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穴位敷药法治疗过敏性鼻炎

来源 :求医问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bingg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临床上,过敏性鼻炎患者经常可出现鼻痒、畏寒、遇冷病情发作、流大量清鼻涕、打喷嚏、鼻黏膜水肿苍白等症状。中医认为,这些症状均属于寒证。根据"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过敏性鼻炎患者应使用温热性的药物进行治疗,而且最宜在夏季进行治疗。夏季的三伏天是一年中人体内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因此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最佳时节。此病患者若在此时使用穴位敷药法进行治疗,往往可取得理想的效果。穴位敷药法是指在特定穴位上贴敷药膏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此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祛除风寒邪气、激发体内正气、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是一种对过敏性鼻炎非常有效的疗法。用穴位敷药法治疗此病的具体方法如下:
  取白芥子3份,延胡索、甘遂、细辛、白芷各1份。将上述药物一起研成细末,用190目的筛子过筛后取其细粉,装瓶备用(此药粉可简称为一号药粉)。取肉桂适量,将其研成细末,用190目的筛子过筛后取其细粉,装瓶备用(此药粉可简称为二号药粉)。取生姜适量,将其捣碎后滤取汁液,装入瓶中,放置在0~5摄氏度的冷藏柜中备用。将适量的一号药粉用姜汁调成稠糊状,涂抹在6块约为4厘米×4厘米大小的纱布上,再将少许的二号药粉撒在这些药布上。然后,将这些药布分别贴敷在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下的凹陷处)、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个)、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凹陷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个)上,用胶布固定,连续敷贴6~8个小时后取下(儿童应敷贴4~6个小时)。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在每年的初伏天、中伏天和末伏天的上午各敷药1次(每次应间隔10天左右),连续用药3年为1个疗程,应至少坚持用药1个疗程。
  在贴敷药物后,患者若感到敷药部位有轻微的烧灼感、刺痒感或出现了红晕,均为正常的用药反应。但若出现奇痒、灼痛难忍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揭去药膏,以免损害皮肤。在取下药膏后,如果敷药部位仍有明显的烧灼样疼痛,可在该处适量地涂抹万花油或烫伤膏进行治疗,但切忌涂抹刺激性药物,以免进一步损伤皮肤。如果敷药处出现了较小的水疱,一般不需进行特殊处理。如果小水疱已经破裂,可在患处涂抹适量的红霉素软膏。如果水疱较大则应到医院接受治疗。如果敷药部位有发痒、发热或舒适感,可以适当延长贴药的时间,待药物干燥后再取下。
  过敏性鼻炎患者在使用此法进行治疗期间若无特殊情况,就一定要坚持敷药1个疗程,否则很难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在敷药以后不要马上洗澡,不要用力揉搓敷药部位。在治疗期间,患者要少吃牛羊肉、海鲜、生冷及辛辣的食物,少运动(以免大量出汗),尽量不使用电扇或空调,不可熬夜。对贴敷药物或胶布过敏的人、患有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的人、相关穴位的皮肤上有破损的人、属于阴虚火旺型体质的人、孕妇及3岁以下的儿童均不可使用穴位敷药法进行治疗。
  (注: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深藏伏在地下之意。一般来说,每一年应有三个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每个伏为10天左右。三伏常出现在每年的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
其他文献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以互联网经济为依托的共享经济模式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国家信息中心
针对电力系统多控制器参数选取较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粗糙集和差分进化参数的优化策略。研究建立同时配置电力系统稳定器(PSS)和静态无功补偿器(SVC)的单机和两机电力系统,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其鼻腔内可出现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小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病理性改变,从而可引起打喷嚏、鼻塞、鼻痒、流清鼻涕等症状。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此病的药物包括鼻内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等。这些药物均没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远期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此病的根本病因应是"正虚邪实",必须标本兼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学风建设对提升民办高校办学实力具有现实意义。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优劣势分析法),全面而系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前列腺增生是一种最常见的老年男科疾病.其发病率可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据我国的统计数据显示,男性在51-60岁时患前列腺增生的几率约为30%,在81-90岁时患此病的几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