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曲解“改革红利”的内涵

来源 :中国西部·经济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倘若总结2013年的中国经济学界的时尚,“改革红利”无疑是不容错过的主题词。
  “红利”二字,意译自英文的Bonus或者Extra dividend,直译成中文的意思只能叫“额外津贴”或“额外股息”。而装进经济领域的口袋中大致就是:在预期固定收益之外的意外惊喜。
  有了这个基础,李克强总理在十八大闭幕后随即召开的改革座谈会上提出的“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就变得容易理解了。改革制定了预期的目标,达成的目标就叫“改革成果”。而只有取得了超出预期成果的部分,才算“改革红利”。
  很好的例子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深圳。
  仅仅三十余年的时间,深圳取得的丰硕而闪亮的经济成果是惊人甚至是惊世的。但从宏观经济领域考量,都只能称之为辉煌的“改革成果”,因为我们能够对其预期。
  但深圳之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意义远非如此,而在于其示范和典型的力量,更在于其经济体制那前无古人的改变。
  随着深圳的成功,全国随即建立了14个沿海经济特区,覆盖了整个东部沿海,甚至奠定了整个计划经济变革为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成功经验。这种制度化的、体制化的成果,远远超出了改革启动时的预期。而将这种创新的丰硕成果归入“改革红利”,当之无愧。
  而今天的部分经济学家却混淆或者糊涂地抹去了“改革成果”和“改革紅利”之间的界限。他们完全忽视了人口的增减并非仅仅为产生经济效益的单一前提,而只是一味地享用Demographicwindow(人口机会窗口期)概念,将劳动者应该得到的工资收入、享受的社会福利都简单的归入了“红利”范畴,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生活之美、社会之美、制度之美,依赖的是十三亿双勤劳的双手,依赖的是脚踏实地的决策团队,依赖的是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利益的实际行动。把这些一点一滴用汗水和艰辛创造的巨大成绩,一古脑儿地划入“红利”,或许并非严肃的学术态度。
  从逻辑上讲,“改革红利”本身的不可预期性已经决定了我们不必刻意地去将其一段段细分,一个个追寻。试想如果这些“红利”都是可预测的,是计划内的,那么为什么不将这些一段段与一个个列入政府的目标之中?
  笔者认为,研究可预期的改革成果,无疑比研究不可预期的单一红利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谈论百姓努力创造的改革成果,无疑比谈论人们未必真正明白的“改革红利”,更符合“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的根本原则。
  改革红利,人见人爱。但是,用汗水去编织每天瞧得见的锦绣,是不是更显得温暖而踏实?
其他文献
那一年我在新都桥呷巴村摄影,住在朋友望修家。某一天,望修把我叫住,神色郑重地对我说:“你一定要去莲花湖看看,那里湖水宽阔,而且还有温泉……”望修的眼神中有骄傲、有喜悦、有自得、有期待,一下子就撩拔起我兴奋的神经,我爽快地答应他:“好!明天就去。”  妙哉! 天浴  清晨,我坐上望修开的车,从呷巴出发,前往莲花湖。大约走了75公里,在白马桥路口右转,路面由柏油转为石渣,车也开始颠簸。路况虽然不好,但
以“‘一带一路’——区域互联互通,城市合作共赢”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东盟市长论坛将于9月19—20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届时,将有53名中外嘉宾以市长身份参会,共谋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下的经贸合作、城市间互联互通合作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城市伙伴关系建设。  据介绍,本次论坛将以市长为主体,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市长协会这个纽带,以实现互利共赢的中国—东盟城市交流与合作发展为目的,并拟签署和发布《中
关注背景:事物的成长周期律告诉我们:一个新生事物从诞生到发展,最后走向成熟,需要至少5-10年的成长时间,作为"慢"艺术的教育更是如此。然而,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