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激活思维,上出语文的精彩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igui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以致失却了本真的“语文味”!如何才能上出一堂原汁原味、让人点赞的语文课?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多层面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处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处。教师才能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体悟。
  “打铁先得自身硬。”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自己要先走进文本。那如何能够走进文本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抛开教参和各种解读材料,教师自己要先沉下心去,深入品读,凭借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能力,形成教师自己对文本的最初或独特认识。其次,教师走进文本深处要关注阅读的四个层面:一是了解字面信息;二是了解隐含信息;三是了解篇章结构前后关联信息;四是激活读者个性的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赏析甚至是质疑。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名家的经典解读和知人论世的阅读观,来拓展阅读文本的广度和深度。
  有了教师自我解读的过程与体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有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明天不封阳台》为例,笔者从阅读的四个层面进行解读,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它叙说了由于一只鸽子的到来,“我”最终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核心是把鸽子与自然联系起来,不封阳台与人和自然的关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笔者以文本对鸽子的描绘,儿子对鸽子的态度和“我”的思绪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走进文本,理解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情感的归属地。再对比“不封”与“先不封”之间的区别,体会“先”字意蕴:一方面体现作者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来解决现在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只能先不封阳台,从而表现自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另一方面其实这也是作者的一种期望,期望人们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不要破坏自然,能找到更好的途径来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再以苏教版九年级下册《雪》为例,笔者解读这篇文章时,关注了借助名家的经典解读和知人论世的阅读观来拓宽阅读的广度和增加阅读的深度。一方面借助《〈雪〉四人谈》中名家的多元化解读,另一方面采用知人论世阅读观,有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理解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孟子·万章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说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的思想、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品味文本语言,追求本色语文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认为语文的本源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堂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品味与体悟,语文课就有了语文味,这样的语文也就是本色语文。
  笔者曾有一篇论文《浅谈量词及其教学》,谈到对语言文字——量词的品味,如,某人的家里“来了十位客人”,从字面上理解,这些客人也许坐一会儿就要走,也许在主人家喝杯茶,聊聊天而已。如果换一个量词,说某人家里“来了一桌客人”,情况就不同了。这种说法的弦外之音就是主人非得请客人吃饭不可——此桌乃饭桌之桌,不是书桌之桌。可见量词用得不一样,其隐含的意思就有差别,这真是“妙处难与君说”!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领悟语言的妙处,感受语言的魅力。
  品味语言离不开朗读和分析。以《柳叶儿》这篇课文为例,笔者以朗读为教学主导方法,让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深入品味语言,从而感受语言魅力,体悟作者情感: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品读文本,悟出感情;赏读文本,品味情韵。
  又以《明天不封阳台》为例,这篇文章的语言精彩处首先体现在对事物的形象生动的描写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描绘鸽子眼睛的语言,品味出鸽子丰富的内心世界;抓住描写草原风光的语言,品味出“我”回归自然的兴奋与激动。其次是体现在两段抒情议论句中,“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引导学生从短语排比的语言中体会“我”对人们破坏自然的痛心;“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引导学生从排比修辞中品味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三、激活学生思维,创设高效课堂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国生本教育的开山祖师郭思乐先生也提出了教学应以生为本,笔者认为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实他们都是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高效率的课,离不开学生的活动,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那如何去做呢?笔者的体会,一是巧妙设计教学,二是善于引导。对于《明天不封阳台》的教学,可以设计“根据文本内容,从鸽子、儿子、父亲的角度品味不封阳台的原因(三种假设任选一种:假如你是鸽子,假如你是儿子,假如你是父亲,先自己阅读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并作朗读指导)”这一环节。这一设计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活学生的思维关键在于教师善于引导,有效的引导应当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柳叶儿》这堂课,笔者注重顺着学生的学习感悟,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设计中,环节精简而重点突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并尊重学生的初读感受。品读环节中,教师安排了合作学习和小组展示,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相互讨论与合作,学生对语句的理解、情感的把握都比较到位。赏读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读了《柳叶儿》这篇课文,我想到了 ,我以后将 。”以这样的句式说出你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在师生共生中,激活了学生思维。
  总之,多层面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处,以语言的品味为重点,激活学生思维,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作者简介:杨莉婴,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中学德育办助理,中学一级教师,太仓市教学能手。冯敏,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太仓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杨志芳)
其他文献
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普遍。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快速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信息技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隐患。由于
人总是在不断改正错误中才能成长起来,同样,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是在不断修改中才能提升。语文教师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修改习作,习得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觉得抓住代表性
四月下旬,农林部农机化局在广东省番禺县召开了农机系统胶粘剂应用经验交流座谈会,九个省、市的农机部门,十三个化学、农机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的代表,共144人参加了会议。会议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创新理念在国人心中不断深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律师与律师事务所成为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主要群体,尤其是知识产权战略正在不断
“民事保护令”制度是一项集预防、保护与惩治为一体的可以有效防范家庭暴力的制度,但在我国,由于立法的空白,这项制度仍然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与实践的摸索之中。为了保障婚姻
韩国传统意义上的担保制度,其标的物的担保价值较高,而且还因“登记”这一公示制度的完备,担保权的取得及向第三人优先主张权利较为容易,所以韩国一直利用这种不动产担保制度
结合新教材及当前教学改革,探讨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Combining with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the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内容倍增,速度越快,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在教育中走进课堂并斩露头脚,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方便
近年来,学生在校内意外受伤的事故屡有发生,引发的法律纠纷也逐年上升。那么,学生校内受伤的责任应该谁来负?仙居法院就审结了一起校园损害赔偿案件。案件回顾:小陈今年14岁,
中世纪冰岛的萨迦,描述事件都严格求是、公正客观、绝无随便增删或渲染之意,给人的印象是记录事件准确如实,因此,惟有它使我们能够窥见史前人的内心世界,透视他们对于善恶、时空、生死的认识。  萨迦中没有一个情节描述对疼痛或死亡的恐惧;相反,其中经常只此无他、不容争辩地讲述那些毫无惧怕的场面。一般是讲战斗或进攻时的横死,因衰老、疾病而发生的自然死亡,通常不撰文记述,仅偶尔提提而已。这样的死亡对萨迦人物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