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课堂中体验语言的魅力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hu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术教学中,很多人以为一位美术老师只要有一手好技能就可以轻松驾驭学生,把握课堂方向。我个人认为其实不然。事实上,美术教师具备基本的美术功底是必要的,但如何把老师的这种技能技巧让学生领悟掌握,光靠手上功夫还不够,因为课堂上直接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是语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好语言,妥善地描述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以准确无误、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准确精练的语言进行正面讲解和引导,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才能让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去感受美、体验美,从而达到主动优化学习的效果。
  低年级课堂,应用有效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自身有较为丰富的情感,教师多与孩子游戏互动、肢体接触,尽量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贴近学生的心理,熟悉儿童们的世界,带着自然亲切语气的语言讲出孩子们听得懂又爱听,也乐于接受的话。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恰到好处地使用诙谐和幽默,形成张弛适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学、练同步实施过程中振奋精神,提高效率,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亲近感,有效促成气氛活跃、热烈的美术课堂。
  “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所言,其中明确强调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术课堂也不例外。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美术教学语言的几点认识。
  
  1.新鲜语言是学生主动学的兴奋剂
  
  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从语言上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进行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因为,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新颖的话语中开始。教师语言的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质疑,会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掌握新内容。如在观察《大鱼和小鱼》中鱼的形态时,教师连续问了3个类似的问题:“这条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第1个和第2个问题虽然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正常,但老师问第3个问题时,学生们都表现出精神不够集中,思维停顿的状态,有些学生甚至自己管自己,没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出现如此状况是任课教师所不愿看到的,就好像自己抓不住重心,站立不稳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教师的课堂教学激情慢慢也冷淡下来。在评课过程中,评课教师一致认为,教师的提问语言连续雷同重复出现,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不到激发的作用,特别是在同一环节中的重复,更是让学生觉得没有新鲜感。如果此时教师能用不同的语言或寻找不同的启发点去提问,并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我想学生的收获会更大一些。可见,教师的提问不在多少,重要的是通过提问语言能否唤起学生对忽略的地方进行深思,让他们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去思考,这样的话,教师的语言效果就明显了。新鲜而又具导向性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水平,更能为教师作出必要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激励语言是成功教学互动的催化剂
  
  无论是教学的过程中或是学生的创作中,还是作品展评时,都离不开激励语言。因为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同时却又矛盾地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的现象,为了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当教师面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时就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各种激励性的语言来调控。
  作品展评中,不论学生回答什么,教师一概用“我喜欢”“想象力丰富”“太棒了”等笼统的肯定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但体现不出教师的真心诚意,同时使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更有甚者会给学生一种敷衍之感。长此以往,这样的激励语言就失去了本来的功效,不仅没有催化教学的成功互动,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客观上造成一些知识误区和科学陷阱,从而影响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观的正确取向。所以,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激励话语,使学生们觉得教师理解并尊重他们,促使他们树立信心,继而乐学、爱学。
  
  3.诙谐语言是枯燥教学对白的调味剂
  
  美术课本身具有形象、生动的特征,这更要求美术教师语言能生动,能化拘束为开拓,化枯燥为风趣。如在《黑白撕贴画》指导创作过程中,师问学生:“你做的是什么啊?”学生紧张地说:“房子……”这时教师一句“哦,我还以为你在做圣诞树呢!原来是房子啊,如果这样,是不是会好一点呢”,在承认自己误解的同时对学生的作品提出建议,不仅给紧张的学生以放松的机会,也让师生的对话不再显得尴尬与枯燥。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交流是一对一的、私下的,正因为这样,越发加剧了学生的紧张心理,生怕老师会批评他。此时,教师用了巧妙而诙谐的语言,不仅给学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还缓解了学生的压力。委婉的谈话让学生自然接受老师的建议,而丝毫没有让学生觉得不安。就这样,学生良好的语言之门被打开了。学生一句“谢谢老师,真的好看多了”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叹。在幽默风趣的语言氛围下,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也更易于接受。
  同样是欣赏大鱼小鱼图,当教师提问鱼儿在做什么时,有个学生没有举手在座位上大声回答:“鱼儿在吵架。”当时,老师的表情很严肃,看得出十分不满这位学生的举止,就严肃地要求学生要举手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其他同学却都不敢举手了。发生这种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况时,教师不应一味说教,而要换一种诙谐的语言这样说:“你再仔细看看,它们有可能在说悄悄话哦!”同样是老师的话,却能给学生心理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4.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补充剂
  
  教师都有体会,有时过多的有声语言起不了作用,那么,就用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等丰富的无声语言来建立更融洽、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吧。这些自始至终伴随着教学过程,在师生信息交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美术教学中的目光语言胜过喋喋不休的空洞说教,更胜过无休止的严厉训斥,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更有实效;“温和的面部表情”使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接近,体验到关心和期望,脸上常带微笑给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创造亲切、愉快的氛围,给学生以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语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谐交往的纽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好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而在美术教学中,优美的画面更需要艺术的语言来成就。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作为美术老师,要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中用魅力的语言吸引更多的学生,熟练掌握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上出更加闪亮生辉的美术课。
其他文献
“中国崛起”标志是在人才,是在教育。当今世界发展的事实越来越多地证明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现在的青少年是国家未来人才储备的一部分,正如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同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尤其德的方面的健全才是人才的基础和保障。青少年的成才之路需经历德育的洗礼,所以应加强德育工作力度。  一、微观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  我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期刊
摘要 随着学生家庭条件的不断优越,手机等贵重物品的拥有人群越来越低龄化。小学生带手机进入课堂,必然会引发许多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养成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更不利于形成优秀的班风、学风。面对“手机问题”,班主任要提高重视,用心去管理。  关键词 课堂影响 班风 学风 家校联合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手机因为携带方便,利于联络,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在成人普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