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只是一种手段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忍”,有人说它是美德,不“忍”就不是传统的中国人。但我想说:“忍”只是一种手段,永远不是目的。
  古往今来,有无数关于“忍”的例子。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韩信的胯下之辱和司马迁的宫刑之辱。先说韩信,他的成功靠的可是自己的远大志向以及军事才能,绝非只是忍了胯下之辱。而司马迁之所以忍受宫刑之辱,是为了达成他的毕生心愿——写完《史记》。在这种情况下,摆在他俩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忍”,然后继续,尚有希望;不“忍”,则停止,直接出局。他们只是选择了第一条路,仅此而已。但有些人弄错了因果关系,认为他们的成功依赖于“忍”,而忽略了前提条件:自身的优秀。可见,“忍”只是一种手段,成功与否还得另说。
  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忍了这”“忍了那”,好像什么都忍了,但事情还没有好转,这种“忍”就失去了目的。安于“忍”,平于“忍”,就习惯于“忍”,最后就只会“忍”了。典型的例子比如鲁迅笔下社会中的某些平民,他们冷漠旁观,他们哈腰作揖,他們如履薄冰……这一切都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忍忍就过去了,别摊上大事了”。 他们忍着忍着就麻木了,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本性。他们是可悲的——他们只是“为忍而忍”。
  “忍”就是“忍”,只是一种手段。它可以被贴上道德、文明、精神的标签,但不要忘记了为什么“忍”。如果“忍”能解决问题,忍一时又何妨?如果不用再忍或不能再忍,又何须再忍?
  (编辑:于智博)
  评点:张引
  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何谓忍?为何忍?此篇文章解决的就是这么两个问题。先说第一点,作者首先列举世象,在“忍”字的众说纷纭中夺路而出,直接给出了个人的评断:“忍”只是一种手段,永远不是目的。而后,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进一步阐述“忍”的唯一依据,即韩信、司马迁和鲁迅笔下麻木的民众“忍”的迥异:前者是有目的的“忍”,而后者则是无目的的“忍”,这种目的性的有无,直接导致了“忍”作为手段的质的不同。文章结尾再次点题,重申“忍”或“不忍”,全在有目的地选择。
其他文献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曾这样阐述自己研究学问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感动了许多读书人,因此,许多读书人在谈及自己读书写作、做学问的目的时,都将“目的”拔高到相当的高度,为之赋予了相当大的意义。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有几位大家在此问题上就比较另类。  金岳霖是著名哲学家,在西南联大,他是讲授逻辑学的。有一个学生就问金老:“你为什么要搞逻辑学?”本以为金老
事实上,人们关注“小马云”与马云的网络相遇,更是在关注这两个人所代表的不同社会标签。如果没有网络,“小马云”也许永远不会为大多数人所知,他和马云的命运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一样不会相交。正是无远弗届的网络,把贫穷的村庄与知名企业家联系在了一起,把贫穷与富裕、乡村与城市、封闭世界与网络空间等反差强烈的元素联系在了一起。“小马云”的走红,实际上是网络向这个社会发出的提醒:农村和城市从来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中国视角”见证科技进步  9月25日,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正式投入使用。从9月25日17时到28日17时,微信启动页面背景中的地球图片由非洲大陆上空的视角,变化为了我们的祖国上空。替换原图片的,是“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这是微信诞生6年来,启动页面首次发生变化。微信团队表示,本次“变脸”正是为了庆祝“风云四号”取得的巨大突破。网友们
一生一师一课堂  上课铃声响起,偌大的课堂,只有你和老师两个人……那是什么感觉?近日,浙江大学微信就发出了这样一张课堂照片,照片中的老师是浙大物理学系应和平教授,这是一门专门为民族生开设的《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春季学期只有3名学生选择了该课程。3月6日下午,两位同学因课程冲突,向老师请了假。面对仅有一名学生的课堂,应老师依然激情澎湃地讲课。应老师表示,不管有几名学生,他都会讲好这门课。许多人说,这
被顶替者的人生已然回不去了,但已入迷途的公平正义必须折返归位  “我做梦也没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用我的身份证号,上了我考上的大学,一直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在同一个省份生活着。”连日来,河南女子王娜娜13年前疑遭他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经媒体披露后引发舆论一片哗然。  王娜娜出生于河南沈丘县,2003年参加高考后,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就外出打工,此后结婚生子。直到在2015年10
曾无数次穿行在灯红酒绿的闹市,像一个孤独的旅行者走在黑暗的边缘;也曾无数次漫步在熟悉抑或是陌生的街,看着擦肩而过的面孔不断切换画面。用茫然不解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世界,见诗意溜走却选择视而不见。  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跨过生与死的界限,趟过“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的深海,却难以越过虚拟与现实的鸿沟。或许这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在世界的一端玩着手机游览,而他却在另一端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一位讀者向杂志的信箱主持人提出一个有趣的小问题:“真想和老妈吵一架。干活仔细,她嫌太啰嗦;干活马虎,她又嫌不认真。请问,您同您老妈吵架吗?”  信箱主持人的回答,可圈可点,醍醐灌顶:“吵!不过我一般不出声。”  “不出声”这三个字,是以金子铸成的,里面包含了对至亲的爱、尊重、容忍、退让。  (文/尤今)
考情概览  鉴赏古诗词的情感表现,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考查的频率很高。从2016年高考8套试卷看,有下列四套试卷涉及此命题:  全国新课标Ⅰ卷古诗阅读第9题: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上海卷古诗阅读第15题: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江苏卷古诗阅读第11题: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山东
他天生患有白内障,双眼视力只及常人的5%,世界在他眼中就好比一个个模糊的色块。天生眼疾使得蒂姆·杜赛特自幼就不善与人打交道,正因为如此,他有了更多的独处时光。一次,他观看纪录片《旅行到宇宙边缘》,立刻被宇宙中无穷的奥秘所吸引。一个偶然的机会,杜赛特得到一个活动星图,他按图索骥,竟也在夜空中辩认出一颗小行星。这个意外发现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弱视恰好适合观察暗夜星空。夜黑了,他眼前反而亮了,真是件奇妙的
清人涨潮有言:“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不堪者,贫病也;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该句批评了那些缺少真实生活气息的文艺作品。对于黎明百姓的困苦视而不见,对于生活中艰难的一面过度美化。  此类文艺的创作者实是对生活的困苦持“不想知道”的态度,因此无论看到多少次都不会体察真实生活。  文艺创作,该有“想知”的担当。如果仅仅是“不知”,那么大可以亲自探寻,去丰富文艺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