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公民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一、追求和谐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价值取向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即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
3.神形合一:个体身心和谐的思想
中国古代,神形合一也就是个体身心的和谐,主要是指人生在世,要保持平和、平淡的心态,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以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
4.协和万邦: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协和”而非“征服”,即在平等基础上,和平共处、亲善和睦。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主张以交往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
和谐是世界万物存在的一种方式。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和谐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承认事物多样性、差异性为前提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协调发展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和谐作为世界的一种本质,构成事物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动因。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同时,他还提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体现的都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
二、全面构建和谐价值体系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六大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全面构建和谐价值体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一)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把自己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把诚信友爱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把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作为奋斗目标,让全社会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既是逻辑上的应然结论,更是我们经验的总结。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真正和谐发展的社会不能建立在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和惟一选择。我国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内部的各个要素,更离不开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各个要素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形成合力构成和谐。社会内部各要素包括社会分工、人员的比例构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利益分配、社会地位的公正与 平等等方面,都必须处在和谐共进的状态中。
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邓小平同志提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部分,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并且能够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就在于它能够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努力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技术与上层建筑保持相适应的状态,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阶级社会的根本区别。
以往的阶级社会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之上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而社会主义,人们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这种关系已经不再具有阶级对抗性质,消灭了产生各种社会冲突的最主要的根源,广大人民群众字根本利益上是一致性的,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和谐关系。阶级对立的消灭并不等于社会矛盾的消失,更不等于社会多样性的消失,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民族之间的差别,城乡之间的差别,地区之间的差别,宗教信仰的差别等等,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而且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种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会不断得到发展。在人们自主性的基础上怎么样正确地认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就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在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关系的这一个本质属性认识的基础上。就是承认社会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又不是对抗。
(二)社会和谐是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国家机器将越来越失去其政治的职能,而更多地发挥公共管理的职能。在这个情况下国家的管理也越来越显示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特点,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加强,文化水平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增强,必然要求自己管理和处理自己的事务,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趋势国家也一定会把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交给社会组织,如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求人民之间建立起平等互利这样一种和谐关系。所以社会主义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就变的越重要,社会和谐这个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将更加充分显示出来,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并为共产主义社会,国家职能的完全消亡而出现的自由联合体的出现准备条件。
(三)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而人的自由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这恰恰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当然今天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整个社会发展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不可能做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要实现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最高价值理想还有漫长的路程要走。但是这绝不是说可以不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我们今天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争取人的自由解放。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正确地处理和不断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不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高社会和谐的水平。努力提高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各尽所能而又和谐相处的政治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我们个人的自由发展越来越有利于社会其他人的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根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充分体现出来。
一、追求和谐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价值取向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即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
3.神形合一:个体身心和谐的思想
中国古代,神形合一也就是个体身心的和谐,主要是指人生在世,要保持平和、平淡的心态,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以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
4.协和万邦: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协和”而非“征服”,即在平等基础上,和平共处、亲善和睦。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主张以交往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
和谐是世界万物存在的一种方式。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和谐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承认事物多样性、差异性为前提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协调发展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和谐作为世界的一种本质,构成事物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动因。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同时,他还提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体现的都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
二、全面构建和谐价值体系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六大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全面构建和谐价值体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一)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把自己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把诚信友爱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把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作为奋斗目标,让全社会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既是逻辑上的应然结论,更是我们经验的总结。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真正和谐发展的社会不能建立在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和惟一选择。我国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内部的各个要素,更离不开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各个要素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形成合力构成和谐。社会内部各要素包括社会分工、人员的比例构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利益分配、社会地位的公正与 平等等方面,都必须处在和谐共进的状态中。
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邓小平同志提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部分,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并且能够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就在于它能够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努力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技术与上层建筑保持相适应的状态,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阶级社会的根本区别。
以往的阶级社会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之上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而社会主义,人们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这种关系已经不再具有阶级对抗性质,消灭了产生各种社会冲突的最主要的根源,广大人民群众字根本利益上是一致性的,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和谐关系。阶级对立的消灭并不等于社会矛盾的消失,更不等于社会多样性的消失,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民族之间的差别,城乡之间的差别,地区之间的差别,宗教信仰的差别等等,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而且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种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会不断得到发展。在人们自主性的基础上怎么样正确地认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就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在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关系的这一个本质属性认识的基础上。就是承认社会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又不是对抗。
(二)社会和谐是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国家机器将越来越失去其政治的职能,而更多地发挥公共管理的职能。在这个情况下国家的管理也越来越显示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特点,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加强,文化水平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增强,必然要求自己管理和处理自己的事务,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趋势国家也一定会把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交给社会组织,如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求人民之间建立起平等互利这样一种和谐关系。所以社会主义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就变的越重要,社会和谐这个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将更加充分显示出来,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并为共产主义社会,国家职能的完全消亡而出现的自由联合体的出现准备条件。
(三)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而人的自由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这恰恰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当然今天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整个社会发展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不可能做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要实现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最高价值理想还有漫长的路程要走。但是这绝不是说可以不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我们今天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争取人的自由解放。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正确地处理和不断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不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高社会和谐的水平。努力提高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各尽所能而又和谐相处的政治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我们个人的自由发展越来越有利于社会其他人的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根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充分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