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认为,玄奘就是知可为而为之的典型。
西去天竺(今印度)何止万里。单人独骑是不是一时冲动?不是。玄奘自幼出家,成年后的玄奘贯通众多佛经,造诣日深。声名日隆,更具大师风范。对佛学痴迷的他,同时也发现,由于翻译有误,造成很多地方对佛经的理解不一样,而要统一佛教教义,就必须到佛教圣地天竺去寻求真经。于是,玄奘立下西行天竺求法的决心。公元627年秋,玄奘从唐朝都城长安出发。西行万里,虽然充满着艰险,但凭着唐朝的强大和玄奘大师在佛教界的名声,他得到了许多人和地方政府的热情接待和帮助,于唐贞观三年末到达印度半岛。唐贞观十六年,天竺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近5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天竺。天竺国王恳请玄奘留在天竺。还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能动摇他回国的决心。唐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带所得的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玄奘西行,历时19年,行程5万余里,是一次举世闻名的伟大旅行。
2006年10月,我踏上了“玄奘之路”,由新疆出境,前往印度的那烂陀寺,此行使我更体会到“知可为而为之”的真谛。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人们对艰苦卓绝、矢志无二、百折不挠精神的赞扬。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结果,几乎都是失败的。往往只具有抽象的精神价值。因为明知不可为。即意味着不仅客观上是办不到的事,就是本人也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或者实际上已经预料到这样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难者,后人一向不以成败论英雄,大家看重的,不是他们的具体结果,而是他们为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为后人树立的道义典范。像中国古代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子路在与政敌格斗中。为捡起掉在地上的帽缨而被杀:文天祥在国亡君降,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
不过,我更希望看到“知可为而为之”的人物。知可为,就是审时度势。充分了解主观和客观、优势和劣势、理想和现实、必然和偶然,然后为之——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刻意精心地加以实施。天下可为的事很多,但最终能为之的却有限。原因就在于并非所有可为的事都有人愿意为,愿意为的人也未必具备“为之”的信念和能力。
平心而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大多并非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他们正在做着不可为的事。人对客观条件和形势的估计不可能都正确。所以免不了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待到觉察,往往已回天乏术,此时就只能不计成败地为下去了。即使判断准确,选择得当,也还会受到个人能力和条件的制约,贻误时机,丧失机遇,甚至到手的成果也会失去。相比之下,知可为而为之的人物和结果更可贵。知可为,需要运用智慧、知识和勇气,要进行观察、判断和决策,而为之则更不易。最终的成功者当然离不开机遇或幸运,但他们自身的努力无疑是主要因素,而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是精神和道义,还是物质和现实。
(葛剑雄,著名学者,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重走玄奘路”的学者之一)
西去天竺(今印度)何止万里。单人独骑是不是一时冲动?不是。玄奘自幼出家,成年后的玄奘贯通众多佛经,造诣日深。声名日隆,更具大师风范。对佛学痴迷的他,同时也发现,由于翻译有误,造成很多地方对佛经的理解不一样,而要统一佛教教义,就必须到佛教圣地天竺去寻求真经。于是,玄奘立下西行天竺求法的决心。公元627年秋,玄奘从唐朝都城长安出发。西行万里,虽然充满着艰险,但凭着唐朝的强大和玄奘大师在佛教界的名声,他得到了许多人和地方政府的热情接待和帮助,于唐贞观三年末到达印度半岛。唐贞观十六年,天竺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近5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天竺。天竺国王恳请玄奘留在天竺。还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能动摇他回国的决心。唐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带所得的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玄奘西行,历时19年,行程5万余里,是一次举世闻名的伟大旅行。
2006年10月,我踏上了“玄奘之路”,由新疆出境,前往印度的那烂陀寺,此行使我更体会到“知可为而为之”的真谛。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人们对艰苦卓绝、矢志无二、百折不挠精神的赞扬。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结果,几乎都是失败的。往往只具有抽象的精神价值。因为明知不可为。即意味着不仅客观上是办不到的事,就是本人也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或者实际上已经预料到这样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难者,后人一向不以成败论英雄,大家看重的,不是他们的具体结果,而是他们为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为后人树立的道义典范。像中国古代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子路在与政敌格斗中。为捡起掉在地上的帽缨而被杀:文天祥在国亡君降,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
不过,我更希望看到“知可为而为之”的人物。知可为,就是审时度势。充分了解主观和客观、优势和劣势、理想和现实、必然和偶然,然后为之——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刻意精心地加以实施。天下可为的事很多,但最终能为之的却有限。原因就在于并非所有可为的事都有人愿意为,愿意为的人也未必具备“为之”的信念和能力。
平心而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大多并非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他们正在做着不可为的事。人对客观条件和形势的估计不可能都正确。所以免不了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待到觉察,往往已回天乏术,此时就只能不计成败地为下去了。即使判断准确,选择得当,也还会受到个人能力和条件的制约,贻误时机,丧失机遇,甚至到手的成果也会失去。相比之下,知可为而为之的人物和结果更可贵。知可为,需要运用智慧、知识和勇气,要进行观察、判断和决策,而为之则更不易。最终的成功者当然离不开机遇或幸运,但他们自身的努力无疑是主要因素,而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是精神和道义,还是物质和现实。
(葛剑雄,著名学者,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重走玄奘路”的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