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分期与音乐断代史研究——《近现代武汉的音乐生活》撰写的前提思考

来源 :中国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j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音乐史著作(尤其是断代史)的撰写,首先就是要界定著作历史叙事的时间方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包括地域音乐史)更是需要我们认识“近代”“现代”与“当代”的时间断代划分.除此以外,地域音乐史研究更依赖对地域音乐史料的发掘、整理与利用,也离不开对这些史料的理性认识.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伊始,随着大量东南亚、南亚印度人移民欧美、澳、新等地,多种亚洲表演艺术逐渐出现在西方国家的大城市中.文章介绍了不同的散居群体社区内的音乐活动,并分析印度古典音乐和印尼甘美兰是如何超越散居社区的界限,引起西方主流社会的长期兴趣,成为西方音乐文化的永久组成部分.
城市化进程与我国传统音乐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随着进程的不断加速,科尔沁长调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被逐渐打破.在城市多元环境下,科尔沁长调民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寻找契合点融入现代社会的问题.本文以多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重点关注科尔沁长调民歌内部分支系统的多样性特点,围绕其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存续问题,对它的当代传承及文化重构进行分析和总结.
文章对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民歌和俄罗斯图瓦民歌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五首图瓦民歌曲调与科尔沁民歌相似,属于同宗民歌范畴;并从社会历史、经济形态、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出科尔沁民歌和图瓦民歌之间的内在联系.
刀郎木卡姆旋律性伴奏乐器有卡龙琴、刀郎艾捷克与刀郎热瓦普,乐器在表演进程中围绕歌唱音调以一定模式进行不完全跟腔伴奏,从而产生了特有的多声形态.以“套”为单位的刀郎木卡姆在表演进程中随着节拍与速度发展,伴奏音调由丰富多变逐步转向简单固化,织体形态历经自由复调、支声复调、综合过渡、音型化主调四个阶段.和音类型在“即兴模式”与“稳态结构”二者间不断转换,伴随着“即兴模式”由强至弱,“稳态结构”逐渐凸显.量化显示,刀郎木卡姆的多声形态具有规律,但“混杂”依然是其音响的典型特征.文章从群体内隐的文化观念、客观局限的
四、西周“周乐”的历史与其文化特质由上可知,“三礼”所载西周“周乐”其实就是“六乐”以及“诗乐”中的《雅》《周颂》及二《南》.这一发现表明:《雅》《周颂》和二《南》即西周“周乐”的主体.这意味着西周“周乐”是有文化根基的,而此根基即是姬周人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本节拟对其文化特质略加概论.如果说文化图式与其历史有着正相关①,那么,姬周历史脉络的梳理当可使西周“周乐”的文化特质更为彰显.笔者以为,西周历史中两大基本史事——“姬周王朝”和“礼乐制度”尤应得到关注,此乃西周“周乐”文化特质形成的两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