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初中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进行全程跟踪:读前引读,读中启悟,读后分享。
1读前引读:激发兴趣,任务驱动
在学生对作品感到陌生的状态下,教师要上好引读课。引读课旨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片段赏析、图片环游、目录猜测、媒体展示等方式使学生产生相关联想,激起他们在作品中寻求验证联想的阅读欲望。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能够驱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情节。此外,教师出示这本书的书评,也会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后,教师还必须设计好阅读任务清单。唯有如此,才能将“引读”落到实处。在设计小说阅读任务清单时,教师要充分把握阅读任务难度的层次性。浅层次阅读可以对语言知识、小说情节的细节和事实性信息等提出要求,深层次阅读可以对写作风格、主题分析、故事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提出要求。基于不同的侧重点,教师一般可以设计两份任务清单:个人任务清单(见表1)和小组任务清单(见表2)。
个人任务关注小说语言和故事情节。任务(1)和任务(2)要求学生选择并摘抄文本中值得学习的词汇和句子,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一个词语或者一段语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并讨论和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任务(3)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与故事情节或理解相关的问题并给出回答,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关注细节。任务(4)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简要描画主要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概要,旨在通过具象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顺阅读思路。任务(5)则要求学生主动对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进行预测,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故事情节、写作意图的理解,激发其继续阅读的动机。
与个人任务不同,小组任务强调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和思维碰撞。任务(1)涉及作者生平、代表作及写作风格等信息。教师可以每次将任务(1)分配给不同的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任务(2)和任务(3)可以由不同的小组负责不同的章节,运用思维导图展示所读章节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并选择一到两处小说精彩片段进行短剧演绎。任务(4)、任务(5)和任务(6)分别涉及好句分享、文学作品主题分析和人物性格分析,需要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以达成共识。
有了具体的任务安排,学生就能够在读前明确阅读目的,确定阅读关注点,在任务的引导下开展阅读活动,通过不断阅读、记录、思考、交流,自我规划、管理阅读过程。
2读中启悟:问题引领,点亮形象
在学生初步完成两份任务清单之后,教师要上好启悟课,帮助学生突破自主阅读中的难点,即学生不能读懂、读透的地方。教师可以采用問题清单形式,收集学生在完成任务清单时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然后通过精选、归类,确定启悟课的主要问题。用问题启发学生领悟作品,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
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还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直接揭题,也可以采用填一填、说一说等形式引出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Anna Sewell的Black Beauty时,设计了如下练习。
Know about the main idea.
The story is about a horse named When he was young, he and his mother lived with Farmer Grey.
As Black Beauty grew up, he has been many times. Still he did his to work all the time. But not every master he met was as as Farmer Grey.Someone evenhim badly.
At last, he wasby Willie and his Grandpa.It was Black Beautyshome.He lived happily there till the end.
(Keys:Black Beauty,happily,sold,best,kind,treated,saved,last)
这个练习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作品的大意,而且能够引出Black Beauty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它遭遇到的种种不幸及其对待生活的态度。由此,笔者根据Black Beautys hard times,向学生提出问题“What difficulties did he meet? ”。学生围绕问题,对相关细节信息进行了如下梳理。
Sometimes he had bad drivers, who went very fast and whipped him.
He started feeling sick because the groom stole his oats.
He often had to work late until midnight in the cold.
He often carried very heavy loads.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作品的特点,有层次、有坡度地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作品的细节,而且更要借助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探究,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思考和体悟。例如,根据Black Beauty的形象,笔者设计了问题“What do you learn from Black Beauty?”,引导学生感受“He often suffers bad treatment and living conditions, but still dreams of the happy life.”,点亮形象,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笔者还设计了任务“Please describe Black Beauty with three adjectives.”,让学生领会intelligent、friendly、hardworking是人物成长的基本要素。
在引领学生深入文学作品、探究人物成长轨迹、追问人物成长要素的同时,教师还要用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只有将作品与自己建立某种联系时,才能触及灵魂,升华情感。
3读后分享:联系生活,交流展示
在经过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解疑启悟之后,展示交流课是又一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环节。此环节要求师生平等交流,资源共享:既可以分享朗诵、讲故事、演讲、辩论、表演等动态成果,也可以展示自创绘本、读书心语、文本鉴赏、比较阅读等静态成果。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独特的阅读情感体验,更要及时捕捉学生在交流中生成的资源,将话题引向深处。
此环节的汇报交流部分在完成组内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间展示。每组的发言人以竞答形式做汇报发言,教师还应对每组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适当调节。如果第一组汇报的是“立德树人”方面的收获,那么教师就应引导其他组接着交流该方面的内容。待此类内容汇报结束,学生才汇报另一方面的内容。如此交流,不仅条理清晰,而且便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分享予以精准点评,或指点迷津,或概括总结。
为了使交流和展示不停留在作品文字表面的浅层信息上,教师还要设计相应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文本背后的深层蕴意。若设置的问题都是事实性、细节性问题,则不利于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也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开放性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对作品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方面进行思考并做出有合理依据的判断,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知阅读和语言运用的乐趣。教师要以欣赏的心态听取学生观点及其相应的解释,同时不失时宜地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就Black Beauty所遭遇到的种种不幸,教师可以设计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hard times in your life?”,引导学生明白“Everyone will meet difficulties in life Solve problems with love, and youll get growth.”。教師要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领学生成长。
阅读是一种主观的体验,阅读者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价值取向都存在差异。对问题的探究是否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积极评价、感悟和反思,以及是否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方式、经验积累、情感和价值取向,对文本陈述的事实、观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表示接受、怀疑或反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探究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思考、判断和质疑的能力,成为主动的阅读者。
这种课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指导性。其目的不在于求得某个“正确答案”,而在于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既能“走进去”融入感情体验,又能“跳出来”进行理性分析,最终体验到小说阅读的实质是进行情节、人物、主题等多方面、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6]。在讨论完开放性问题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书评,或改写、续写故事结尾等。例如,在读完Black Beauty这本书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Write a review to recommend this book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book?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