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控角膜溃疡近穿孔复式遮盖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ey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角膜溃疡近穿孔羊膜移植与结膜辨修复(复式遮盖)的可行性,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分析角膜溃疡近穿孔患者33例38只眼,经控制感染后手术清创溃疡面,采用抗体阴性无菌处理后的新鲜羊膜,对深达角膜基质层溃疡底层放置二至三层羊膜,以大于溃疡面2毫米羊膜植片将其上皮层向上移植固定于巩膜表面上,并将邻近角膜溃疡处移转的球结膜瓣加压遮盖于羊膜上且固定.单层羊膜移植组(单式遮盖)是将角膜溃疡单层遮盖作为对照组.结果 复式遮盖组的38只眼中角膜溃疡近穿孔者手术一次成功,术后有2只眼(0.53%)结膜瓣回缩暴露下方的移植羊膜,而羊膜无滑脱,再次行球结膜覆盖.有2只眼羊膜自行溶解,无一例穿孔,溃疡均治愈,视力提高0.2以上有15只眼(39.47%).单式移植组26只眼中羊膜脱落14只眼(53.84%),视力提高0.2以上7只眼(26.92%).结论 羊膜移植能促进角膜溃疡快速修复,减少瘢痕形成,为角膜溃疡缺损区提供理想的基底膜.在其上加固球结膜辨(复式遮盖)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使药物向溃疡处缓慢渗透,达到控制炎症预防角膜穿孔以保存眼球甚至提高视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半胱氨酰白三烯水平的影响,研究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发展为哮喘的有效于预途径.方法 将37例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分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干预组:顺尔宁,4 mg qd,疗程12周,糖皮质激素吸入干预组:出院后给予糖皮质激素吸入,200 μg qd/bid,疗程12周.两组患儿入院后24 h内及疗程结束用酶联免疫法检测Cy
目前防止肝硬化最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联合抗纤维化"治疗.我科应用阿德福韦脂片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后早期肝硬化患者,其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45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稳心颗粒(每日5 g,3次,温水冲服)治疗,对照组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C、辅酶Q10等营养心肌的药物,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善、心肌酶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目的 通过对系列已知浓度标准品的检测来间接进行血样抗-HBs的定量,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准确程度,从而选出适合本实验室的抗-HBs定量方法.方法 用RIA法检测抗-HBs系列已知浓度标准品,将测定结果与对应的浓度分别用log-log模型和指数曲线模型拟合得到标准曲线方程,比较两种曲线拟合的效果.再将对标定浓度质控品的测定值分别代入上述两种模型的曲线方程计算出质控品的浓度,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定量结果的准
目的 探讨HPV16、18、31、33亚型感染在≥30岁妇女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同时行宫颈TCT及HPV-DNA分型检测的≥30岁妇女,对其中HPV16、18、31、33亚型检测阳性的妇女进一步行阴道镜及宫颈活检病理检查,分析HPV16、18、31、33亚型感染与宫颈浸润癌及CINⅡ、Ⅲ的相关性.结果 275例HPV16、18、31、33亚型检测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α干扰素和α干扰素治疗慢乙肝患者期间应用利可君是否可降低外周血细胞下降的不良反应,提高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10年2月住院的395例经干扰素治疗的e抗原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分组:A组: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加用利可君的患者,B组:干扰素治疗中未用利可君的患者.结果 (1)中性粒细胞数下降<1×109/L的全组患者有35.9%,其中A组29.6%,B组42.8%,P
目的 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筛选甲型肝炎(甲肝)病毒抗原模拟表位,为病毒抗原决定簇定位探索可行方法.方法 用纯化的抗甲肝病毒单克隆抗体,对噬菌体展示12肽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随机挑取10个克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噬菌体克隆进行抗原性鉴定、竞争抑制鉴定及DNA序列测定分析,推导出展示肽氨基酸序列并与甲肝病毒(HAV)代表株结构蛋白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 10个噬菌体克隆EL
皮质类同醇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绝对期青光眼、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永存玻璃体动脉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玻璃体积血、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胆同醇沉着症、先天性视网膜皱襞、视网膜痣样色素沉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综合征,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
期刊
通过将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黄斑区OCT形态学检查及视觉电生理视功能检查相结合,探讨渗出型AMD的形态学改变与视功能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初次诊断为年龄相关性渗出型AMD的患者渗出组20例(30只眼)以及同年龄段正常对照组15名(30只眼),根据眼底及荧光造影检查将渗出组仅发生玻璃膜疣和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
患者 女,53岁。于2009年3月27日以右眼球突出17年、加重伴疼痛1周余为主诉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