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的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的积累和更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出发,为学生创设经历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形成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那么,体验与创新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以为体验是学生通过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实践体验、交流体验、探究体验等来学习构建知识. 创新是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事物发展的能力. 体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体验的发展.
一、体验知识形成,开启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做数学”的机会. “做数学”有别于“学数学”,“做”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通过直观图形初步了解 == 后,小组合作学习,也写一、两组相似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它们相等. 在学生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参与讨论,当学生验证完毕,请学生汇报写的分数及介绍验证方法. 有的学生用几何图形验证,有的学生用线段图验证,有的学生把分数化成小数验证. 教师将学生说的分数板书如下: = , == , = 等. 教师再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在验证的过程中,你们是否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通过验证、观察、交流获得“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体验成功快乐,激发创新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她)的不幸. ”成功是每个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为学生创设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 例如: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后,让学生进行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 大部分学生都答对了. 这时,教师出示:比较和的大小.
师:和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请各学习小组讨论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板书比较方法.
生1:把和化成小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 = 0.75, ≈ 0.83,0.75 < 0.83,所以 < .
生2:把和分别与1比. 因为1 -= ,1 -= , > ,所以 < .
生3:画线段图比较.
师:怎么画?
生3:画两条一样长的线段,(学生边说教师边画)一条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另一条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5份,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 < .
生4:把和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 = , = , < ,所以 < .
生5:把和化成同分子分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 = , = , < ,所以 < .
学生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和的大小,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愿望.
三、体验困难挫折,锤炼创新意志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真正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还要经历失败的痛苦,磨炼学生不断创新的意志. 失败本身不能产生成功体验,但通过人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及思想、观念、意识、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可以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进而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而这就是新的成功的开始). 这种内在需求的转换就必然会在下一步前进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成功.
如:计算4.9 + 0.1 - 4.9 + 0.1,多数学生看到减号前后的式子一样,便计算为:4.9 + 0.1 - 4.9 + 0.1 = 5 - 5 = 0. 这时,我让学生按计算顺序算,看结果是多少. (0.2),再找找错误的原因,想想这道题是否能简算,学生经过思考,想出了下列简算方法:4.9 + 0.1 - 4.9 + 0.1 = (4.9 - 4.9) + (0.1 + 0.1) = 0 + 0.2 = 0.2,学生通过举一仅三,并能用简便方法计算3.6 × 0.4 ÷ 3.6 × 0.4.
又如:一辆汽车从甲地行往乙地,每小时行40千米,从乙地返回甲地,每小时行60千米,求这辆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多数学生列式为(40 + 60) ÷ 2. 这时,我引导学生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平均速度=往返路程÷往返时间,往返路程及往返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办?组织学生讨论. 有的学生想出假设法,设单程路程为120千米,列式为120 × 2 ÷ (120 ÷ 4 + 120 ÷ 6);有的学生把单程看作1,列式为:2 ÷ (1 ÷ 40 + 1 ÷ 60). 学生不仅进一步掌握了“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还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
上面的训练,学生既体验了挫折,还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更锤炼了学生的创新意志.
四、体验生活实践 培养创新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 在教学设计上以“生活”为依托,着力构建鲜活的数学课堂,提供体验生活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时,(1)出示教师自编例题,“李晓虹(本班学生)家到学校1025米,学校到王刚家400米,他们不在同一方向,李晓虹家到王刚家多少米?”让学生说列式方法,教师板书:1025 + 400 = 1425(米)400 + 1025 = 1425(米)、(2)请学生说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说出列式方法,教师板书如下:
①5 + 6 = 11 6 + 5 = 11
②10 + 20 = 30 20 + 10 = 30
③22 + 63 = 85 63 + 22 = 85
④850 + 125 = 975 125 + 850 = 975
(3)让学生根据以上例子,说说什么叫加法. (4)引导学生观察每小题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揭示加法交换律.
又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前,教师将学校德育墙进行拍摄,制成课件. 上课伊始,课件展示德育墙图片.
师:学校德育墙美吗?
生:美.
师:从哪些方面看出学校德育墙的美?
生:学校德育墙两边对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对称”的意义.
如果教师常将生活中的事例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学生必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意识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都蕴含着数学知识,促使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数学知识. 有的学生看到口杯,就有口杯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疑问?看见铺方砖的地板,便产生计算铺一间教室的地板需要多少塊方砖的意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那么,体验与创新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以为体验是学生通过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实践体验、交流体验、探究体验等来学习构建知识. 创新是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事物发展的能力. 体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体验的发展.
一、体验知识形成,开启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做数学”的机会. “做数学”有别于“学数学”,“做”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通过直观图形初步了解 == 后,小组合作学习,也写一、两组相似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它们相等. 在学生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参与讨论,当学生验证完毕,请学生汇报写的分数及介绍验证方法. 有的学生用几何图形验证,有的学生用线段图验证,有的学生把分数化成小数验证. 教师将学生说的分数板书如下: = , == , = 等. 教师再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在验证的过程中,你们是否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通过验证、观察、交流获得“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体验成功快乐,激发创新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她)的不幸. ”成功是每个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为学生创设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 例如: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后,让学生进行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 大部分学生都答对了. 这时,教师出示:比较和的大小.
师:和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请各学习小组讨论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板书比较方法.
生1:把和化成小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 = 0.75, ≈ 0.83,0.75 < 0.83,所以 < .
生2:把和分别与1比. 因为1 -= ,1 -= , > ,所以 < .
生3:画线段图比较.
师:怎么画?
生3:画两条一样长的线段,(学生边说教师边画)一条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另一条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5份,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 < .
生4:把和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 = , = , < ,所以 < .
生5:把和化成同分子分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 = , = , < ,所以 < .
学生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和的大小,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愿望.
三、体验困难挫折,锤炼创新意志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真正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还要经历失败的痛苦,磨炼学生不断创新的意志. 失败本身不能产生成功体验,但通过人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及思想、观念、意识、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可以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进而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而这就是新的成功的开始). 这种内在需求的转换就必然会在下一步前进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成功.
如:计算4.9 + 0.1 - 4.9 + 0.1,多数学生看到减号前后的式子一样,便计算为:4.9 + 0.1 - 4.9 + 0.1 = 5 - 5 = 0. 这时,我让学生按计算顺序算,看结果是多少. (0.2),再找找错误的原因,想想这道题是否能简算,学生经过思考,想出了下列简算方法:4.9 + 0.1 - 4.9 + 0.1 = (4.9 - 4.9) + (0.1 + 0.1) = 0 + 0.2 = 0.2,学生通过举一仅三,并能用简便方法计算3.6 × 0.4 ÷ 3.6 × 0.4.
又如:一辆汽车从甲地行往乙地,每小时行40千米,从乙地返回甲地,每小时行60千米,求这辆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多数学生列式为(40 + 60) ÷ 2. 这时,我引导学生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平均速度=往返路程÷往返时间,往返路程及往返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办?组织学生讨论. 有的学生想出假设法,设单程路程为120千米,列式为120 × 2 ÷ (120 ÷ 4 + 120 ÷ 6);有的学生把单程看作1,列式为:2 ÷ (1 ÷ 40 + 1 ÷ 60). 学生不仅进一步掌握了“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还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
上面的训练,学生既体验了挫折,还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更锤炼了学生的创新意志.
四、体验生活实践 培养创新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 在教学设计上以“生活”为依托,着力构建鲜活的数学课堂,提供体验生活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时,(1)出示教师自编例题,“李晓虹(本班学生)家到学校1025米,学校到王刚家400米,他们不在同一方向,李晓虹家到王刚家多少米?”让学生说列式方法,教师板书:1025 + 400 = 1425(米)400 + 1025 = 1425(米)、(2)请学生说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说出列式方法,教师板书如下:
①5 + 6 = 11 6 + 5 = 11
②10 + 20 = 30 20 + 10 = 30
③22 + 63 = 85 63 + 22 = 85
④850 + 125 = 975 125 + 850 = 975
(3)让学生根据以上例子,说说什么叫加法. (4)引导学生观察每小题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揭示加法交换律.
又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前,教师将学校德育墙进行拍摄,制成课件. 上课伊始,课件展示德育墙图片.
师:学校德育墙美吗?
生:美.
师:从哪些方面看出学校德育墙的美?
生:学校德育墙两边对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对称”的意义.
如果教师常将生活中的事例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学生必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意识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都蕴含着数学知识,促使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数学知识. 有的学生看到口杯,就有口杯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疑问?看见铺方砖的地板,便产生计算铺一间教室的地板需要多少塊方砖的意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