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与技能是高中地理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四大板块组成,分三个必修模块。地理基本技能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填写图表的能力;分析地理现象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能力;概括地理特征的能力;完成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师迫切需要在地理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动起来”,带领学生“走出去”,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一让课堂“动起来”,向小课堂要质量
课堂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主要场所,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重视常规教学,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是先决条件。备课环节又是重中之重,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也不一样,因此要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备课。
其次,充分利用电化地理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动起来”。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虽然缺乏创新意识,但对学生建立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是有优势的。因此传统教学方法也不能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地理教学中使用视听教学设备(例如,幻灯、电影、录像、激光电视唱盘等),把由“教科书、黑板、粉笔、地图”构成的教学基本格局,变为“教科书—电化视听教具—地图”的格局;由只能表现地理事物静态形体特征的图面与实体,变成可表现地理事物动态发展、声像结合的视听教具,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方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让课堂“动起来”的保证。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人师表,应以真挚热诚的情感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常被冷落的后进生,让学生感到被重视而不是被抛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难易,都应认真分析或引导,不挖苦,不讥讽,多赞许,多鼓励,促使学生在接受来自教师的情感支持的同时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化学习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二“走出去”,打造高效的地理第二课堂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作為学生正常学习有机的辅助形式,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检验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空间和时间,弥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环境与条件的限制,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它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双基”,更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潜力,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参与、探究、讨论、体验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三注意的相关问题
第一,“精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基地。许多高级中学地处市区或城郊,区位优势明显,可供学生活动的基地很多,这时候,地理教研组的全体教师要研究讨论,并取得学校的支持配合,精选出一批有价值的基地。我校的野外实践活动基地,经过老师们的反复研讨,确定了以下活动基地:金沙湾工业园、石钟山、台山风景区、湖口气象局、钟山小区、长江边等。第二,“筛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程增加了区域地理教学内容,与地理信息技术构成了地理Ⅲ,地理必修教材由原来的两本书增加到3本书, 再加上选修的4个模块,地理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高一年级的系统地理具体又在必修一、必修二讲述,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具体在必修三中讲述,其他的选修三到选修六又分别讲述地理科学,内容多而杂,因此,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走出课堂去野外实习。一方面教学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校的课外活动的内容主要有:(1)用“旗杆法”测量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活动地点设在学校操场;(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活动地点设在湖口台山风景区;(3)工业的区位选择和工业联系,活动地点设在金沙湾工业园;(4)气温、降水和风速风向的测量 ,活动地点设在湖口气象局;(5)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活动地点设在湖口新城区;(6)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活动地点设在石钟山 ;(7)地转偏向力对河岸的影响,活动地点设在长江边。第三,撰写课外实践活动报告。在课外实践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要掌握哪些知识点,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准备什么器材,要搜集哪些相关的资料;课外实践活动完了后有什么收获,明确无误的要求学生撰写课外实践活动报告,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琢磨,让学生自己去领悟。通过撰写课外实践活动报告,让学生明白: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要明确,课外实践活动的“准备”要充分,课外实践活动的“结论、心得体会”要交流。
(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余 华
一让课堂“动起来”,向小课堂要质量
课堂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主要场所,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重视常规教学,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是先决条件。备课环节又是重中之重,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也不一样,因此要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备课。
其次,充分利用电化地理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动起来”。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虽然缺乏创新意识,但对学生建立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是有优势的。因此传统教学方法也不能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地理教学中使用视听教学设备(例如,幻灯、电影、录像、激光电视唱盘等),把由“教科书、黑板、粉笔、地图”构成的教学基本格局,变为“教科书—电化视听教具—地图”的格局;由只能表现地理事物静态形体特征的图面与实体,变成可表现地理事物动态发展、声像结合的视听教具,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方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让课堂“动起来”的保证。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人师表,应以真挚热诚的情感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常被冷落的后进生,让学生感到被重视而不是被抛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难易,都应认真分析或引导,不挖苦,不讥讽,多赞许,多鼓励,促使学生在接受来自教师的情感支持的同时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化学习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二“走出去”,打造高效的地理第二课堂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作為学生正常学习有机的辅助形式,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检验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空间和时间,弥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环境与条件的限制,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它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双基”,更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潜力,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参与、探究、讨论、体验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三注意的相关问题
第一,“精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基地。许多高级中学地处市区或城郊,区位优势明显,可供学生活动的基地很多,这时候,地理教研组的全体教师要研究讨论,并取得学校的支持配合,精选出一批有价值的基地。我校的野外实践活动基地,经过老师们的反复研讨,确定了以下活动基地:金沙湾工业园、石钟山、台山风景区、湖口气象局、钟山小区、长江边等。第二,“筛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程增加了区域地理教学内容,与地理信息技术构成了地理Ⅲ,地理必修教材由原来的两本书增加到3本书, 再加上选修的4个模块,地理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高一年级的系统地理具体又在必修一、必修二讲述,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具体在必修三中讲述,其他的选修三到选修六又分别讲述地理科学,内容多而杂,因此,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走出课堂去野外实习。一方面教学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校的课外活动的内容主要有:(1)用“旗杆法”测量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活动地点设在学校操场;(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活动地点设在湖口台山风景区;(3)工业的区位选择和工业联系,活动地点设在金沙湾工业园;(4)气温、降水和风速风向的测量 ,活动地点设在湖口气象局;(5)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活动地点设在湖口新城区;(6)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活动地点设在石钟山 ;(7)地转偏向力对河岸的影响,活动地点设在长江边。第三,撰写课外实践活动报告。在课外实践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要掌握哪些知识点,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准备什么器材,要搜集哪些相关的资料;课外实践活动完了后有什么收获,明确无误的要求学生撰写课外实践活动报告,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琢磨,让学生自己去领悟。通过撰写课外实践活动报告,让学生明白: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要明确,课外实践活动的“准备”要充分,课外实践活动的“结论、心得体会”要交流。
(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余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