刑事政策选择——走出刑法应对风险的误区

来源 :法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不仅具有风险社会所具有的一般风险,而且还有贫富悬殊、社会分化严重、国家机关信用下降等独特的重大风险。就如何应对风险,理论上不仅存在全面冒进、固步自封、折衷模糊等几种错误倾向,而且还有强调一般风险,忽视中国特有风险;突出科技发展导致的风险,漠视制度缺陷或真空引发的风险的倾向。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法权总量最大化的目标、世界刑事政策的发展趋势表明,宽严相济的两极化刑事政策才是应对中国社会风险的恰当选择。
其他文献
2007年8月10日,东阳检察院起诉吴英合同诈骗、非法吸收存款,由东阳市人民法院受理,后移送金华市中院审查。在此期间,金华警方曾两次将该案退回东阳侦查,理由是所出具证据不足以认定罪名。  一年后,也就是2008年9月18日,东阳市检察院又将该案以吴英合同诈骗、非法吸收存款名义报送金华检察院审查起诉。但公诉机关从东阳市检察院改为金华市检察院后,起诉罪名升格为“集资诈骗”。  从吴英被捕至今已过去了五
摘要:量刑时应当考虑人格因素, 是刑法学界的共识。从相对报应的刑罚观以及我国现行刑法的有关规定来看, 定罪时应当考虑人格因素。定罪不仅要考虑行为, 而且要考虑行为人的具体情况, 这是实现刑法个别正义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人格;定罪;人身危险性  1999 年11月16日的《检察日报》曾报道: 河南卢氏县杜关镇农民崔某因无钱为父亲买药, 于1999 年3月某日偷了一教师抽屉中的900元钱, 尽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