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教育功能的摇摆现象争议不断。本文通过将政治、经济领域的摇摆现象延伸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试图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剖析揭示高等教育功能定位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社会热点 高等教育功能 正常摇摆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105-02
目前,关于教育功能这个课题,我国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穷究式探索,学者以扩充教育功能的数量为己任,使得教育学理论的重复性与交叉性不言而喻,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导致学者在该领域无法提出新的、有价值的观点。对于某项教育功能的深度分析是当前教育功能研究所缺乏的。
何谓教育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看,可以分为育人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工具功能);从性质上看,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呈现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看似名目繁多,实际上不论是哪一种划分方式都可以归结为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本文的研究目的不在于对教育功能下定义,而是着眼于教育功能失衡状态下的受教育者的生活状况,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后的毕业生。
回顾历史,关于重视人的价值的呼声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提出,并对欧洲当时盛行的社会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中国,教育的个人功能一直从属于教育的社会功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许多学者大声疾呼教育不讲“人”。只讲“人力”;不讲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只讲职业化、劳动化。指出教育多从“工具论”的角度而很少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考察;多从政治、经济需求的角度而很少从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的角度来考察;多是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角度而很少从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的角度来考察。1999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这一法规的颁布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其脱离“科学世界”,返回“生活世界”,学会从生活的世界中获取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生活常识,从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然而在如今高等教育领域中,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完全摒弃了个人的主观意愿。
一、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
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功能”是某一事物在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能力,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这是其他事物所不能取代的。“价值”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二者密不可分。价值是功能的主体化,功能是价值的对象化。
关于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的概念有很多,本文摘取全面说,即教育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的作用;与此相对应的是,教育价值主体的双重性说,即教育对社会和个人都有价值。
这个问题涉及到“读书无用论”的话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一个棘手问题,待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的生活成了问题。究竟四年大学教育的作用在何处?国家设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意义在何处?读书的价值在何处?这些问题同样值得人们思考。
二、教育功能摇摆现象
在政治、经济两种取向上,根据社会需要在保留原有发展根基的基础之上,充分重视另一方面的价值作用,是“统一中”偏移。传统上来讲,教育功能的摇摆现象主要指教育的社会功能领域,尤其是在经济与政治取向上。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功能的摇摆现象是一种合理的、科学的摇摆。之前学者们关于教育功能的摇摆现象主要集中在经济与政治领域,并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强烈政治性系统”,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症结所在。本文试图将这种摇摆现象的分析扩展到整个教育作用的领域,即教育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
追溯我国教育的发展历史,一条清晰地主线呈现出我国教育功能更注重的是社会服务功能,教育对于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只是附带,称不上教育的主体功能,尽管在理论划分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人功能是并驾齐驱的。这个话题一时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如何界定教育功能?分歧可以归为三类:一类着重于社会;一类着重于人;一类是二者兼顾。
下面有两则事例可以展现当今社会条件下,高等教育功能的正常摇摆现象。
事例1:根据教育部的安排,2010年研究生全国招生总规模为46.5万人,与去年基本持平。而201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611万,比2009年增加52万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量毕业生仍会选择考研,2010年考研竞争将更为激烈。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以一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生人数占国家适龄人口的比率(P)为标准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精英阶段(P<15%)、大众高等教育阶段(15%<P<50%)、普及高等教育阶段(P>50%)。当今,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高达33%,预计在2020年实现入学率40%的目标,然而严峻的就业压力导致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抱怨不断。
表1 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数单位:人[注1~注5]
时 间 本科授予学
位的毕业生 硕士招生之
应届毕业生 研究生
招生总数 应届生读硕
人数比例
1999 440 935 71 847 86 778 16.3%
2000 495 624 102 933 121 386 20.8%
2003 814 759 115 926 268 925 14.3%
2004 1 050 952 153 247 326 282 14.6%
2007 1 820 516 220 480 418 612 12.1%
表1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步伐稳步前进,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人数比例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一味的通过引导毕业生入学缓解就业压力,不仅加大了受教育者的教育投入,同时
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导致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由于教育机构忽略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及其教育追求,使得其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岗位的规格,不具备从业的基本能力和水平,只是产出了一批批无用的“废品”。
终身教育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提出,随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全民教育成为当代教育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思潮。所谓终身教育是指超越时间与空间,贯穿于个体出生直至死亡的过程中接受的各种有利的影响。终身教育的理念在于活到老,学到老,更提倡的是已经脱离学校教育的人能够继续学习。对于一直在学校深造的学生脱离社会实践的学习是否对于未来的生活产生推动力值得进一步商榷。
事例二:“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需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组成部分之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
上述的这一案例让我联想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盛行,但教育扩张不仅没有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反,在七十年代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却导致了诸如“文凭膨胀”、“过度教育”、“高失业率”等问题。这是如今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断增长,而滞留的大批毕业生无事可做,或者说,他们从事工作的收入与其接受高等教育所付出的成本是失衡的状态。
无论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还是劳动力市场理论、社会化理论的教育的功能在于造就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它们均不否认教育在个人职业选择上的作用,但是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却没有很好实现这一功能,也可以说偏离了这一初衷。
教育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教育机构应该根据社会结构的需要适时培养所要的人才,或者培养受教育者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及能力。教育的滞后性并不能完全承担这一社会现象导致的恶果。
三、结束语
教育功能的走向,在人本主义理论盛行的今天,以牺牲教育的个体功能促进教育社会功能发展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利益,受教育者在未能达到社会职位准入的情况下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结果导致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失衡,使得教育活动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富人的聚集地。如果这种摇摆现象长期得不到制止,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值得商榷。
注 释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40
2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0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40
3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1
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
5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7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3
参考文献
1 瞿保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82~291
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尹艳秋.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建构[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4 周 川.简明高等教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5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 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7 刘世民.教育功能研究的取向和视角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3):29~33
【关键词】社会热点 高等教育功能 正常摇摆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105-02
目前,关于教育功能这个课题,我国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穷究式探索,学者以扩充教育功能的数量为己任,使得教育学理论的重复性与交叉性不言而喻,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导致学者在该领域无法提出新的、有价值的观点。对于某项教育功能的深度分析是当前教育功能研究所缺乏的。
何谓教育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看,可以分为育人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工具功能);从性质上看,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呈现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看似名目繁多,实际上不论是哪一种划分方式都可以归结为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本文的研究目的不在于对教育功能下定义,而是着眼于教育功能失衡状态下的受教育者的生活状况,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后的毕业生。
回顾历史,关于重视人的价值的呼声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提出,并对欧洲当时盛行的社会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中国,教育的个人功能一直从属于教育的社会功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许多学者大声疾呼教育不讲“人”。只讲“人力”;不讲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只讲职业化、劳动化。指出教育多从“工具论”的角度而很少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考察;多从政治、经济需求的角度而很少从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的角度来考察;多是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角度而很少从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的角度来考察。1999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这一法规的颁布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其脱离“科学世界”,返回“生活世界”,学会从生活的世界中获取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生活常识,从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然而在如今高等教育领域中,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完全摒弃了个人的主观意愿。
一、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
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功能”是某一事物在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能力,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这是其他事物所不能取代的。“价值”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二者密不可分。价值是功能的主体化,功能是价值的对象化。
关于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的概念有很多,本文摘取全面说,即教育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的作用;与此相对应的是,教育价值主体的双重性说,即教育对社会和个人都有价值。
这个问题涉及到“读书无用论”的话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一个棘手问题,待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的生活成了问题。究竟四年大学教育的作用在何处?国家设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意义在何处?读书的价值在何处?这些问题同样值得人们思考。
二、教育功能摇摆现象
在政治、经济两种取向上,根据社会需要在保留原有发展根基的基础之上,充分重视另一方面的价值作用,是“统一中”偏移。传统上来讲,教育功能的摇摆现象主要指教育的社会功能领域,尤其是在经济与政治取向上。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功能的摇摆现象是一种合理的、科学的摇摆。之前学者们关于教育功能的摇摆现象主要集中在经济与政治领域,并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强烈政治性系统”,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症结所在。本文试图将这种摇摆现象的分析扩展到整个教育作用的领域,即教育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
追溯我国教育的发展历史,一条清晰地主线呈现出我国教育功能更注重的是社会服务功能,教育对于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只是附带,称不上教育的主体功能,尽管在理论划分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人功能是并驾齐驱的。这个话题一时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如何界定教育功能?分歧可以归为三类:一类着重于社会;一类着重于人;一类是二者兼顾。
下面有两则事例可以展现当今社会条件下,高等教育功能的正常摇摆现象。
事例1:根据教育部的安排,2010年研究生全国招生总规模为46.5万人,与去年基本持平。而201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611万,比2009年增加52万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量毕业生仍会选择考研,2010年考研竞争将更为激烈。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以一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生人数占国家适龄人口的比率(P)为标准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精英阶段(P<15%)、大众高等教育阶段(15%<P<50%)、普及高等教育阶段(P>50%)。当今,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高达33%,预计在2020年实现入学率40%的目标,然而严峻的就业压力导致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抱怨不断。
表1 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数单位:人[注1~注5]
时 间 本科授予学
位的毕业生 硕士招生之
应届毕业生 研究生
招生总数 应届生读硕
人数比例
1999 440 935 71 847 86 778 16.3%
2000 495 624 102 933 121 386 20.8%
2003 814 759 115 926 268 925 14.3%
2004 1 050 952 153 247 326 282 14.6%
2007 1 820 516 220 480 418 612 12.1%
表1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步伐稳步前进,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人数比例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一味的通过引导毕业生入学缓解就业压力,不仅加大了受教育者的教育投入,同时
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导致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由于教育机构忽略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及其教育追求,使得其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岗位的规格,不具备从业的基本能力和水平,只是产出了一批批无用的“废品”。
终身教育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提出,随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全民教育成为当代教育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思潮。所谓终身教育是指超越时间与空间,贯穿于个体出生直至死亡的过程中接受的各种有利的影响。终身教育的理念在于活到老,学到老,更提倡的是已经脱离学校教育的人能够继续学习。对于一直在学校深造的学生脱离社会实践的学习是否对于未来的生活产生推动力值得进一步商榷。
事例二:“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需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组成部分之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
上述的这一案例让我联想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盛行,但教育扩张不仅没有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反,在七十年代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却导致了诸如“文凭膨胀”、“过度教育”、“高失业率”等问题。这是如今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断增长,而滞留的大批毕业生无事可做,或者说,他们从事工作的收入与其接受高等教育所付出的成本是失衡的状态。
无论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还是劳动力市场理论、社会化理论的教育的功能在于造就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它们均不否认教育在个人职业选择上的作用,但是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却没有很好实现这一功能,也可以说偏离了这一初衷。
教育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教育机构应该根据社会结构的需要适时培养所要的人才,或者培养受教育者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及能力。教育的滞后性并不能完全承担这一社会现象导致的恶果。
三、结束语
教育功能的走向,在人本主义理论盛行的今天,以牺牲教育的个体功能促进教育社会功能发展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利益,受教育者在未能达到社会职位准入的情况下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结果导致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失衡,使得教育活动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富人的聚集地。如果这种摇摆现象长期得不到制止,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值得商榷。
注 释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40
2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0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40
3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1
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
5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7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3
参考文献
1 瞿保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82~291
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尹艳秋.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建构[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4 周 川.简明高等教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5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 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7 刘世民.教育功能研究的取向和视角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3):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