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情与死亡相遇

来源 :青年心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z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是爱情,一个是死亡,这两件生命中最惊心动魄的事,相遇之后,会有怎样的故事?
  
  在死神面前相爱
  
  这个男人,寡言,沉闷,不解风情,你以为永远不会爱上他,谁知,生命的场景骤然变换,在被死亡笼罩的小镇,乱世中的一场霍乱,点燃了你心中爱的火焰,似乎只是瞬间,就燃烧了你整个生命,他,成为你一生永远不可替代的爱恋。这就是电影《面纱》中吉蒂的故事。
  别以为这只是骗人眼泪的电影片段。朋友告诉我,在2003年非典蔓延的那个夏天,他的一个朋友在被隔离的医院里,在被孤独恐惧折磨的日子中,遭遇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一定不止这一桩。瘟疫、海啸、地震,人们在死神面前相爱,并且愈爱愈深。
  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情?它是如何发生的?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吸引以肾上腺素为基础,源自情境导致的生理唤醒。站在死亡边缘,你双手发抖心跳加速,你觉得这是什么情绪?恐惧?焦虑?痛苦?或者,是爱情,如果身边恰好有个看上去不错的异性。最早证明这一点的是那个著名的吊桥实验。独行男子在狭窄摇晃的吊桥上心脏狂跳不止,此时,遇见妙龄女子,罗曼蒂克式的反应发生,心跳被理解为遭遇爱情。
  这个结果有点儿令人沮丧,爱情竟是因为对危险情境中生理情绪的错误归因,似乎,它只是一种错觉。心理学家之后的研究结果也许可以给我们些安慰,那就是任何一种生理唤醒的确都会诱发吸引,或者说增强我们对爱情的感受,不管它由什么原因导致,也不管它是痛苦恐惧还是喜悦。看恐怖电影,坐过山车,甚至体育运动都可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对已婚夫妇,这个方法同样有效。研究表明,那些经常在一起做一些可以提高兴奋度活动的夫妇,对夫妻关系的满意度很高。
  恐怕没有一种场景,可以比灾难和死亡更让我们惊心动魄,它给了我们的爱情一个契机,去开始,去生长、繁盛。
  
  死亡体验中的爱情顿悟
  
  5·12汶川地震发生时,一对夫妻正在办离婚。地动山摇的那一刹那,他们紧握着手,从21楼的婚姻登记处一路跑下,逃跑中,这对年近40岁的夫妻相互许诺:“如果成功逃生,就好好在一起。”最后,他们相拥而泣,发誓再也不分离。
  无独有偶,卡尔松和爱丽希,一对婚姻濒临破裂的英国夫妻,本欲将普吉岛作为分手纪念地,谁知却遭遇了无情海啸。两人在危难中相互救助,最终逃离了险境。劫后重生,让他们重新感受到彼此间无法割舍的爱情,互相检讨之后,生命和爱情,都获得新生。
  汶川地震后有网站做过调查:地震发生后,你的第一个电话打给谁?这个问题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死亡来临时你首先想到的那个人,就是你的最爱。死亡体验,似乎给了人们一个顿悟的机会,让你能在瞬间决定,要选择哪个人相爱,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离婚。死亡,真的可以让我们看清爱情的真相吗?
  人们常说失去才知可贵,当我们面临失去的威胁时,往往会更想得到。心理学中有一种“打烊效应”,说的是你在酒吧里寻觅一个可以陪你度过漫漫长夜的对象,你发现了一个人,但不够满意,于是继续找,随着酒吧关门时间的临近,你会觉得,刚才那个意中人比早些时候看上去要好看,而且越来越有吸引力。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你喝多了酒,而是因为你越来越接近“想要但得不到”的境地。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当灾难把“失去”的体验变得格外真实,昔日身边的那个人,那段感情,突然间变得无比珍贵,所以,重逢后的拥抱才显得那么热烈有力。
  当然,仅仅是因为“会失去”才“想要”,无法保证我们对爱情的信心。当死亡体验中这场对爱情的顿悟,源于个人的生命顿悟时,也许会更接近真相和幸福。心理学家诺伊斯研究了两百个有濒死经验的人(包括车祸、溺水、山难等),他发现,死亡体验让人们重新评估生活重心,成为比以前更热情、更有人性的人。很多研究都表明,面对死亡后,会产生正向的个人转变,有的人会彻底改变生活模式、人生观,甚至人格。这一切也必将会给爱情注入新的生命。
  
  爱让我们有力量与死亡抗衡
  
  一个朋友和我说,最让她难忘的一个爱情画面,是电影《泰坦尼克号》中,Rose在救生艇上仰望Jack,之后毅然返回大船。那一眼深情对视的爱恋,给了她无比的力量,让她毅然决然地与爱人站在一起,对抗死亡,哪怕胜利无望。
  偶尔也会想到死亡,陷入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中,但这时,只要想到爱人,想到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会和我在一起,就不再害怕,甚至会感到一丝甜蜜和满足。由此,就理解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明白了爱情真的可以战胜恐惧和死亡。
  正常生活里,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真的把爱情置于生命之上,但在与死亡对抗的关头,爱情会激发出怎样的力量,驱动你做出怎样的事,恐怕也没人能预料。汶川地震中,数不清的爱侣在死亡边缘用爱情互相支撑,携手跨越了生命的极限。如果没有这次地震,这一切真的难以想象。
  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内在动机都是源自一种情绪,可能是愤怒,仇恨,或者喜悦,而死亡面前的爱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最高昂最有力的情绪,它激发出不可思议的生命动力,敦促你勇往直前,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死亡可以考验爱情吗
  
  在汶川绵池镇一个灾难现场,人们看到了这样一幕:在一块大石下,一名中年男子呈弓趴姿势保护着身下一女子,而女子则紧紧抱住男子,两人的尸体已无法分开。他们是一对夫妻。据幸存者回忆,地震发生时,这名男子紧紧地抱着妻子,自己背朝石头飞来的方向护着她往前跑。但没跑多远,一块房子大小的巨石砸中了他们。
  也是在那一时刻,重庆南坪的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里,丈夫大呼“地震”,夺门而逃,却忘记拉着身边的妻子一起。尽管他在跑下楼后就意识到不妥,马上返回家,但妻子无法排解对丈夫对爱情的失望,任其百般忏悔,也无法原谅,决意离婚。据婚姻登记部门反映,地震后出现一股“离婚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场生死考验中,很多的爱情都没有过关。
  是否可以用死亡来考验爱情?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些危难中舍身相救的爱情故事,或许会宽容很多。似乎无法否认,这是一场对人性、对爱情深度的考量。可是,专家也说过,逃生是人在灾难突然来袭时的一大本能,无关爱情,无关道德。这是两个解释,你会选择哪个?你的选择毫无疑问会影响你的情绪和判断,决定你爱情的发展,幸福,亦或不幸。
  我们实在太热衷于考验爱情,而每次考验后,决定爱情前途的,其实不是对方的言行,而是我们对其言行的归因。事实上,我们总是在按照同一种模式在给自己解释,幸福的人,或者幸福的时候,就抱以宽容仁爱之心,对方的错似乎都是有足够理由的,不幸的人,或伤心的时候,任对方如何作为,也总是不对。我们还常常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彼此的行为,哪怕是在同样的环境做了同样的事,我们也总觉得,自己表现不佳是外部力量的不可抗拒,而对方则是因为意愿、性格或者人性,不可原谅。
  爱情能否通过生死考验,对大部分恋人来说,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问题,取决于你一直习惯于怎么解释爱情。
  爱情经历了死亡,就能天长地久吗
  贺晨曦和郑广明是一对年轻恋人,汶川地震发生后,贺晨曦被深埋在废墟之下。从寻找到营救,到彻底脱离危机,郑广明不离不弃,坚定地陪伴在贺晨曦身边,和她一起回忆过去的美好,想象未来的婚礼。当记者问他:这场灾难对他们的爱情意味着什么?他回答说:一生一世。这四个字就像爱情童话的结尾,人们看着他们,就像看到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之后会怎样?爱情经历了死亡,就真的能够天长地久吗?
  根据伯纳德·默斯坦的刺激—价值—角色理论,三类信息影响着亲密关系的发展。在关系的最初,他们对彼此的吸引主要基于年龄、性别、外表魅力等“刺激”信息。此后,在“价值”阶段,吸引取决于态度和信仰上的相似,人们开始了解他们是否喜欢同样的食物、电影和休闲方式。再往后,“角色”的兼容性变得重要,伴侣们最终会开始衡量他们在为人父母、事业、居家等各项生活的基本方面上是否合拍。在这一阶段,激情淡去,关系的维系会面临许多现实考验。同生共死的经历或许可以激发很多精神动力,但却不能提供一世爱情的智慧和耐力。一生一世,靠的不是瞬间刻骨铭心的体验,而是双方共同的持之以恒的努力经营。
  但是,不能否认,死亡的确可以缔造出天长地久的爱情,就如之前所说,它源自于个人在死亡面前的正向质变。有人在患癌症后说到自己的变化:
  自从我被诊断为癌症后,我和妻子之间再也没有争吵。我过去一向会责备她从前面而不从后面挤牙膏,无法满足我挑剔的口味,不问我意见就安排客人名单,花太多钱买衣服。现在我觉得这些事无关紧要……取而代之的,是对以前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有了全新评价,比如和朋友共进午餐,妻子的陪伴,宁静的晚上靠在床头读书……有生以来第一次,我真的在品尝生命。
  死亡让人们焕发出更多的人性光芒,体验到爱情的美好存在,由此可能导致原有态度和关系模式的彻底改善和变更,从而将爱情引入良性经营、天长地久的轨道之中。
  我们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了解自己,了解爱情、灾难和死亡,把我们置于危险中,却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对自己,对人性,对生命,对爱情,多一些体悟,让我们更清楚,如何走好接下来的路。
  图/付业兴 编辑/李一茗
  silvialym@163.com
其他文献
如果没有到过美国,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国家有多少个协会。  美国建立一个新的协会,只要不违法,手续就并不太难。  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可能同时是好几个协会的会员。而这些协会,可能你在睡梦中都从没听过它的名字。如果你喜欢收集啤酒瓶子盖,你可以去做瓶子盖协会的会员;如果你喜欢古代硬币,你可以去做英国古代硬币协会或是法国古代硬币的协会的会员;如果你热心公益,你也可以成为诸如“地雷受害者”救助协会的会员;如果
期刊
35岁的希尔茨,拥有五家公司,旗下的连锁店更是遍布全国。  但是,希尔茨的内心并不快乐,从小遭母亲抛弃,又在父亲的暴力阴影下长大,他的内心充满着对别人的猜忌和敌意。虽然凭借聪明的头脑和过人的勤奋拥有了骄人的事业,但是,成功的喜悦并不能融化他内心的冰冷。他每时每刻想的都是用什么手段能够更快更彻底地打败竞争对手,看着那些被他挤垮的公司老板愁容满面有多么欣慰。  但是很可惜,快感总是只有短短一瞬间。很快
期刊
与央视《心理访谈》栏目联动报道:CCTV-12频道每晚11∶10首播,第二天11∶35、15∶25重播    秦秋正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丈夫也是博士生,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大公司工作。这郎才女貌的一对,可谓羡煞旁人。可谁知,秦秋去年参加博士生考试期间,却发生了一场意外的情感风波……    她爱上丈夫之外的男人    秦秋结婚3年,谁都认为她很幸福,而她却认为,在遇见另一个男人的4个月里,自己才是真正幸
期刊
我怕他们发现我不够好,我怕自己达不到目标,我怕爱人会离开我……你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恐惧?也许我们可以从了解《你害怕什么》开始——    一粒沙子进入蚌壳,蚌感到难受,为了减少沙子带来的伤害,蚌分泌出平滑的保护性物质,将沙粒包裹起来,结果生成了美丽的珍珠。  这本《你害怕什么》正是朗达·布里顿女士与恐惧斗争近20年,用生命的能量包裹酝酿出的一颗珍珠。  朗达·布里顿在童年时曾遭受过非常惨痛的创伤:她
期刊
那天我和朋友约好,一起去爬山。春暖花开之际,原野上的景色非常迷人。在山道上,我们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领着一群学生从山上缓步走下来。  那位女教师身上穿着一套白色的运动服,头上戴着一顶棒球帽。微微烫出卷的头发,被梳成一个马尾辫,从帽子后面探出来,看起来很青春。  我的朋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捅了我一下,嘀咕说:看到那个美女了吗?她在看我们哎。你说,这是不是因为我帅?  我微微一笑,没说话。 
期刊
一切的社会活动都有经济目的,同样一切的经济活动都需要资本来支持。而在职场里,年轻、经验、关系被视为是职场资本。可娴熟运用这些资本,并没想象中那么容易。      他被“青春”撞了腰    张松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这家文化公司工作,虽然公司不大,但是业务也算繁忙,张松进公司时,就是一个新手,年龄看来也是最小的,在公司里常得不到上级的重视。虽然他工作积极,脑筋活络,但提出的创意和文案往往得不到重视,有一
期刊
琳琅是她的化名。  相信绝大多数人,初见她的感觉会是,“一点儿也不琳琅”。一个小型的英语party,侃侃而谈的人群中,26岁的她显得格外安静,神情极为乖巧,可几乎没有男孩主动找她搭讪,也许,体重是主要原因,160斤。  但这不妨碍她的机敏与细腻,她能用英文流利地复述《指环王》的章节,甚至记得我曾经编过的并不显赫的一本书的名字,得知我是蔚岚后,她更惊诧了:“你的情感文章,我读过,有个问题想问你……”
期刊
18岁到28岁,财富积累的基础“黄金十年”。在这里,我们将见证一个人的成功理财之路。本期,19岁的王小伟遭遇了“财富梦”,但也受到了挫折。下期我们将一起期待,看他如何重新振奋,让梦想变现实。    18岁,我们有了理财观念。现在,进入19岁的大二,生活重心开始发生倾斜。你会发现,操场上出早操的熟悉身影越来越少,自习室也从“第二宿舍”变成了“偶尔光顾”。倒是早出晚归的室友越来越多,一问之下才知道,某
期刊
朋友邀请你去看一个很大的画展,画的风格和种类很多,你会选择下列哪一种感兴趣的画来仔细观察呢?  A.抽象画B. 水墨画C. 裸体画D. 静物画E. 人像画F. 风景画    结果分析    选择A:总有想逃离的想法——莫名离心力  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你也会奋力地为自己的生活奔波,但你却总感到莫名的空虚,有一种逃离的心理,离群索居或换种生活方式,你实在是让人搞不懂,激流勇退
期刊
人这一生,绝不应该吃了睡睡了吃。适当的运动,无论是对于身体的保养,还是心灵的健康,都非常重要。  人们常常会注意到运动锻炼对身体的养护作用,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对心灵的影响。单纯地跑步30分钟,和打球30分钟比起来,打球无疑更令人快乐。这就是因为在打球的过程中,人与人发生了关系,从中得到了心灵的安慰和支持,更得到了击败对手以后的心灵满足感。  当然,跑步也是有快乐的。很多专业运动员都会发现,跑步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